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葦



摘要:橋梁的建設與航運的發展如何才能并行不悖,如何保證橋區水域交通的安全和效率是海事監管機構面臨的日益嚴重的問題。本文多角度地分析了這個問題,并且從實際出發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
關鍵詞:海事監管;船舶;橋梁
中圖分類號:U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973(2016)06-0024-03
隨著經濟和立體化交通的發展,跨河橋梁的數量不斷增加,橋區水域的安全問題日趨嚴重。橋梁與航運是一對矛盾的事物,但是,科學的監管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事故的發生,同時將損失降到最低。提高監管水平,保障橋區水域船舶航行安全已經成為海事監管機構工作的重點內容。
1.水運的發展與橋梁建設
內河水運具有運能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等優勢(如表1所示),發展內河水運有利于優化交通運輸結構,降低社會綜合物流成本,增強國防交通功能,促進綠色永續發展。2011年1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標志著加快內河水運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淮南市位于淮河的中游,境內有87公里的淮河干流,淮河的干流以及茨淮新河、窯河、西淝河等10多條支流連通了淮南市所轄縣區,通航里程超過180公里;其中淮河干流淮南段屬國家Ⅲ級航道,是天然的優良航道,可通行2000噸級的船舶。淮南是著名的“華東工業糧倉”,是重要的煤炭和煤化工基地,多年來淮南港的貨物吞吐量保持在2000萬噸以上,是淮河水系最大的港口。淮南市是“淮河生態經濟帶”戰略的核心之一,淮河流域有可能成為繼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之后的第四增長極。淮南具備發展水運的良好基礎和前景。
橋梁是現代化立體交通的重要組成。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人流與物流的流動,對基礎設施的建設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跨河橋梁的建設成為必然。目前,淮南境內的淮河干流已經有大型、特大型橋梁10座(含在建橋梁)。跨河橋梁的建設實現了陸路交通的通達,但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該水域的通航環境,增加了船舶航行的難度。世界范圍內,每年都有嚴重的橋梁水域水上交通事故發生。隨著中國水運和橋梁建設的發展,橋梁水域事故亦日趨頻繁,淮南地區亦面臨著越來越艱巨的安全監管任務。
2.影響橋梁水域通航安全的主要因素
橋梁水域的船舶航行安全問題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工程,內容涉及船舶運動工程、船舶駕駛、碰撞力學、橋梁工程、心理學、行為學、水文氣象等多學科領域。
影響橋梁水域通航環境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環境,人工環境,交通狀況和現場的其他因素,如圖1所示:
2.1自然環境
淮河淮南段屬于典型的淮河干流河段,河道相對較直,河勢的穩定性較好,水流平緩、水面寬闊;淮南屬中國內陸地區、暖溫帶季風氣候,少大霧、大風等惡劣天氣,對船舶的航行安全十分有利。臨淮崗、潁上閘等水利工程發揮作用后,汛期對航運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被減小,淮河干流的通航條件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但是在橋區水域,由于橋墩及其附屬設施占用了航道的空間,通航水域因此變窄、凈空減小;水工建設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附近水域的流向,水流速度增加,給航行帶來風險。
2.2人工環境
淮南地區,近年來加快了海事信息化建設,VTS、CCTV等基礎設備在逐步完善,AIS已經在轄區全覆蓋。但是,我國大部分的內河水域助航標志的配備和養護都未達標,包括淮南地區,橋梁水域船舶航行主要依靠船員目視,在夜間和大霧等能見度不佳的情況下,浮標以及燈光設置不完整,且多是炫目的白光,對瞭望觀察造成不利影響,易形成安全隱患。
2.3通航秩序
根據田家庵區地方海事處的統計數據,淮河此段干流船舶日均流量為230艘次左右,船型復雜且多為800噸級、總長50米以下的小型船舶,運輸貨物種類繁多,其中包括一定數量的危險品運輸船。在淮南地區,目前尚未出臺針對船舶在橋區的航行和避讓的規定,船舶主要通過遵守《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和《內河避碰規則》來航行和避讓。實際工作中發現,船員幾乎都是憑借經驗和感覺來判斷的,交通秩序較為混亂,監管難度大。面對日趨增長的船舶流量和會遇概率,混亂的通航秩序導致通航環境變得更復雜,增加了航行的危險系數。
2.4其他方面的問題
根據淮南市地方海事局的統計數據,目前,淮南市在冊船員4000名左右,登記船舶約1600艘,船舶平均載重約800噸。由于內河航運業門檻較低,船員普遍呈現出文化素質低、專業技能差、安全意識淡薄的狀況,并且技術人員數量嚴重不足。淮南海事機構多次組織并參加了一系列針對船舶最低安全配員的專項整治,目前配員數量已有明顯上升,但是船員的質量仍然有待提升。淮南港80%以上的貨物是煤炭和煤制品,船舶更新緩慢,船舶老、舊問題突出;由于多處于家庭管理模式,盈利思想嚴重而法治觀念淡薄,船舶安全航行所應配備的助航和救生設備不齊全,這些不僅是航行的隱患,在危險發生時還會給救助和逃生帶來困難。
3.橋梁水域通航安全監管的對策
海事監管機構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要以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高度負責的態度做好安全監督工作;要在人員素質,硬件設備,技術力量上全面發展,綜合提高監管能力。
3.1加強對執法人員的教育
(1)加強執法人員的思想教育。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服務船員為宗旨,以法律法規為基礎,以提高執法能力為重點,開展執法人員的培訓。
(2)開發執法人員各類學習平臺,尤其是網絡系統平臺,讓執法人員在思想上、法規上、技術上不斷提高,使執法人員學習常規化。定期開展執法人員職業技能競賽,讓所學知識轉變為執法人員的執法能力。(3)提高船舶安檢人員的業務水平,保證安檢的質量,筑牢船舶的安全線。
3.2加強對船員的管理
船員是航行安全因素中最重要、最能動的因素,保證安全配員是保證船舶安全行駛的前提。
(1)加強對培訓機構的監督指導,提高培訓質量,嚴格考試制度,嚴把準人關,提升內河船員的整體水平。
(2)加強動態管理,即從靜態的發證、驗證轉變為對船員的全過程的監管。部海事局2014年11月開始逐步取消船舶簽證,這標志著海事監管的重點在向動態轉移。
(3)聯系航運公司,以航運公司為紐帶抓好各項措施的落實工作。
3.3完善橋區水域助航標志
橋梁對于船舶航行安全造成的各種影響中,最嚴重的是減少了船舶通行的空間,即船舶通行的凈高、凈寬的減少。這是對給橋區航行帶來困難和人為失誤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通行尺度的驟然減少,給船員增加了的心理壓力和緊張情緒,但是科學地設置橋區的助航標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個問題。
(1)提高橋梁自身的安全設計標準和防護設施的建設,加強橋梁的日常維護。首先橋梁的主體設計必須充分考慮船舶通航要求,主要是通航孔的凈寬、凈高(如表2所示);其次,橋墩必須要有防護設施,附近要有醒目的交通指示燈或指示牌。現代橋梁對這些要求在設計之初都已經充分予以考慮了,只有一些老舊橋梁存在的問題比較嚴重,這需要橋梁監管部門和海事機構加強力量,重點監管。第三,橋梁的日常維護不可忽視,日常防護對于消除重大安全隱患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例如:南京長江大橋建成使用40多年來,歷經35次嚴重的橋墩碰撞事故而安然無恙,與大橋嚴謹的日常養護工作密不可分。
(2)科學地設置浮標和燈光提示。用柔和的燈光完整地顯示橋梁結構和重點部位;同時注意遮蔽橋上的無用光,減少干擾,以免影響船員的判斷。
(3)科學劃分錨泊等候區域。有條件的話可以配備大馬力拖輪等應急設備。
3.4實行網格化管理
網格化管理是依托統一的數字化信息平臺,將轄區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為單元網格,通過加強對單元網格的部件(靜態)和事件(動態)的巡查,建立監督和處置相分離的能夠主動發現、及時處置部件和事件的一種管理方式。海事網格化管理有三個特點即:目標明確、保障及時、監控有力。海事網格化管理2007年年底開始在江蘇、上海等海事機構試行,即取得了明顯的管理績效和積極的社會效應,部海事局2009年5月開始在全國海事系統推進網格化管理。
船舶交管系統(VT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地理信息系統(GIS)即4“S”建設,是水上交通監管技術必然的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海事執法人員可以實現實時監控、電子巡航,實現遠程控制與現場的配合,節約執法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3.5推行定線制
船舶定線制是指定船舶在某些區域航行時所遵循或采用的航線、航路或通航分道等,船舶定線制的最主要形式是分道通航制(TTS)。船舶定線制是目前國際公認的規制復雜水域通航秩序的有效手段,代表著船舶航行秩序管理的發展方向。
在橋區狹窄水域,由于船舶密度的增加,易產生交通擁擠的局面,推行定線制可有效地分隔相反的交通流,減少船舶的會遇幾率、提高船舶通行的效率;同時,規范渡船的穿越行為,劃定渡運和錨泊區域,減少和避免對遇、交叉相遇從而減少和避免碰撞事故的發生。
3.6法規建設
法律規范是具有強制力的行為規范,包涵著技術與經驗的總結,是執法水平的重要標志。一些省市已經陸續出臺了有關船舶在橋梁水域航行的法規,這些法規的實施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水上交通的安全、暢通、有序,但是在淮南地區,這一法制建設領域尚屬空白,亟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