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5日,省人大常委會聽取和審議了省政府關于2015年審計工作報告反映問題整改情況的報告。這在我省人大常委會上是首次。此舉表明,人大監督將與審計監督更緊密結合,形成監督合力,破解審計整改“老大難”,加強財政監督。
人大監督如何有效對接審計監督,一直是人大工作者思考的一個現實問題。前者是“財政的管家”,后者是“經濟的衛士”,一脈相承。人大借審計延伸監督,可以彌補人大專業技術力量不足的缺陷,也有利于增強人大監督的精準度和實效性。
近些年來,人大與審計報告的“親密接觸”隨著“審計風暴”的式微略顯審美疲勞。每年審計查出問題中“屢審屢犯”“濤聲依舊”的現象仍然比較突出,整改不到位、不徹底的情況也時有發生,一些部委甚至成了連年上榜的“老面孔”,損害了審計的社會形象和公眾信任,也讓人們對人大監督的力度產生疑慮。
2015年以來,在全國人大常委會“辣味”十足的追問審計整改的示范下,督促審計查出突出問題整改在地方人大的權力殿堂中不斷“亮相”。審計指出問題,人大盯緊不放,對問題整改情況再次“三堂會審”“對癥下藥”,杜絕一審了之,督促整改落地。
對23個建成的污水處理廠處于閑置狀態的問題,“去年省人大常委會領導帶領7個工作組進行現場督促檢查,省住建廳等相關部門狠抓督促整改,23個污水處理廠現已全部投入運行。” 此次審計整改報告也印證了浙江省人大跟蹤監督的成效。
全國和各地人大陸續開啟審計整改情況的監督,無疑開了個好頭。但要真正將人大監督的權威性和審計部門的專業性有機結合在一起,發生化合反應,產生“1+1大于2”的效應,人大除了要盯牢問題、持續監督外,更需要建立審計成果運用的對接機制,做到“從審計風暴中來,到監督制度中去”。
審計和問題整改報告,曬的是數字,揭的是問題。人大在充分了解審計問題整改落實情況的基礎上,可以將審計意見落實不力或問題整改不到位的被審計單位確定為專項工作審議監督的對象,促進被審計單位開展問題整改“回頭看”,防止整改“落空”。同時,進一步激活人大質詢、特定問題調查等更具剛性色彩的監督手段進行問責,構建有效的審計發現問題整改問責機制。
“滅禍不自其基,必復亂。”審計披露的某些問題之所以重復“打臉”,制度因素不容忽視。人大要從加強財政管理和提高財政績效水平的制度層面來整合審計成果。不可否認,審計突出的問題往往比較重大,帶有傾向性和普遍性,可能涉及體制障礙或者機制上的重大缺陷。因此,人大監督的視野不能只停留于“就事論事”上,而應努力挖掘個案背后的共性問題和制度缺陷,從“管牢部門預算決算”“盯緊財政專項資金”“把好重大投資項目”等層面破題,鏟除滋生問題的土壤,放大監督成效。
可以預見,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引領和部分地方“先行先試”示范下,聽取和審議審計整改報告將從個案走向常態。我們期待各級人大抓住審計整改監督這個“牛鼻子”,乘勢而上,不斷發力,讓審計監督回歸制度本位,讓人大監督更具“剛性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