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傳
當今新信息技術正以全球的工具性網絡整合世界,全球都面臨著互聯網治理的新挑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可見,網絡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治理的成效關系到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人民利益。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輔相成的,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發展要同步推進。
如何有效地迎接網絡治理新挑戰,尤其是新媒體意識形態的國家安全問題?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問題,緊緊圍繞黨的中心工作,中央網信辦提出了“依法治網”與“依法辦網”“依法上網”結合,并推出“約談十條”。約談機制的推進與過去直接的行政處罰相比,給網絡管理部門提供了對話和溝通的平臺,將法律的剛性管理與機制的柔性管理相結合。但是,為了更好地完善網絡治理還需要準確把握網民心理,科學構建網絡心態評估體系,開拓網絡治理的新空間。
重視網民心態評估的價值
網絡治理生態健康有序發展實則是社會生態系統的一種運行狀態,也即社會生態系統運行所能實現的均衡程度。網絡治理從根本上來看是對人的管理。從表象上來看,“網絡治理”是社會行動者(包括個體的或集體的)所采取行動的結果,社會行動決定了社會生態系統的運行狀態,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網絡生態的健康與否。但是,任何社會行動都是基于行動者的心態而做出的,是社會心態的外化。所謂社會心態乃是社會成員表現出的普遍的社會心理特點,它包括社會情緒、社會認知、社會價值觀等等。因此,把握社會行動者的心態是對其行動進行治理的關鍵。
目前從“依法治網”到“約談機制”,是從剛性到柔性逐步完善的管理方式。但是,政府對于社會心態的研究和把握是比較薄弱的,特別是對網民在極端情況下的社會心態把握還不夠。因此,必須加強對網民社會心態系統、科學的調查研究。
網民心態評估具重要作用
首先,網民心態調查是解決網絡輿情“研判”工作的重要基礎。網絡輿情即指通過互聯網表達和傳播網民各種不同情緒、態度和意見的總和。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相關政府對網絡輿情日益關注,通過計算機、人工等方式針對一些重點、熱點事件進行輿情采集、存儲、分析、研判等工作,較好地處置了一些網絡突發事件。但是在處置中,尤其涉及到的“研判”問題還存在諸多困惑,甚至是誤判。這體現了當前網絡治理中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即缺乏對網絡主體(網民)心態的科學認知。
網民心態調查主要針對網民自身心理(個體心理)與社會心理(群體心理)兩個維度展開,重點關注網民在互聯網環境中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內容進行行為表達的心理感知,網民心理來源于社會現實,同時又對社會現實中的行為端產生影響。當前網民心理主要表現為五種主要類型(獲取信息、外部溝通、獵奇探究、宣泄減壓、從眾跟風)和五個主要特征(情緒性、激進性、迷惘性、逆反性、參與性),這些網民類型和特征是輿情“研判”的重要基礎。
其次,網民心態調查是認知網絡輿情演化的重要依據。當前網絡輿情主要表現為兩種主要路徑類型,消解型和駝峰型(如上圖)。前者主要遵循著形成期-爆發期-高峰期-減弱期-消散期的過程進行演變,后者主要遵循著形成期-爆發期-高峰期-反復期-消散期的過程進行演變。
消解型和駝峰型兩者的共性都是經過形成、爆發、高峰、減弱和消除的階段,不同之處是后者出現反復期(這包括單一反復和連續反復),這兩種不同路徑的發展與網民的心態密切相關,反復期中更多呈現出網民的情緒性、激進性、迷惘性、逆反性、參與性等特征。如當話題在網絡生態中產生輿論場和一定影響力時,網民由于好奇的心理開始圍觀、轉發和評論,從而形成焦點事件。當相關利益方開始介入,發布消息、進行處置,尤其當探究出與相關利益方不同的信息時,網民心理被重新點燃,進而推動網絡輿情再次產生波峰,輿情發展路徑便產生巨大變化,從消解型向駝峰型方向發展。
構建評估體系關注三重點
鑒于以上網民心態調查在網絡治理,尤其是網絡輿情中的突出作用,網民心態調查需要關注兩種時刻、兩種方式和兩類群體的重點評估。
兩種時刻:日常網民議題和危機事件焦點。當前的網絡治理理念已將日常管理和危機時刻的管理緊密結合,即“關口前移”——在日常管理中注意防范危機時刻的風險,在危機時刻考慮修正日常管理中的潛在威脅。在這種理念與思維的指導下,網民心態調查需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即在日常管理時,網民心態評估關注網民的日常議題;在危機事件時刻,網民心態評估關注網絡輿情演化過程中的網民心理特征與變化。由于在危機事件時刻,網絡輿情對社會產生的巨大沖擊,需要對其進行重點關注。同時,網民的心態也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發展,因此需要加強連續性和歷時性的網民心態調查與評估,這些數據將為網絡治理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兩種方式:線上數據抓取和線下訪談調查。現代互聯網的發達和大數據的興起,為通過網絡輿論的大數據掌握社會心態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技術手段。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在《大數據時代》中提出了三個思維轉變: 不是隨機樣本,而是全體數據;不是精確性,而是混雜性;不是因果關系,而是相關關系。通過網絡數據抓取的方式,運用大數據的思維,這將為構建科學的網絡心態評估體系提供依據。此外,呈現在網絡上的內容已經轉變為網民的現實行為,但很多心理特征如冰山下的巨大冰體,還沒有通過具體行為得以呈現,因此線下的深度訪談和問卷調研將是網絡心態評估的另一維度。
兩類群體:網絡把關人和意見領袖。針對網絡治理除了關注一般網民的心態評估外,網民中的重要角色,即網絡把關人(網站中負責信息發布的編輯人員)和意見領袖(在網絡中具有輿論影響力的網民)亦不容忽視。新媒體環境中,網站的編輯更加多樣化、復雜化,其心理認知對信息的發布、傳播和輿論引導具有重要影響。同時,網絡意見領袖與受其影響者存在于網絡社會的虛擬群體,缺少現實的基礎和穩定性的聯系,是基于共同興趣而建立,因此涉及到網民的情緒、意見和態度的心理認同在網絡群體成員中的意見表達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