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工
加快去產能,清理“僵尸企業”,實現企業兼并重組,是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任務,也是“十三五”規劃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環節。
調整免不了痛苦,如何應對產能帶來的就業壓力和職工安置問題,是政府和企業的工作重點。特別是煤炭和鋼鐵行業,涉及到180萬名職工的分流轉崗問題,更是一切安置的重中之重。
中央拿出了1000億獎補資金,用于解決職工安置、轉崗、技能培訓等問題。可以肯定的是,中央和地方陸續出臺的分流安置政策和專項資金,成為去產能行業職工的信心支撐,相信廣大職工愿意用行動支持改革,同時也應看到,國家、地方和企業還須籌措更多資金,推出更多政策,切不可簡單化地對職工“一辭了之”、“一退了之”,真正建立兜底的生活保障機制,把廣大職工安頓好。
在化解產能過剩的過程中,安置職工不能因此增加一批新的城鎮貧困人口,政府要加強對企業的引導,給足政策和資金,推動企業科技創新,降低生產成本,讓企業做大做強,從而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帶動職工就業。政府還要協調解決被分流職工的養老保險問題,為困難職工提供生活補助,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好政策須有好執行。國家撥付用于職工安置的資金,一定要做到專款專用。
企業在安置分流職工時,更要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發揮主體作用,企業無論多困難,都應該依法保障職工合法權益。要以安置職工就業為己任,大力采取節能減排措施,提高科技水平,創新管理方法。
各級工會組織要充分尊重職工民主權利,當好職工的“娘家人”。企業關停并轉重大事項和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要提交職代會審議通過;同時做好下崗失業人員社保接續和轉移,落實好他們的社會保障待遇;大力開展職工就業創業培訓任務,對下崗失業人員進行免費職業介紹,職業指導等服務,對那些不得不離開企業的職工,要確保資金和提供路徑,讓想學技術的人都能夠學到一技之長,有能力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上獨自闖蕩。
職工作為生產主體,應該努力提高技術水平,增強自身素質,正確認識經濟形勢,勇敢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并且主動與企業一起謀劃發展,參與改革,共創未來。
在職工安置問題上,除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更需政府、社會共同發力,共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