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關葆 趙曉思
收入差距呈拉大的趨勢,殘疾人康復服務覆蓋率偏低,就業不夠充分……浙江省人大通過執法檢查和認真審議,聚焦當前殘疾人工作的難點和問題,同時就進一步落實殘疾人法律法規、確保殘疾人權益建言獻策。
為進一步深入推動殘疾人各項法定權益的落實,在2014至2015年連續開展執法調研活動的基礎上,今年3月至5月,省人大赴杭州、衢州開展執法檢查。檢查組聽取了市、縣(區)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匯報和部分省人大代表、殘疾人工作者及殘疾人代表的意見建議,并實地視察了部分康復、托養中心的建設情況。
從檢查情況看,“十二五”期間,浙江全省各級部門全面實施保障殘疾人權益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堅持“縮小差距、協調發展、共享小康、走在前列”,加快殘疾人事業發展,以深入實施全省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推進浙江省“扶殘助殘愛心城市(區)”創建和籌辦第八屆全國殘奧會為主要抓手,不斷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使殘疾人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殘疾人生活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然而,扶殘助殘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我省殘疾人事業發展雖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與法律法規要求和殘疾人深切期盼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法律法規沒有完全實施到位,殘疾人的增收問題依然是難點,要做好殘疾人工作,讓每個殘疾人都能共享高水平全面小康,浙江還有短板要補。
殘疾人就業渠道少、限制多
目前,通過強化社會保障、促進就業等手段,殘疾人的收入水平有了明顯提高,2015年底,我省已全面消除了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貧困殘疾人。但總體來看,殘疾人的生活水平依然偏低,城鄉殘疾人家庭收入水平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58.4%和83.19%,甚至還存在拉大的趨勢。
殘疾人仍然是社會最困難的群體。檢查組在衢州檢查時看到,該市的困難群體中,殘疾人占大多數,低保人員中有三分之一是殘疾人。解決殘疾人增收難的問題,依然是殘疾人工作的重點。
我省殘疾人的社會保障體系已日漸完善,殘疾人增收難點主要表現在“造血”能力不足上。有數據表明,全省勞動年齡段有勞動能力、有就業意愿的持證殘疾人有36萬,而實際在業殘疾人只有27.8萬,約有四分之一有就業意愿和就業能力的殘疾人未實現就業。
殘疾人就業的渠道少、限制多,各地人大執法檢查發現,在經濟下行期間,集中就業萎縮趨勢加劇。以衢州市為例,近幾年集中就業率每年減少10%左右。
而在集中就業中發揮主要作用的福利企業,曾經是接收殘疾人的大戶,近幾年也因為生產經營的困境,現行國家退稅政策缺乏吸引力,數量呈減少趨勢。2006年,全省福利企業有3181家,到2015年,只剩下了1721家,10年時間減少了46%,相比歷史最高時期的5262家,僅剩三分之一。
一些福利企業直接關閉,還有一些福利企業通過轉制、改造成為了一般企業,但對殘疾人的安置卻沒有跟上。福利企業安置的殘疾人職工數從2006年的9.86萬人減至2015年的5.94萬人,占全省就業年齡段持證殘疾人總數的比例由33.9%降至10.8%。
據統計,殘疾人按比例就業率僅為0.73%,與法律法規規定的1.5%差距較大。同時,黨政機關、國有企業帶頭安置殘疾人作用發揮不夠明顯,殘疾人就業低端化、不穩定、收入增長緩慢依然是各地共同存在的突出問題。
為殘疾人服務的能力有待加強
殘疾人作為特殊的群體,要重拾信心,走出家門,融入社會,不僅需要人們的理解和關懷,更加需要通過康復增強體魄,需要有適合他們出行的無障礙環境。但目前,為殘疾人服務的能力依舊是短板中的短板。
2015年,全省只有27.93%的殘疾人得到過康復服務,有康復意愿的殘疾人康復滿足率為59.56%,全省每百名殘疾人擁有的康復和托養床位數只有0.3張,符合條件的重度殘疾人及精神、智力殘疾人享受托養、庇護服務比例僅有47.9%。
一些地方還缺乏必要的康復托養服務設施。檢查發現,少數市縣級的“十二五”規劃的建設項目尚未立項或在申報立項中。已建成的設施,存在管理不規范、功能布局不合理等問題,未能發揮應有作用。
公共場所無障礙設施建設不完善是此次檢查中發現的全省共性問題。目前多數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總體還不能有效滿足殘疾人出行基本需求。
杭州是全國無障礙建設先進城市,為了配合G20峰會召開,執法檢查組對杭州進行了重點檢查,也發現了一些薄弱環節。有的已建無障礙設施未達到設計規范要求,地下通道無坡道、無電梯;有的盲道半路中斷,有的甚至把盲道延伸至建筑物、綠地等障礙物;有的無障礙廁位輪椅無法進入等等。
一些地方還反映,有的無障礙設施使用率不高,個別垂直電梯,從來沒有使用過;在無障礙設施的管理和維護上也存在著問題,有的道路坡道被損毀,有的盲道被車輛占用;而市內公共交通工具,雖然有免費乘坐的政策,但坐輪椅的殘疾人卻沒法享受。
此外,不少地方有了硬件,但卻陷入沒人服務的困境。康復、托養、特殊教育、信息化等人才專業化程度不高、數量不足的狀況,長期困擾著我省為殘疾人服務能力的提高。
據統計,全省殘聯系統在編的各類專職人員與殘疾人的比例為1∶2100,遠低于全國1∶882的平均水平。特別是殘疾人康復方面人才,總量不足、專業人才結構不合理、學科領軍人才匱乏等問題更為突出,與殘疾人日益增長的康復需求存在較大差距。
一些地方反映,當前部分殘疾人服務機構服務水平不高、提供精準服務能力不強,殘疾人工作基層組織力量和專業人才力量不足,特別是殘疾人預防和康復機構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聾兒語訓老師每月工資加特教補貼僅為2800元。”金華市康復中心的職工工資表明,待遇低、專業技術職稱晉升渠道不暢是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也是今后工作應該努力改善的地方。
依法保障“吃、住、醫、行”
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內司委主任委員樓志浪在執法檢查中指出,全面小康既是每個地區、每個民族、每個階層和每個家庭的小康,也是每個殘疾人的小康,要把殘疾人事業作為整個社會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要讓每一個殘疾人共享全面小康,除了深化認識,在思想上高度重視,還應該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讓殘疾人有更多的獲得感。
衣食住行,溫飽先行。解決“吃”的問題,是一切問題的基礎。進一步加強殘疾人就業、扶貧和保障依然是重中之重的工作。
做好殘疾人就業創業幫扶,不僅是促進殘疾人及其家庭增加收入的有效方式,也是促進殘疾人自尊自強、融入社會,共建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要依法推進按比例就業,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要帶好頭,力爭至2018年,所有省級黨政機關、市級殘工委成員單位至少安排一名殘疾人。
另外,應該拓寬殘疾人的就業渠道,針對殘疾人自身的不同情況,精準扶持,幫助他們實現增收。對一些有能力自主創業的殘疾人,要積極鼓勵,加大扶持力度,通過稅收優惠、擔保貸款等方式予以支持。針對一些不便出行的殘疾人,應該幫助他們網絡就業、社區就業、居家就業。要依法征收和用好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提高其用于就業創業和培訓的比例。
做好就業增收工作的同時,還要做好兜底保障,只有建立完善的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才能逐步縮小殘疾人生活與社會平均水平的差距,真正使殘疾人與全省人民一道共奔小康。檢查報告強調,其中的重點是貫徹落實省政府全面小康和兩項補貼制度文件,切實做到應保盡保、應補盡補。
溫飽問題解決了,但沒有家,人就像落葉飄在風中,沒有落地的踏實。做好殘疾人基本住房保障工作,能讓殘疾人有避風的港灣。“要摸清底數,政府兜底解決殘疾人家庭危房改造和貧困殘疾人無房戶的基本住房問題。”檢查組強調,要將城鎮低收入住房困難殘疾人家庭納入城鎮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對符合住房保障條件的城鎮殘疾人家庭給予優先輪候、優先選房、優先發放住房租賃補貼等政策。在實施農村危房改造時,同等條件下要優先安排經濟困難的殘疾人家庭。
除了吃和住,醫療康復服務是殘疾人繞不開的彎。大多數殘疾人都需要生理、心理的康復服務和一些輔助性設施的幫助。檢查組指出,要健全殘疾人醫療康復救助制度。全面實施兒童基本康復服務與補貼制度,深化“助聽、助明、助行”行動,讓殘疾人從小就能獲得幫助。同時,要加快康復托養服務設施建設,增加康復托養床位,充分發揮現有康復托養設施的作用,已建的要盡快投入使用。專業的康復人才不可替代,要理順康復機構體制機制,加強康復人才隊伍培養,讓更多人愿意投身到殘疾人康復工作中來。
殘疾人除了需要生活的保障,還需要社會的認可,他們也希望走出家門,融入社會,而首要的就是要給他們出行的方便。加強殘疾人無障礙環境建設,是造福每位殘疾人的工程。各部門要嚴格執行國家標準無障礙設計規范,做到“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使用”,并進一步加強無障礙設施的使用和維護管理,讓無障礙設施真正有用,并且真正發揮作用。
檢查組也要求各地積極創建國家無障礙環境市縣。杭州市要做好表率,做好迎接G20和亞運會的城市公共道路、車站、景區和重要場館周邊環境的無障礙設施改造,并吸收殘疾人和殘疾人組織參加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檢查或體驗。要讓更多的殘疾人朋友能夠隨時走出家門。另外,對因城市設施改造時毀損或移除的設施,要及時恢復或補設。家庭無障礙改造項目也要齊頭并進,不落下。
殘疾人工作千絲萬縷,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除了全社會共同的努力,還需要有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強有力保障。執法檢查報告建議,要推動省政府盡快制定無障礙環境建設實施辦法;省財政、教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衛生計生等部門也要以現有法律法規為依托,建立健全相應的康復、教育、就業等配套制度。
“我們也將根據立法條件,推動省人大常委會適時修改完善《浙江省殘疾人保障條例》。” 省人大內司委的工作人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