蔣晨陽 陳明哲



摘 要:本文主是作者在實習中與企業管理部門共同運用PDCA循環解決產品質量問題的一次實踐。從分析影響企業產品質量的原因入手,制定計劃與方案,不斷實施、改進、鞏固,顯著地提高了產品質量及其合格率。
關鍵詞:PDCA循環;產品質量
中圖分類號: TB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19-24-2
1 PDCA循環
PDCA循環又名戴明環,是由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提出的,它是全面質量管理所應遵循的科學程序。
P (Plan)——計劃。確定方針和目標的,制定活動規劃。
D(Design&Do)——設計與執行。設計具體的方法、方案和計劃布局;并具體運作,實現計劃中的內容。
C (Check)——檢查。總結計劃執行的結果,找出問題。
A (Action)——處置。肯定成功的經驗,并予以標準化,總結失敗的教訓。對于沒有解決的問題,應提交給下一個PDCA循環中去解決,這樣階梯式地上升。
2 某企業產品質量情況
某選礦廠的礦石磨制采用的是球磨機閉路循環濕法磨制工藝。其工藝流程是:礦石進入球磨機磨制后,在球磨機排礦口添加洗液,礦漿經中間泵返入旋流器分級,細粒度成為溢流成品輸送到下一工序,粗顆粒成為返砂返回球磨機再次磨制。
礦漿的粒度指標問題如下:一是產品的粒度超標嚴重, 二是產品粒度合格率較低,嚴重影響后序生產的正常進行。
3 運用PDCA攻克產品質量
3.1 P階段:計劃
3.1.1 選擇課題,組建團隊
生產工序組建了以工序長為組長的攻關產品粒度攻關小組(表2)。并聘請作者作為PDCA循環過程的管理指導。
3.1.2 設定目標,分析問題原因
影響產品粒度要求的因素:
①上一級工序的來料粒度超標2~3倍,合格率約為20%。
②研磨體(鋼球)直徑級配比的變化大。
③物料液固比(洗液與礦石的質量比)不穩定,礦石研磨時間短。
④設備運轉開停頻繁。設備開停車時,都需調節物料液固比。
⑤旋流器磨損嚴重,破壞了原有技術參數。
⑥操作人員技能差、責任性不強。
3.1.3 區分主因和次因,確定最佳方案
針對存在問題分析,認為影響產品粒度及其合格率的主因是:
①上一級工序來料的粒度超標;
②研磨體(鋼球)直徑級配比變化大;
③物料液固比配比不穩定,礦石研磨時間短;
④旋流器磨損嚴重,破壞了原有技術參數。
影響產品粒度及其合格率的次因是:
①設備運轉開停頻繁;
②操作人員技能差、責任性不強。
對主、次因分析后,認為:上一級工序來料超標,在本工序難以調整。我們選擇最佳方案是必須從自身能夠掌控的因素做起:
①穩定研磨體(鋼球)直徑級配比。
②穩定物料液固比,延長礦石研磨時間。
③定期檢修旋流器,穩定旋流器分級技術參數。
3.1.4 制定對策、計劃
按照主次因分析與方案比較,制定計劃與措施(表3)。
3.2 D階段:設計與執行
按照預定的計劃與標準,作業長每天分析操作條件
變化,化驗員定時分析產品粒度,統計員收集原始記錄和數據。
①按鋼球消耗情況,球磨機定期補(選)球,穩定研磨
體(鋼球)直徑級配比,確保研磨體平均球徑在Φ85mm左右。
②定期測定礦石與洗液給料量,確保磨內液固比穩定在0.45左右。
③穩定球磨機的下料量與洗液量,保持旋流器的工作壓力穩定P=0.08-0.12MPa,確保旋流器分級條件與效果。
3.3 C階段:檢查效果
經過5個月的實施運行,產品粒度指標有了明顯提高(表4),粒度接近0.06mm,合格率達到83%。
3.4 A階段:處置
3.4.1 推行標準化
在本輪PDCA循環中,產品粒度及其合格率均有明顯提高,證明所采取的措施是有成效的。而且要進行標準化,制定成工作標準,以便以后的執行和推廣。
3.4.2 問題總結,處理遺留問題
本輪PDCA循環分析研究方向是正確的,但產品粒度與合格率距目標仍有一定距離,管理與實施中的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球磨機內襯的運行壽命短;研磨體的質量需提高,利于穩定研磨體直徑級配比。針對本輪PDCA循環中存在的問題,要在下一輪PDCA循環中加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