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新聞的美好時代,這是傳統媒體的糟糕時代。傳統媒體式微趨勢難改,新聞載體和樣式的創新依舊主要由非專業媒體類、準媒體類商業網站主導。傳統媒體的領地進一步被壓縮,慣熟的生產模式和傳播方式日顯落后,移動化一統傳播載體和平臺的江湖,移動優先不再是選修課,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已然是大小媒體的標配。無論是黨政媒體還是曾經的先鋒商業媒體,都忙著在移動陣地上重新開疆拓土。
工業4.0推動著媒體分眾化傳播與對象化服務。人工智能加速了新聞采寫和傳播方式的顛覆,距美聯社推出機器人寫稿不到兩年,國內多家媒體集團已快馬跟上,財訊類記者大批下崗絕非危言聳聽。閉環式用戶培養、社交化人際傳播無情掃蕩著傳統媒體的領地,徹底改變了讀者的閱讀方式。
“云+端”更是給新聞插上無限暢想的翅膀。而讓讀者感覺最明顯的可能還是新聞樣式的裂變。無人機、智能穿戴、 虛擬現實(VR)、 增強現實(AR),甚至混合現實(MR)接踵而至,紛紛到傳媒界“試水”,不少領域國內媒體還跑贏了國外,無死角的現場或現場還原,新聞不再是描述,而是全方位的現場呈現。
與此同時,新聞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用戶需求是媒體供給所在,需求的巨大變化給媒體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意識形態、行政監管、法律規范或偶有缺席但絕不會缺位。傳統媒體、新媒體“一個標準、一把尺子、一條底線”,傳統媒體要增強看齊意識,新媒體也要講導向。今年來自上層建筑的新的思想、理念、要求、政策必將對新一輪的媒體發展以及格局重塑產生重大影響。
(曹建禮文,摘自《青年記者》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