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華 盧春根 張文濤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和數理統計法,對南昌、九江兩市新生代農民工體育參與情況進行研究,在先了解新生代農民工當前基本情況基礎上,實證調查新生代農民工體育參與狀況,為政府、社區進一步改善農民工體育參與狀況,提高農民工生活質量,并通過體育促進的方式協調推動新市民的社會融合提供依據與參考。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轉型;體育參與
農民工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涌現的一支強大的勞動大軍。隨著名民工隊伍的不斷壯大,他們對改變民村面貌以及城市建設等做出了特殊貢獻,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結構變革以及社會穩定發展的巨大力量。十八大首次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十八屆五中全會更是確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建立相互協調的長效機制,激發社會各界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能動性。因此,在鄉土社會迅速瓦解、城市社會崢嶸的社會轉型期,有效解決農民工這一“新市民”群體的社會融合問題首當其沖,更是責任重大。本文從農民工體育參與的視角,嘗試通過體育促進的方式協調推動新市民的社會融合。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在昌九一體化進程中,以南昌、九江兩市382名新生代農民工的當前基本情況及體育參與現狀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和數理統計法,對南昌、九江兩市新生代農民工體育參與情況進行研究。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昌九新生代農民工基本情況和特點
農民工要成為歷史,到2020年全面小康,農民工就不應該存在了。從某種意義上講,農民工是一種制度產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以及人口城鎮化優化結構中的一種具體反映[1]。2020年轉型升級就是要釋放出13多億人巨大的服務市場需求,如果農民工的問題都沒有解決,城鄉一體化都沒有重大破題,這個巨大市場的潛在需求釋放是受到限制的。
1.新生代農民工年齡、性別特征
在對南昌、九江兩市新生代農民工年齡和性別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兩市進城務工新生代農民工年齡在21—25歲的最多,占到調查人數的41%;其次是26—30歲的,占調查人數的32%;20歲以下和30歲以上的農民工分別占到調查人數的7%和20%。另外,在性別方面,所調查人員中,男性共260人,占68%;女性共122人,32%。在對382名新生代農民工調查中發現,他們大部分分布在建筑業、服務行業、物流業、商品零售業、加工制造業、個體私營企業等行業,大多數從事的是技術含量較低的職業,大部分行業對男性剛性需求旺盛,如大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等,除部分餐飲、零售等行業對女性需求高以外,在其他行業女性不占優勢。另一方面,從傳統角度看,尤其在農村,男性一般是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不僅體現在農事上,也體現在外出打工、賺取生活費用等,因此,男性比例遠遠大于女性。
2.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經濟收入情況
受教育水平是保證人生存發展的一個基礎性條件,具有相對較高文化素質的人能夠較快地融入當地社會,同時文化素質的高低也會不同程度影響人們的體育意識、觀念,進而影響人們的體育行為和習慣。昌九兩市新生代農民工調查對象中小學文化程度占5%,初中文化程度占54%,高中文化程度占32%,大專(含中職學校)文化程度占5%,其他占4%,整體來看,參與調查的昌九兩市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2015年4月對江西省最低工資標準及適用區域作了一定的調整[2],調整后的江西省月最低工資標準和小時最低工資標準分別為:一類區域1230元/月、12.3元/小時;二類區域1150元/月、11.5元/小時;三類區域1070元/月、10.7元/小時;四類區域980元/月、9.8元/小時;五類區域900元/月、9.0元/小時。
即使是工資收入有所漲幅,32%的農民工月收入在1000—2000元之間,38%的農民工月收入在2000—3000元之間,3000元以上的僅占到27%。雖然農民工與以往相比,工資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與當時居民的收入,以及的當地物價、房價和周邊生活環境相比較,仍然有一定的差距,生活還是相對困難。
(二)昌九新生代農民工體育參與現狀調查與分析
1.新生代農民工對體育參與的認知
調查對象中,他們迫切想追求一種相對穩定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他們也努力適應城市生活方式,追求與周圍環境相融合的體面工作,有較為明確的生活目標,有改善生存現狀的愿望。但是限于工作的性質和需要,尤其是建筑和餐飲行業等的務工人員流動性較大,也導致他們的體育鍛煉意識淡薄。
在調查中發現,有60%的農民工表示對《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中全體公民平等享受體育權利等政策和支持性文件從未聽說,完全不知;26%的人表示確實聽說過,但也不在意;僅有14%的農民工表示對《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有一定了解。
另外,有近27%的農民工認為“體力勞動可以代替體育”,尤其在建筑業、制造業等行業,繁重的體力勞動使他們覺得已經是在鍛煉身體,沒有必要再專門抽出時間來參加體育鍛煉;56%的農民工選擇了“不可代替”,有17%的對兩者之間的區別不是很清楚,人云亦云。
2.新生代農民工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
動機是為實現一定目的而行動的原因,動機是個體的內在過程,行為是這種內在過程的表現。在對參加體育鍛煉的新生代農民工調查發現,鍛煉身體、強健體魄是他們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動機,占61%,其次是緩解壓力、釋放情緒的42%,以及娛樂消遣、打發時間的37%。僅有14%的新生代農民工選擇了社會交往和促進交流,28%的人選擇了康復保健、驅病散心的目的。由此可后見,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居住和生活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當地體育環境的影響,對體育的基本功能和價值有著比較清晰的認識,對體育的健身、娛樂功能有著進一步的理解。其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正在不斷豐富,體育的休閑娛樂、緩解壓力、釋放情緒等的功能已被農民工所關注,這對他們進一步融入城市生活積極地促進作用。
3.新生代農民工參加體育鍛煉的場所和項目情況
體育場地是農民工參加體育鍛煉的基本條件之一,是農民工參與全民健身的物質保障。調查顯示,農民工參加體育鍛煉的場所最多的是在工作單位提供的場地上進行,占52%,其次是學校周邊的42%、街道邊的36%、公園27%、廣場25%、和社區體育中心23%。這些場所往往是免費的,尤其在周邊有學校的鍛煉環境相對濃厚,場所相對成分、器材較多、鍛煉人員學歷較高、健身意識強。另外,農民工經濟收入相對較低、工作時間較長及科學鍛煉意識和能力不強等原因,他們也不愿意花多余的錢額外進行健身娛樂。
在鍛煉過程中所選擇運動項目方面,新生代農民工還是根據自身的特點、喜好、實際情況進行了有針對性的選擇。其中有72%的人選擇了散步、快走、慢跑,這些項目幾乎不需要特殊裝備,而且時間安排較自由和方便,男女都適宜。其次選擇比較多的項目是61%的棋牌、52%的球類運動,棋牌應該是在農民工生活中最為常見和最容易操作的項目,幾乎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場所,只要大家有時間和興趣即可開展;球類項目較為籠統,根據訪談他們一般選擇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易開展、室內外都能運動、花費不貴的項目。在公用健身器材方面有32%的人選擇,這是最為經濟實惠、方便衛生的健身項目,可能限于健身器材的普及率不廣泛以及缺乏相關健身指導,農民工的選擇受到限制。目前遍布全國最熱的項目應該算是廣場舞,有20%的人選擇了該項目和健美操,大部分都是女同志,而且限于閑暇時間有限、礙于面子、缺少領舞等因素,導致該項目在農民工中開展受到限制。
4.新生代農民工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和時間情況
調查顯示,昌九新生代農民工每周參加體育鍛煉3次及以上的人僅僅占到9%,每周能夠顧有1-2次體育鍛煉的也僅占11%,而每月能夠參加鍛煉1-3次和每年1-3次的分別占到24%和37%,還有19%的人從來不參加體育鍛煉。而且在能夠參加體育鍛煉的新生代農民工中,1次鍛煉時間在30分鐘以內的就占到了56%,有32%的農民工鍛煉持續在30分鐘至1個小時,鍛煉時間超過1個小時的加起來也僅占到12%。如果按照我國規定的“體育人口”標準[3]:每周參加3次及以上體育鍛煉,每次鍛煉持續時間30分鐘以上,每次鍛煉的強度達到中等以上,新生代農民工里面的體育人口不會超過10%。可以看出他們體育鍛煉的意識相對薄弱,他們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找工作和賺錢,而且經常工作時間較長,本身疲憊的身心就沒有更多的心思再去從事體育鍛煉,因此,對他們來講體育鍛煉并沒有起到應有的健身、增強體質、全面發展、積極促進的作用。
三、小結
(一)昌九兩市多數新生代農民工年齡在21—30歲,占到了調查人數的73%,他們大多數從事的是技術含量較低的職業,大部分行業對男性剛性需求旺盛,另受傳統觀念男尊家庭支柱影響,男性比例遠遠大于女性。整體來看,參與調查的昌九兩市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59%的農民工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經濟收入普遍較低,70%的新生代農民工月收入在1000—3000元之間。
(二)新生代農民工有較為明確的生活目標,有改善生存現狀的愿望。但是限于工作的性質和需要,導致他們的體育鍛煉意識淡薄,對體育參與的認知水平不高。
(三)鍛煉身體、強健體魄,緩解壓力、釋放情緒,娛樂消遣、打發時間是昌九兩市新生代農民工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動機。
(四)新生代農民工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場所依次是:工作單位提供的場地、學校周邊、街道邊、公園、廣場以及社區體育中心。在鍛煉中,新生代農民工還是根據自身的特點、喜好、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選擇了運動項目,由多到少分別為:散步、快走、慢跑,棋牌,球。
(五)在參加鍛煉的次數和時間方面,僅有不超過10%的新生代農民工達到體育人口的標準,而且鍛煉效果一般。
【參考文獻】
[1] 楊敏聰.農民工權利平等與社會融合[M].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0.
[2] 2015年最新各省份上調最低工資標準[EB/OL].廣州生活網(2015-01-04) http://www.gzyeah.com/html/2015010427973.html.
[3] 仇軍.中國體育人口的結構[J].中國體育科技,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