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源
反轉新聞又稱逆轉新聞、新聞反轉劇等,通常用來指稱新聞傳播領域的一類現象。近年來“反轉新聞”成為網絡輿論場中一大顯著現象,尤其自2013年以來,相關新聞事件頻發,業界反思和學界研究也開始急劇升溫。以“反轉新聞”為關鍵詞檢索,百度檢索結果約250萬條,谷歌則超過300萬條。2015年12月25日,《人民日報》要聞版以半個版面深刻探討這一話題,并發問:輿情反轉——誰在制造,誰在傳播,誰在受傷?還沒等答案沉淀,剛過去的2016年上半年,就有包括“上海女逃離江西農村”“東北農村‘禮崩樂壞”等新聞反轉劇輪番上演。
通俗而言,反轉新聞是前后報道在事實呈現和價值評判等維度產生顯著的偏差,甚至截然相反的現象。廣義來看,反轉新聞中也包含了部分虛假新聞(如東北農村“禮崩樂壞”)和營銷炒作策劃事件(如上海女逃離江西農村),以及伴隨更多信息披露而導致的事實和性質轉換的事件(如黑龍江慶安襲警事件)等。反轉新聞作為上位概念,對其認知和應對不應當簡單套用虛假新聞和營銷炒作的框架,尤其對于第三類反轉新聞的認知,更要遵循新聞傳播的一般規律。
反轉新聞的原動力和產生機理
在不少分析研究中,都將反轉新聞產生的主要原因歸結于新聞從業者的職業道德喪失、對受眾求新求異心理的迎合和自媒體時代的傳播特點等。這些分析都沒有錯,但研究者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反轉新聞本身的性質,即事件本身是在不斷發展,并且有不斷補充披露的信息消除事件的不確定性,這是導致反轉新聞發生的最基本的客觀規律。如果事件不再變動發展,也沒有更多信息被挖掘和披露,反轉新聞自然就失去了反轉的原動力。
對于虛假新聞和惡意營銷,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已作出明確規定,這里我們需要著重考量前文論述的第三類反轉新聞。有研究者對2013年的十大反轉新聞進行分析,將反轉新聞劃分為官民沖突型、國民素質型和公共道德型,并提煉事件屬性概括為弱勢群體與公權力的沖突、道德自我矮化和消費“真善美”。這一思路提示了在反轉新聞事件中存在一定的規律,對于它們的把握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反轉新聞發生的機理。
拉斯韋爾曾經提出,傳播在社會中有監視環境、協調社會和傳遞遺產三大功能。當媒體發揮這些功能,將現實世界通過新聞報道進行呈現時,就很容易出現李普曼所言稱的“擬態環境”問題——媒體建構的“現實”往往與我們生活的“現實”并不重疊,甚至大相迥異,但受眾已經習慣將媒體報道中呈現的景觀當成周身的現實。這便導致了刻板印象的產生,很多群體被標簽化和污名化——無官不貪腐、城管會打人、大媽愛碰瓷……同時,新聞報道的求新求異與現實社會的平淡無奇之間的張力又會在話題把關和屬性選擇上加劇這種成見,從本原事實到受眾接受的信息,層層過濾、扭曲、失真,反轉新聞的發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反轉新聞的道德批判和情緒宣泄
刻板印象也好、標簽污名也罷,這些都不是反轉新聞發生的必要條件。只有在事件本身變動和發展基礎上,更多的補充信息糾偏了早期的報道偏差,才是反轉新聞產生的根本原動力。另一方面,信息本身就是對不確定性的消除,而運動也是永恒的。如此說來,反轉新聞應該是“常態”嗎?當然不是。在這個過程中,貼標簽式的道德評判和純粹的情緒宣泄才是始作俑者。
不是所有的反轉新聞都會成為網友受眾關注的公共事件,這與事件自身的性質有關,往往涉事主體顯著、與常識相悖、前后反差鮮明以及付出的信任成本高昂的事件更容易引爆網絡輿論。反轉新聞不是網絡時代的“專利”,但網絡環境和自媒體時代是反轉新聞滋生的絕佳溫床,當前互聯網確實已經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
反轉新聞的頻發,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民眾的集體焦慮心態。這也能解釋為什么一件看似普通的社會道德事件會主導未來數日網絡議程的走向。在自媒體時代,自由表達幾乎沒有門檻,民眾對于官民沖突、社會道德等事件的品評更加容易形成一致的意見,貼標簽和情緒化是最直接有效的表達,因而網絡輿論往往呈現一邊倒的趨勢。如果后續信息否定了前期的“事實”,欺騙感、剝奪感就會將一邊倒的輿論帶向另一極端,反轉新聞在事實和情緒兩個層面都找到了出口。
反轉新聞推動網絡輿論的自凈與糾偏
頻發的反轉新聞究竟是讓媒體和民眾不斷“打臉”難堪,還是彰顯了網絡輿論的自凈與糾偏機制?對于前者不難理解,但我們同樣也應該注意到,經歷了各種大跌眼鏡的反轉新聞之后,在“和頤酒店事件”和“雷洋事件”爆發時,民眾越來越小心謹慎地對待網絡熱點事件,對于存疑信息也一改往昔盲聽盲信盲從的習慣,在眾聲喧嘩之中,漸漸顯示出更加獨立的思考意識和批判精神,這對于當前的網絡文化環境建設似乎更是一股積極的力量。
幾年前,在微博成為中國最大的信息和輿論生成平臺的時候,各類真假信息泥沙俱下,很多學者也提出了諸如“微博無影燈”等概念來解釋網絡輿論的自凈能力。盡管“微博無影燈”功能的實現存在苛刻的要求,但隨著近幾年互聯網治理的發展,已經積淀了一定的成功經驗。重提網絡輿論的自凈和糾偏機制,目的在于呼吁圍繞反轉新聞的各方,以更加包容開放的心態反思我們在新聞反轉過程的角色。
當然,這里顯然不是推崇反轉新聞,相反,對于反轉新聞的危害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但是,在自媒體時代重新透視這一現象時,我們更應該關注民眾在進入新的傳播時代后的成長和成熟。在任何時代任何情形下,偏激的聲音都有可能存在,但如果在一次次地磨合、砥礪甚至是試錯之后,兩級的偏激人群越來越少,中間的溫和力量越來越壯大,無疑是社會的一種進步。如果肯定這種進步而非冠以“烏合之眾”的標簽否定其進步意義,再加之合理的規范和引導,網絡生態的風清氣朗也自然水到渠成。
參考文獻
1.智春麗:《輿情反轉——誰在制造,誰在傳播,誰在受傷?》,《人民日報》,2015年12月25日。
2.王超群:《從新聞反轉劇看媒體官方微博報道的失范與規范》,《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第4期,第136~139、155頁。
3.[美]李普曼:《公眾輿論》,閻克文、江紅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版,第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