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源
百多平米的房間,10余個稚氣未脫,穿著個性的年輕人散坐在客廳里,有的在電腦前看電影,有的站在窗邊閑聊,還有的蹲在桌子旁,全神貫注地擺弄手中的單反相機。與其說是公司,不如說是到了朋友的家。
這就是位于濱江俊園小區的昆明魔法盒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公司的CEO叫劉金丹。
劉金丹大學畢業之后,先是在一家婚慶公司工作了一段時間。可他還是想自己干,就約了2個同行成立了第一個工作室,從此踏上了創業這條不歸路。
“不過沒多久,他們兩個在家人的催促下陸續回老家考公務員去了,維持近8個月的工作室被迫解散。雖然失敗了,可并沒動搖我開公司的決心。在老家閑了一段時間,我約著剛退伍的弟弟,帶上女朋友,準備組建‘魔法盒子工作室。可就在那時,家里忽然出事了。”劉金丹說。
2011年底,一起突如其來的交通事故打碎了一家四口的幸福,父親不小心撞到別人,需要賠償20多萬。從天而降的債務如山一般壓在了父親的肩上,作為長子,劉金丹迫切希望能為家庭承擔更多,看著父母為了生計日夜奔波,更加堅定他創業的決心。一天晚上,劉金丹鼓足勇氣跟父母坦白了開工作室的想法,父親倒也爽快,只有一句“需要多少錢”,便再沒多問。
于是,2012年1月1日,劉金丹和弟弟及女朋友三個人,拿著老父親東拼西湊借來的4萬元,注冊成立了昆明魔法盒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那一年,劉金丹22歲。
“從父親手里接過那4萬塊的時候,我就暗自下決心一定要成功。不久后我們在北市區蒜村租了一間85平方米的民房,連住帶辦公。那時,我們只有2臺電腦、1臺相機、1個鏡頭。”
工作室成立之后,劉金丹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婚慶攝影上,“低收費搭配高技術”,加上之前積累的人脈,魔法盒子的聲譽迅速在業界傳開,生意一單接一單,一切都平穩而有序地發展著。
創業第一年,公司業績達30萬。拿著掙到的第一桶金,劉金丹與同甘共苦的女朋友完成了婚禮。
然而,沒有人的成長是一帆風順的,也沒有一種成功是風平浪靜的。在“魔法盒子”成立的第二年,“沒錢發工資”、“三個月沒開張”、“客戶翹單”、“人事變動”,各種各樣的問題接踵而來。
“我相信每一個影像人員都失敗過,只不過看這種失敗后你會怎么處理。”劉金丹說,有一次,一位客戶不滿意拍攝制作的MV而拒絕付款。他提出了很多意見,把工作人員罵得體無完膚,最后還把另外一家公司的作品丟給我們看。“對比中,我發現了自己確實存在一些技術上的問題。之后的日子里,我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來完善這些問題,在經營中不斷的學習,探索新技術,甚至自己改裝影像設備。最終,我們以全新的作品重新贏得了這位客人的肯定。如今,我和他已經成為好朋友了。”
“我們不是攝影師,我們是魔術師”。以非傳統模式影像紀錄方式去改變大眾的視覺生活,這是“魔法盒子”給自己的定位。現如今市面上流傳的影像大多都是“京上廣深成”的影像制作思路,而劉金丹的團隊一直不愿跟風,“雖然昆明不算國內的主流城市,但對新思想、新文化來說,昆明人的包容度和接納度都是極高的”。
從2014年開始,“魔法盒子”不再單純只做婚禮拍攝,而開始轉向商業拍攝和旅游拍攝,先后接下了喜尊龍,海麗賓雅等星級酒店的宣傳片,又去大理、麗江等旅游城市進行宣傳拍攝。如今,“魔法盒子”的營業額已近百萬,這在昆明來說,已經是業界的天文數字了。
經過奮斗與努力,“魔法盒子”從一群起初只是為了愛好而做這件事的個體,蛻變成一支技術專業、設備精良,經驗豐富的專業攝影攝像團隊。不久前,劉金丹還接下來自西安的跨省合作項目。
“未來的影像市場,我很看重,當然這種只看重還遠遠不夠,你得了解它,喜歡它,適應它,尊重它。現在公司的名字叫昆明魔法盒子文化有限公司,3年之內,爭取把‘昆明換成‘云南,再用3年,我要把‘云南換成‘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