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燕萍
摘 要:宜興紫砂壺既是實用品,又是高檔的陳設藝術品,可為家庭居室爭輝。由于以上這么些優(yōu)異性能,決定了我們宜興紫砂壺為“世間茶壺之首”的地位。
關鍵詞:藝術品;實用性;收藏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1-0034-01
紫砂壺的出現(xiàn)始于宋代,而紫砂工藝的真正鼎盛期是明代,當時紫砂工藝異軍突起,陶壺應運而生,風靡天下,人們不再垂青于用金、銀、錫、瓷所制的茶具,而偏愛平淡質(zhì)樸的紫砂陶制茶具。明清時期紫砂陶器盛行于世,宜興紫砂壺始于明代正德年間。
宜興紫砂壺是藝術品,也是生活的實用品,它形制優(yōu)美,顏色古雅,既能襯托出主人的高雅,又是生活中不可多得的伴侶。宜興紫砂壺既是實用品,又是高檔的陳設藝術品,可為家庭居室爭輝。由于以上這么些優(yōu)異性能,決定了我們宜興紫砂壺為“世間茶壺之首”的地位。
人性本能追求真善美,宜興紫砂陶土質(zhì)地的完美,理所當然受到人們鐘愛。紫砂陶壺的制作過程十分復雜。經(jīng)選泥、養(yǎng)土(窖藏一段時間)、洗泥等許多工序后才能制作。并因泥色和質(zhì)地的不同,泥料呈現(xiàn)出各種色彩,如石黃泥呈朱砂色、天青呈暗肝色等,而制陶藝人往往又以不同質(zhì)地的陶土加以調(diào)和、進行創(chuàng)新——如老泥與天青泥、石黃泥調(diào)和即呈古銅色;梨皮泥和細白泥調(diào)和呈淡墨色等等。人們通常見到的紫砂壺,主要原料是紫砂泥,其顏色紫紅,質(zhì)地細膩柔韌。燒成后的紫砂壺分幾十種顏色,主要有海棠紅、豬肝紅、大刺紅、葵黃、芝麻黃、豆青、墨綠、榴皮、葡萄紫等。又有圓球、鵝蛋、冬瓜、束腰、美人肩、將軍盔等各種壺體變化造型。可謂方非一式、圓不一相。紫砂壺的外型款式雖千姿百態(tài),但大體可分為四大類型:光素型、仿生型、藝術型、特種型。
“光素型”這類壺,外形簡樸無華,表面光滑,富有自然光澤,根據(jù)圓球、圓柱、四方、八方等幾何形狀為依據(jù)而制作。常見的有圓壺、四方壺、六角菱花壺、直腹壺等。“仿生型”這類壺以塑捏為主,做工精巧、結(jié)構(gòu)嚴謹,多仿照樹木和花卉的枝干、果實、葉片及動物或生活用品的形狀制作,栩栩如生、質(zhì)樸親切,常見的有松段壺、梅樁壺、扁竹壺、南瓜壺、魚壺、貓壺、船形壺、蒲包壺等。“藝術型”這類壺不僅造型多變,往往又集書畫、詩文、雕塑、泥繪、彩繪、包錫鑲嵌等于一體,給人以綜合性的藝術享受。常見的有浮繪山水壺、雙喜壺、漢簡壺等。“特種型”這類壺包含兩個品種:一是含有現(xiàn)代陶藝意味,不受傳統(tǒng)壺藝約束,充分展示作者個性并刻意創(chuàng)新的紫砂壺;一種是專門為福建、廣州、臺灣啜飲烏龍茶制的特殊茶具,又稱功夫茶具。此類紫砂壺體態(tài)嬌小,容量一般在50~100毫升,而與壺配套的茶杯更是小得出奇,容量僅5毫升左右。
隨著收藏的不斷升溫,沉寂了幾年的紫砂壺收藏重新熱了起來,那么如何鑒賞新紫砂壺呢?至少可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一、造型:新壺的造型及外觀要美。一般講,造型要古樸、大方、端正,過分花俏的往往顯得俗氣,紫壺的身價高于花壺就是這個道理。二、質(zhì)地:紫砂壺是用紫砂制作的,紫砂質(zhì)地的好壞,事關重大。通常來說,胎骨要堅,色澤要潤,要有砂質(zhì)感,不能是泥沙感。因此,選壺時可以用壺蓋輕輕敲壺口,以能發(fā)出輕微的金屬聲者為佳。三、手工:手工即紫砂壺制作工藝,除了緊密程度外,壺把、蓋紐、壺嘴得呈一線,把頂端、口平面、嘴往上端,看是否呈一平面。另外,壺口出水要流暢。四、大小:根據(jù)傳統(tǒng)收藏習慣,應以盛水量300毫升的為好,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一手壺”,意思為以能一把抓得起的為標準,太大顯得木訥,太小則顯得小氣。五、知名度:這一點也很重要,知名度包括兩方面:一是制作者的知名度,另一是該壺所承載的文化內(nèi)容的分量。
我們宜興紫砂陶不僅氣孔率高,而且形成一個套一個、一個通一個的氣孔網(wǎng)絡,這些氣孔猶如千姿百態(tài)的雄偉壯觀的宜興著名溶洞的縮影。這也就是宜興紫砂陶具有良好透氣性、紫砂茶具具有泡過茶后留香不散的根本原因。這種特殊性能的紫砂泥。在宜興地區(qū)以外是難以取得的。江蘇省陶瓷研究所的科技人員與從事紫砂研究的藝術家采用紫砂壺、瓷壺、玻璃壺作了沏茶的對比試驗.結(jié)果表明紫砂壺泡茶具有的色香味均明顯優(yōu)于瓷壺和玻璃壺。
古人道:宜興茗壺“無銅錫之敗味,無金銀之奢靡,而善蘊茗香”、 “泥質(zhì)形諸于文字而能令人意會,有若天象之五彩至難以文辭形容”。 隨著社會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整個人類的文化素質(zhì)得到空前的提升,生活要求高品位,用具需求功能日用,也可養(yǎng)性怡神,紫砂陶正好符合了人們這種高品位的把玩要求,“人間行跡如蓬轉(zhuǎn),物外禪心若鏡虛,飛起竹邊雙白鶴,談玄未已煮茶初”,將烹茶視為修身養(yǎng)性的一門功課,自然而然烹茶的茶具也應運而生,而發(fā)展出一種淡雅與士人飲茶身份配合的如宜興陶器的茶壺”上好的紫砂陶材質(zhì)所制成品.
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集詩詞、繪畫、雕刻、手工制造于一體的陶土工藝品。紫砂壺的原產(chǎn)地在江蘇宜興,故又名宜興紫砂壺。數(shù)來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發(fā)展到今天,可謂巧奪天工,技絕寰宇。通過千百年來的實踐,人們發(fā)現(xiàn)冬天手捧紫砂壺喝茶可以取暖,茶水涼了還可以放在火上燒煮也不易炸裂;夏天泡茶可以隔夜不餿:紫砂壺用久了,壺的內(nèi)壁就會漸漸積成一層茶垢,這并不是骯臟的污染物質(zhì),而是茶的精華堆積物。即使不用茶葉沏茶,只用滾湯的開水沖泡也能喝到茶香味來。
參考文獻:
[1]徐秀棠.中國紫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