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雪芬
《牛津小學英語》(譯林版,下同)教材在每個單元的最后一個部分都是安排了Say a rhyme 或Sing a song這一板塊。它作為EFGH板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往往被許多老師所忽略,主要表現在:
1.教學方法的單一化。許多老師在教兒歌或歌曲時,只強調意義的講解和機械的記憶。一般都會采用這樣一種方法,先聽一遍錄音,看看有沒有生詞,講解中文意思,然后一遍又一遍的領讀句子,變著法子重復,并且要求學生記住意思。
2.教學時間的隨意化。對于這一板塊,因為在每一單元的最后,所以往往被許多教師淡化,有時更加變成了可教可不教的內容。長此以往,也被學生所忽略,一定程度上,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也隨之逐漸丟失。
3.教學內容的公式化。絕大多數的教師往往對于這一板塊以本為本。書上是什么就教什么,一帶而過,甚至有的時候難讀的單詞,或難唱的曲調,學生讀錯了,唱錯了,也沒有及時糾正,從而影響學生正確的朗讀習慣。
一、歌曲熱身,激發和維持學生的興趣
小學的英語課堂往往都是從熱身活動開始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課堂學習的最佳狀態。一般教師通常會采用簡單的問候,如:Good morning,children. Hello,everybody!一層不變的問候方式,時間長了,學生沒有了激情。那么有時穿插一曲輕松、愉悅的英語歌曲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牛津3A的Unit 1 Hello,因為剛學了互相打招呼,于是我就用這一單元的歌曲《Hello》。
Im Helen.Hello,hello.
Im Helen.Hello,hello.
Im Helen.Hello,hello.Hello,hello,hello.
教師把歌曲中的Helen換成自己的英文名Shelly。唱著歌,走近學生的身邊,跟他們打招呼,學生們一個個露著笑臉回應我,這時候我覺得英文歌曲使學生們的心情愉快,以最佳的狀態走進英語課堂,開始新的一課。
二、韻文穿插,優化英語課堂教學
[案例1]
6A Unit5 On the farm 中的小韻文《Last week》為了鞏固學生已學的一般過去時,全篇短文用過去時態描寫了自己的一天生活。教師在教學這一內容時,事先拍了些如play games, plant flowers, dance, sing songs, play the guitar等等活動的照片,制成PPT,配上舒緩的音樂,作沉醉式的樣子把它朗誦出來,然后請學生們自己來寫小韻文。
Last week
Last week at ______,I had lots of fun.
Now I want to tell everyone!
We ______ and ______ .
We ______ and ______ for hours.
In the evening, I _______.
When _______ with good friends.
The fun never, never ends.
寫完后,教師進行一定的指導,這樣不僅鞏固本單元的知識重點,也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有法。
[案例2]
新課標二級語言標準中明確指出小學生同樣要了解英語語言包括連讀、節奏、停頓、語調現象。
5B Unit 4 An English Friends 的Part H 有一首小詩:
A letter for me
Im rowing in the sea.
A bottle is near me.
Theres a letter for me.
Its from my uncle Lee.
It says,“lets meet at three.
On the beach under the tree.”
教師幫助學生感悟詩中的韻腳,體會小詩的音韻美和節奏感,并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創編小詩,指導學生在原詩的基礎上將詩歌內容稍作修改,經過學生二度加工,小詩在音、形、義等方面都增加了新意,學生的創作也因此獲得同學們的肯定。
三、課外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渠道
1.落實輸入,變“有限”為“無限”。優化英語環境,全方位培養學生的能力。平常學生接觸英語少,除了課堂的40分鐘,可以說課外的時間等于零。如何輸入,而且又能讓學生樂于接受?在上課過程中,當教師播放,哪怕是很短、看似簡單的動畫,也能讓他們雀躍不已。教師掌握了學生的心理,找準助學載體。借用動畫人物、英文歌曲、小韻文作為學習英語的載體,在心理上也符合學生的需求。于是,早讀課時間、中午休息時間,教師就定時播放有趣的原版的動畫片,配有英文字幕,在結束的時候,跟學生們交流,你記住了中間的哪一句?教師就把這一句寫在黑板上,把它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哪怕在課間,學生能用英文跟我來上一兩句,教師都會覺得是成功的。
2.提供舞臺,變“應試”為“展示”。目前英語教學界對在語言教學中滲透文化因素,重視文化對語言的影響等方面已經達成共識。在以語言學習和操練為主的牛津版教材中,也同樣安排了一些以文化介紹為主的內容。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有時候可以加大異國文化內容的滲透,比如利用西方比較重要的節日,如萬圣節、感恩節、圣誕節……
有效開展英語韻文、歌曲板塊的教學能促使小學生對英語產生興趣,并保持下去。而每一個小學英語教育工作者也應該思考如何“激發和維持興趣”來作為一種相對隱性的課程任務來對待,并更加關注學習者的持續興趣。那么音韻優美和諧,節奏輕快鮮明的英語兒歌、歌曲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好幫手。“淡妝濃抹總相宜”希望這一板塊能夠成為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