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迪
韓愈19歲參加進士考試,連考3次,次次不中,到第4次才考中。別以為這下光明了,要成為公務員,吏部那里還要再考一次,韓愈又考3次,次次不中,考不上就走后門,給宰相寫信,連續(xù)3封石沉大海,又登門拜訪,3次上門次次被轟回來,走后門不行,回來接著考,32歲時,考上了。
唐朝人趙悰,多次參加考試都考不上,家里人討厭他,也討厭他老婆。有次家里搞聚會,請了戲班子來表演,人人都有座,唯獨不給趙悰老婆設座。演出看到一半時,有人來報,說趙悰中進士了,家里人一聽,迅速把趙悰老婆請進來,給她披上衣服,擺好凳子,然后繼續(xù)看演出。
北宋宰相寇準不喜歡南方人,他當公務員考試主考官的時候,曾在一次考試中因為第一名是南方人,不滿,便把第二名的北方人提為第一,并自豪地說,又為中原爭得了一個狀元!
歐陽修考試那天,遇到有個姓李的考生生病,趴在桌子上不動。歐陽修就把李考生拽起來,給予精神上的鼓勵,同時還把自己的試卷傳給那位考生看,讓他參考。李考生就抄襲了歐陽修試卷的一半,結果李考生和歐陽修一起考中。李考生后來成為官員,找人專門做了歐陽修的塑像,放在家里供著。
宋朝秀才柳冕超級看重忌諱,考科舉時從來聽不得“落”或是與“落”同音的字,怕弄成“落第”。他自己也常把“安樂”說成“安康”,仆人們都跟著他這樣說。考試完了后,老柳打發(fā)仆人去看榜,仆人回來后,老柳急忙問自己中了沒有,仆人就回了一句:“秀才康了也?!?/p>
明朝江南四才子之一的徐渭,考科舉連戰(zhàn)連敗,郁悶之下自殺了9次,用利斧擊破腦袋,用利錐刺破雙耳,均自殺未遂。后來發(fā)狂要殺老婆,被逮進監(jiān)牢關了7年。老了后沒錢,只有一只狗做伴。
明朝人鮑無雄一生潦倒,懷才不遇,常常夢想能金榜題名。一天他在西湖喝醉酒后,忽然低頭照見水中自己的身影,大聲慟哭道:“大丈夫三十歲了還是這樣的腦袋嗎?”恨指沒有官帽戴。
明末人邢昉很狂,他考試時的文章就寫得超級狂??脊傧仁窃谠嚲砩吓疤瘛?,后來越看越窩火,直接把邢昉的試卷給扔了。邢昉不以為意,戲曰:“當官有什么好,人生在世,得一狂名就夠了?!?/p>
明朝成化年間,浙江學政李賢在省試時微服私訪,看到有兩名考生在下棋,一考生甚至大言不慚地說:“用不著復習,上榜沒問題。他李賢總不能出道含有100個人名的怪題來刁難我們吧?”李賢無名火起,回去后真出了一個含有100個人名的怪題,即:“孔門七十二賢,賢賢何德?云臺二十八將,將將何功?”結果沒人能全部說明,李賢因此一個都不錄取。
清人武某是個文盲,因左宗棠保舉做了松江縣令,在主持縣考時,他把試題放在靴筒里,等到要公布考題時,卻忘了考題在哪。監(jiān)考官問他知不知道考題的內容,武某稱只記得開頭是個“馬”字,監(jiān)考官遍訪“四書”中“馬”字句,武某皆說不像,后來突然想到在靴筒,拿出一看,原來考題是——“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清道光某年,原擬定的狀元是史求。道光帝一看名字,史求不就是“死囚”么,很不吉利,因此勾去不取。后看到二甲第九名戴長芬時,心頭頓時一陣狂喜,立即提筆點為狀元。因為大清朝天長第九(天長地久),戴戴(代代)蘭芬,真是大吉大利。
唐朝人才輩出,但唐朝的《選舉志》提出的選才標準是:一曰身,就是體貌豐偉;二曰言,就是言辭辯正;三曰書,就是楷法遒美;四曰判,就是文理優(yōu)長。這四條標準,第一是看長相,第二是看語言表達能力,第三是看書法,最后才是看文章。詩人羅隱就為此吃了虧,他詩寫得不錯,但長相卻讓人不敢恭維,因此屢試不第。
北宋宣和六年(1124),各地到開封參加國考的人有幾萬人,政府任命60位考官,但考試時,簽名簿上卻有61個人名。主考官查來查去,發(fā)現(xiàn)不知怎么多了個叫宋應辰的人名,于是交代說:“宋,是我大宋國號,又叫應辰,就是順應良辰吉日之意,這是老天爺提醒我們,這一屆考試中有杰出人才呀,大家評卷時一定要注意。”結果,考官們對任何考生都不敢敷衍,所以這一年錄取的進士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