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樂風
近日,一個名叫李新奇的服刑人員“吃空餉”,引發了輿論關注。據報道,這個曾任陜西省扶風縣林業站副站長的李新奇,已經有十余年未到單位上班,但卻照領工資,而在其因非法經營罪服刑期間,仍然拿著每月5000多元的工資單。日前,有關方面嚴肅查處了這起惡性事件,責令全額追回違規發放的工資。
在正風肅紀的進行時,此事難免令人頗感“新奇”。
“新奇”之一,當地的裝聾作啞。一個大活人,十幾年都沒來單位報到,無論負責同志、還是同事下屬,以及監督檢查的部門與人員,竟都視而不見,甚至“習以為常”,映射出基層的治吏無力。坐牢也能吃空餉,顯然有權力的默認與許可。但個別領導的默認,能夠形成多個部門、眾多知情人員的默契,表明這種權力生態,完全有能力將監管架空,完全可以通過人為干預,將監管制度淪為虛設。這是輿論感到最痛心、最失望之所在。這在作風建設不斷向基層延伸的當下,“失之于軟、失之于寬”的評價也只算是意猶未盡,“玩忽職守、尸位素餐”恐怕才是較為貼切合適的形容詞。
“新奇”之二,事后的互相推諉。事發之后,從林業局到林業站,從組織部到紀委,當地的主要責任部門大多語焉不詳、互相踢皮球。直到見諸報端后,才進行了調查和處置,這讓公眾不能不產生“官官相護”的聯想,讓網民不能不發出到底還有多少“李新奇”的追問。面對記者采訪的被動,面對責任的不敢擔當,都不是法治政府及其人員的應盡職責。
“新奇”之三,信息的淤塞梗阻。當地給出的解釋之一是沒有“收到公函”,事實上,司法部門也確實沒有發出《司法建議書》,直接造成了“有償坐牢”的荒唐劇。這在互聯網時代確實不可思議。關于被告人、服刑人員的基本信息,在內部網絡系統上不難獲得。即便單位之間聯通有障礙,也可以通過傳訊、詢問的方式了解一些情況。
一些基層地方的“退二線”、不合規的“留薪留職”,可能還有各種歷史原因,需要逐步穩妥解決。但是,類似服刑人員“吃空餉”的管理混亂,卻深刻暴露出制度的缺漏與執行的松懈。只有讓公職人員工資薪金的監管與日常的考勤嚴肅起來,讓政務網絡的互聯互通與責任的追究渠道疏浚開來,公共財政的寶貴資金才會真正為公、為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