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長耀
錦江飯店,坐落在茂名南路59號、占地3萬余平方米,綠地面積為1萬平方米,是一家具有悠久歷史的花園式飯店。錦江飯店包括北樓、中樓、西樓和小禮堂,可以說這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地方。
新中國成立后,滬上第一座國賓館就是錦江飯店。在半個多世紀里,這里曾迎來140多個國家,共計500多位元首和政府首腦,以及眾多的商賈巨富。周到完善的服務,贏得了中外賓客的一致贊譽。舉世矚目的《中美聯合公報》(又稱《上海公報》)也是在這里簽署。
錦江飯店北樓,原名“華懋公寓”。因為樓高13層,上海人俗稱“十三層樓”。新中國成立前,華懋公寓所在的茂名南路長樂路的拐角處屬于法租界,當初該地是寸土寸金。這塊地皮幾經炒作與轉手,最后落入了新沙遜洋行的囊中。1928年,新沙遜洋行旗下的華懋地產公司,投資330萬元,興建了華懋公寓。其建筑平面呈雙凸形,外觀為仿英國城堡式風格,棕色面磚的外墻間以石料窗框和垂直線條,突出了高聳的效果。大樓高57米,一度曾是申城的制高點。這座當時上海的第一高樓,吸引了滬上眾多洋大人,房子還未完工,便已銷售一空。
錦江飯店的中樓,原名“峻嶺公寓”,也用過“格林文納公寓”“茂名公寓”兩個名稱,也就是現在的錦江飯店貴賓樓。上海大亨沙遜先生在錦江北樓,當年的華懋公寓,一炮打響之后,于1935年建造的。它比北樓更氣派更雄偉,由中間18層、兩邊呈臺階式跌落至13層的對稱建筑組成。有了“十八層樓”的別號。整幢大樓都是兩梯兩戶居家式的超豪華大套房,每單元有大小房8間,分成兩套,每套間數不同,都成獨立體系。
錦江飯店的西樓,造型別致,建于1934年,是6幢4層炮臺式公寓。它面向大街,連接中樓和北樓,從高處看,它像酒店的圍墻與衛士,而底層是連通內外的商店,使錦江飯店更像是城中之城。
新中國成立后,錦江飯店轉換角色,成為接待“政治任務”的國賓館。1959年,毛主席和周總理決定八屆七中全會在上海錦江飯店舉行。短短28天,在錦江北樓與中樓之間的大花園內,建起了一幢方形建筑,可容納300人開會的錦江小禮堂。上世紀50年代末,中共中央八屆七中全會在上海舉行。
1972年2月27日是中美關系史上富有紀念意義的一天,也是錦江飯店歷史上最值得驕傲的一天。舉世矚目的《中美聯合公報》在兩國的友好合作下,在錦江小禮堂簽署,標志著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
欄目主持人:沈海晨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