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棠
【摘要】20世紀是英語教學法發展的黃金時期。出現了各種理論流派,形成了多元并存、爭奇斗艷的局面。以下是對幾種主要教學方法理論的簡要概述,希望能促進英語口語教學策略的建構。
【關鍵詞】英語 教學理論
【Abstract】The 20th centuryis the golden period of develop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Theory and genre rose, forming the co-existence. Below i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main teaching theories, hoping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oral English teaching strategies.
【Key words】English; teaching theory
一、前言
隨著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人們越來越重視英語口語能力的發展,于是一批新的教學法理論異軍突起,交際法、全身反應法、沉默法、社團語言學習法、自然法和暗示法產生并流行于20世紀60年代以后,代表著20世紀語言教學發展的主流,這些教學理論或多或少地促進著口語教學的發展。以下介紹幾種主要的外語教學法理論,以吸取其合理因素,推進有效口語教學策略的建構。
二、英語教學理論
1.翻譯法。翻譯法(Translation Method)是非常古老的外語教學法,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代表人物是奧倫多夫。這種教學法最初是用來學習希臘語與拉丁語的,后來用于現代外語的學習。它是非常傳統的教學方法,它認為寫作技能比聽說技能更重要,所以它不重視口語輸出,課堂教學很少涉及聽說訓練,學生學習外語的目的就是理解、欣賞、分析外國文學。教學活動遵循一定的規則:先教字母的發音和書寫,然后系統地教語法規則,用舉例子的方法使同學們掌握詞匯語法,再進行翻譯及寫作練習,最后閱讀課文,將課文逐字逐句地翻譯成母語。這種死板、不與時俱進的教學方法至今被一些教師所采用,其教學方式單一,教師主導課堂,缺乏師生互動,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不利于學生口語能力的發展。但通常用此法培養出來的學生語法功底深厚,閱讀、寫作能力較強。
2.閱讀法。閱讀法(Reading Method)產生于20世紀初,是魏斯特在進行英語教學試驗中新創造的一種教學法。魏斯特認為,學習英語要把閱讀作為抓手,學生在學會說之前,如果在大腦中積累了一定量的英語材料后,就會形成一定的英語思維定式,自然而然地產生一定的語感,這樣就可減少說話時犯錯誤的可能性,從而更快地掌握外語。因此,他主張英語教學的基本目標首先是培養學生的直接閱讀能力(即不通過翻譯而直接理解)。魏斯特所編寫的英語閱讀材料有一定的合理因素,讀本的內容以故事為中心,生動有趣,每50個熟詞中才會出現1個生詞,1個生詞在新課文中至少要出現2次,以后逐漸減少出現率,這樣的編寫原則符合學習者的學習規律,能讓學習者在短時間內看到自己的成績,從心理上產生愉快、成功的情緒體驗。閱讀法以實用為出發點和歸宿,它創造了多種閱讀方法,但它過分側重閱讀能力的培養,而完全忽略其他語言技能,將語言的實用功能置之腦后,制約了學生口語技能的發展。因此,許多教學法研究者吸取了各教學法學派的長處,對閱讀法進行了修改,稱為新魏斯特法。這種方法利用多媒體教學,將自動化、微型化引入口語教學,使聲音與文字同時出現,培養學生聽和讀的能力。
3.直接教學法。“直接教學法”(Direct Method)產生于19世紀9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貝利茲、艾蓋爾特和帕莫。它強調直接使用外國語來指導學生學習語言,并通過實物、圖片、演示和戲劇等來幫助學生了解語意。此教學法以口語為基礎,以句子為單位,學生在課堂上不使用母語翻譯,使每一個詞語同它所代表的事物或意義直接聯系,強調語言的自然學習,重視學生口語溝通能力的培養,學生通過模仿、反復練習所學句型結構達到熟練運用。這樣做,可以使學生盡快丟掉“心譯”這條拐棍,減少中間環節,形成外語思維。這種學習過程是相當理想的,但在課堂上不講語法結構,遇到學生不明白的詞匯就借助圖片、手勢來表達不一定能成功實現,這需要師生的完美配合。不使用母語會使學生難以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教師要花大量的時間去解釋詞匯、句型,這樣費時費力,容易使學生疲倦,甚至產生焦慮,使得學生口語輸出時錯誤百出。
4.聽說教學法。聽說法(Audiolingualism)盛行于20世紀40至60年代的美國,在美國的外語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種教學方法與上述提及的直接教學法有相似的地方,比如說:主張用目標語教授學生,在課堂上避免使用母語等,但受結構主義語言學和心理學的影響,它又優于直接教學法,它將教學目標細化為聽、說、讀、寫四項技能,將課堂教學重點放在聽說訓練上,先聽說后讀寫。行為主義強調刺激-反應及強化理論,以此為指導,聽說法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模仿、反復練習、鞏固記憶達到強化,教師無需講解詞匯、語法,學生也不用考慮詞匯含義及對話所處的語境,因為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習慣成自然,“學會了”該行為。聽說法培養了學生的交際能力,使學生能自信地大膽開口說外語,且正確率高。但聽說法強調聽說訓練,故學生的讀寫能力較差,出錯就立即糾正學生錯誤容易使學生喪失興趣,過多依賴機械化的訓練,而忽視師生交流,使學生鮮有機會利用所學句型表達思想,降低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使教學呆板乏味。
5.認知法。認知法(Cognitive Approach)又稱認知-符號法,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代表人物是卡魯爾、布魯納。六十年代,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國際間交往日益密切,國際競爭需要大量的外語人材,聽說法已不能滿足這種新的發展形式,認知法便誕生了。認知法把語言學習看作是智力活動。認知法反對聽說法的機械性反復操練,它強調有意義的語言訓練,主張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智力因素,讓學生理解語言點,掌握語言規律,將培養語言能力作為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采用合理的獎懲措施激勵學生,創設積極的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出現的錯誤采取寬容的態度,對影響交際的錯誤加以糾正,但對其他一般性錯誤不進行過多的糾正。認知法還主張聽說讀寫齊頭并進,相互促進,全面發展。認知法的優點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言使用的準確性和得體性。但它也有其致命弱點,對語音語調要求不嚴格使得學生形成不標準乃至錯誤的發音習慣,難以糾正;缺少師生互動難以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6.暗示法。暗示法(Suggestion Method)是由保加利亞精神病療法心理學家羅札諾夫于20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創立的,它將心理學和生理學運用到外語教學,主張通過創造高度的動機來激發人的潛能,把各種無意識暗示因素組織起來,以便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它強調語言材料的大量輸入,集中無意中得到的信號去達到一個有意義的目的。暗示法要求學生把自己看成小孩以減低心理抑制和障礙,使自己處于安寧和諧的學習狀態,激發潛藏的超強記憶能力。暗示法對英語口語教學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它提出和諧的環境可以激發學生動機,提高學習效果,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創造自然的情境、心情舒暢的氣氛,讓學生把所學的語言材料應用到交際情境中去就很有必要。也可以為學生準備舒適的座椅,播放柔美的輕音樂,將戲劇表演、詩歌朗誦、游戲等融入到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利用肢體語言,避免糾錯,消除緊張情緒,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加速記憶。暗示法認為外語學習過程是大腦思維活動和情感同時作用的過程,大腦的左半球主管語言和邏輯思維,右半球主管非語言和形象思維。在學習外語時,采取措施,使兩個半球同時發揮作用,將有意識活動和無意識活動緊密聯系起來,效果會越好。暗示法與直接教學法截然不同,在教學過程中,它允許使用母語翻譯,通過對比兩種語言的異同,開發學生的智力。
7.自然法。這里的自然法(Natural Approach)是指20世紀70年代后期在美國出現的自然法。代表人物是克拉申和他的同事泰勒爾。自然法的教學目標是個人的交際技能,它強調聽力理解,主張口頭表達退后。它認為語言學習建立在理解性的輸入上,學生對學習材料充分理解后,等到言語“出現”再進行交際性訓練。自然法把教學過程分為以下三個階段:(1)表達前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理解聽力材料,不進行口語訓練,所以也稱為“沉默階段”。(2)早期表達階段:學生有了一定的交際欲望,但出錯頻繁。教師此時把注意力放在意義的表達上,而不是語言結構上,只要表達能通暢,就不糾錯。(3)最后階段:這一階段將簡單的語義表達擴展到較長句子的訓練,要求學生通過表演、演講、討論、游戲等交際活動達到流利的表達,對出現的口誤采取寬松的對待,一般不糾錯。自然法的指導思想是克拉申的語言習得理論。這種理論注重自然交際而不注重形式語法的分析,強調先充分理解后再表達,不強迫學生表達,這對口語教學有一定參考價值。但是,自然法提出,到學生的言語“出現”時再表達,那么,什么時候才“出現”呢?如果永遠不“出現”,該怎么辦?另外,不糾正學生的錯誤,也有一定的問題。
8.情境法。情境法(Situational Method) 也叫視聽法,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法國。它吸取了直接法和聽說法的許多優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形象或生動具體的場景,引起學生一定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它的特點是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使認知與情感、活動與環境、學習與應用有機結合起來。隨著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發展,教學媒體日益自動化、微型化,創設情境不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微型視聽電教設備,讓學生邊看邊聽邊說,身臨其境地進行交際訓練,句型操練在視聽刺激中得到強化,有助于理解語言,重視整體結構的感知也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學生在自然狀態下訓練語言更放松,表達更準確。但過分強調整體結構感知,使學生對語言項目缺乏清楚的認識,不利于對語言材料的徹底理解。
9.交際教學法。交際法也叫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是20世紀70年代根據語言學家海姆斯和韓禮德的理論形成的,是全世界影響較大的外語教學流派。交際學派認為:語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語言教學的內容不僅要包括語言結構,還要包括表達各種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語句。交際法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采用真實、地道的語言材料,主張句型加情景來學習語言,鼓勵學生多接觸和使用外語。1971年海姆斯提出了交際能力一說,他認為人的交際能力和掌握語言結構的好差無關,而和他在參與社會活動中運用語言能力的強弱有關。交際法重視學生的實際需要,有利于口語技能的提到。
三、結語
以上介紹了幾種國外外語教學法理論,各種教學法都有其自身的優點,在實際的口語教學中,教師常常會綜合采用若干理論,吸收合理因素,摒棄陳舊觀念。我們應立足于實踐,以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尊重教學規律,探尋促進我國學生口語技能發展的策略。
參考文獻:
[1]章兼中.國外外語教學法的主要流派[M].華東師大出版社,1983.
[2]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鐘祖榮,劉維良.教育理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
[4]高天明.二十世紀我國教學方法變革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