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聰聰
摘要:結合霧霾污染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歷程,詳細分析了霧霾污染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系,并得出結論:霧霾污染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進程,協同發展的首要問題是解決霧霾。
關鍵詞:霧霾污染;京津冀;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X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6-0056-02
1 京津冀霧霾污染現狀
“霧霾污染”和大氣環境、空氣中容納的水汽、人為排放的污染物都有關系。在大氣環境處于穩定狀態且氣溫較低的情況下,水汽被容納的越來越少,相對濕度越來越高,污染物向外擴散的程度越來越低,這種集聚效應加劇了霧霾污染。“霧”本身是沒有污染的,雖然霧的出現使能見度降低,但它只是由大量微小冰晶或水滴組成的懸浮體。相反,“霾”是由許多極微細的氣溶膠粒子(煙塵、鹽粒等)組成,它們均勻浮游于空氣中,致使大氣渾濁不透明。
目前,京津冀三地的霧霾污染現狀堪憂。無論是從近期的新聞報道中來講,還是筆者的親身體會而言,深切的感受到霧霾污染對人民身體健康的不利影響。2014年北京市除了二氧化硫年平均濃度值達到國家標準外,PM2.5、PM10、二氧化氮年平均濃度值都遠遠超過國家標準。2014年天津市的二氧化硫年平均濃度值低于國家年平均濃度標準,但是PM2.5、PM10、二氧化氮年平均濃度值都與國家標準相差甚遠。河北省的情況更為嚴重,PM2.5、PM10的年平均濃度值相對京津地區更高。
2 京津冀協同發展歷程
京津冀地域一體、文化一脈,三地面積為21.6萬km2,僅占全國陸地面積的2.3%,但人口規模約占全國總人口的7.4%,地區生產總值占到全國的近10%,在國家區域經濟發展中是重要的一極。京津冀已經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之后第三個最具活力的城市群。
1982年,在《北京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中首次提出“首都圈”的概念和內涵;1988年,北京與河北省6市組建環京經濟協作區,并建立市長、專員聯席會議等制度;在1996年之后北京所提出的首都經濟圉構想發展戰略和融合方式中,首都經濟圉是“2+7”模式,即以京津為核心,包括河北省的7個市。2001年,大北京的治理思路,即大北京規劃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良鏞提出,根據這一規劃,大北京的范圍包含了京津兩地和河北省全省。這一規劃為深度推進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做出了理論貢獻。2004年達成的廊坊共識、連同商務部和京、津、冀、晉、內蒙古、魯、遼7省區市達成的《環渤海區域合作框架協議》對于京津冀區域協作進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2005~2013年,除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得到國務院的批復外,“十一五”規劃也把2006年京津冀區域發展問題寫了進去。在此期間,河北省分別與北京、天津簽訂了框架協議,以共同推動首都經濟圈的發展。
京津冀協同發展歷程可謂坎坷,與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的發展存在諸多不同。其實,各方應該意識到京津冀一體化的根本目標是實現共贏。對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京津冀三方一直沒有達成一致意見,對規劃的范圍和三地的定位存在矛盾和分歧。同時,京津兩地的積極性都不高,只有河北省對此情有獨鐘,根本原因是缺乏頂層設計,沒有系統的規劃和利益協調機制。此外,經濟發展的巨大差距和產業結構的滯后,也是造成京津冀一體化進展緩慢的重要因素。目前,京津冀協同發展進程加快,一系列規劃相繼出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藍圖終于即將實現,協同發展由過去的柔性約束變成剛性約束。交通發展、產業發展、創新發展都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3 霧霾污染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3.1 霧霾污染逼迫京津冀必須走協同發展之路
霧霾污染的人為影響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以散燒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加上不科學、不合理的煤炭利用方式所形成的煤煙型污染;二是以機動車為主要特性的城市生活型污染;三是基礎設施和城鎮化過程中的基本建設行為,形成大規范的區域性地表擾動和二次污染,交通、建筑、生活揚塵以及生物質能的焚燒。
這些霧霾污染源不僅影響當地,而且會隨著空氣和水的流動漂浮到其他地區。例如,北京地區的污染源來源中,外來傳輸污染源占比24.5%。治理霧霾污染,任何一個地區都不能獨善其身,況且單單靠一個省份或一個市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要治理霧霾污染,需要區域間聯防聯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經濟和社會的轉型與升級。由于區域內行政地位的差異、教育資源的不均衡、產業結構的不合理、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河北省大量人口涌向北京和天津兩個超大城市,給居住、交通、教育、醫療等方面帶來了巨大壓力,使大城市的資源環境和市政建設面臨嚴峻挑戰。例如,涌入京津大城市的人口越多,每千人的小汽車擁有量越大,機動車對霧霾污染的貢獻率越高。由于河北省和京津兩市經濟發展的巨大差距,河北省之前的優先目標仍然是發展經濟,所以承接了很多來自京津的具有環境污染的產業,使得霧霾污染呈加重趨勢。
由上面分析可知,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性早已經引起了方方面面的重視,但遲遲未能達成共識,原因就在于行政壁壘的存在和劃定范圍的分歧,河北省的積極性很高但孤掌難鳴,且不愿意僅僅成為京津落后污染產業的承接者,希望在政策設計上得到更多發展的資源和機會,京津兩地又沒有動力去推動規劃進展。另外,河北省在承接京津地區高新技術產業時也有些力不從心,一是缺乏技術和人才,二是產業鏈條不暢。地區之間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無法平衡,可以繼續磋商慢慢解決。如果沒有霧霾污染,京津冀協同發展進程還可能被延緩,正是霧霾這個最有分量的催化劑,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的舉行,這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轉機。原以北京為中心的環首都經濟圉規劃,也變為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一場霧霾終于讓京津冀恍然大悟,整體發展原來是如此必要和迫切。
3.2 京津冀協同發展首先要解決霧霾污染問題
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概念的本意是從根本上解決困擾京津冀的霧霾問題,途徑主要通過區域協同發展,產業重新布局等方式。霧霾污染與人民群眾的健康息息相關,治理霧霾污染是眾望所歸,表象是生態問題以及民生問題,但其實問題的本質是經濟問題。問題的難點在于調整地區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最難的問題則是產業結構調整后的就業問題。治理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需要打破行政壁壘,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同時也要發揮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的作用。因此,京津冀協同發展,環境保護要先行,根本出發點是要時刻把治理霧霾牢記心中。這個出發點無論是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中,還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保規劃中,無疑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重視。因此,霧霾污染協同防治是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