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榮
摘要:指出了礦產資源的開采為經濟發展提供助力的同時,也引起礦區土地被破壞及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因此礦區土地修復和生態恢復已成為土地再利用必要的手段,目前也成為重要的研究領域。分析了礦山開采對環境的影響,介紹了我國礦區土地修復與生態恢復發展歷程,并探討了此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礦區土地修復與生態恢復策略。
關鍵詞:礦區;土地修復;生態恢復
中圖分類號:X7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6-0066-02
1 引言
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通過能源和資源的供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動力,但必須看到,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由于礦產資源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同時很多礦產資源埋藏在地下非常深的位置,對這些礦產資源進行開采,如果保護措施不當,勢必會破壞生態景觀以及造成土地壓損;另外,在礦產資源開采過程中也會形成各種有毒性的廢棄物,長期堆放成為持續污染源。也就是說,礦產資源的開采會對當地土地資源、水資源、大氣資源、動植物資源、生物多樣性等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并影響到民眾的正常生產和生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礦區土地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合理與否,是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可見,針對礦區的廢棄地和生態破壞進行有效的生態治理,對于生態環境的改善恢復、促進礦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 礦產資源開采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2.1 造成重金屬污染及大面積擴散
礦山開采特別是重金屬的開采過程比較繁瑣,要經過選礦、采礦以及冶礦等一系列的活動,在這些過程中造成重金屬污染的排放是不可避免的。在實際開采過程中,廢棄物往往隨意堆放,有些里面含有大量的硫化礦物和原生硫化物,在持久的雨水淋濾和自然氧化的作用下,會慢慢滲入到礦區的土壤之中。一般來說,硫化礦物氧化反應需要一定的條件,其因素包括三方面:一是溫度和時間;二是硫化物質的含量是必要條件;三是包括水、氧氣、氧化鐵桿菌等方面的外界環境因素,這是最重要的條件。相關研究表明,這3個條件同時具備了便會產生酸性廢水。再加上圍巖中往往都含有砷、鉻、鎘、鉛等重金屬,并且含量都較大,在礦物開采過程中酸性廢水不可避免的要與這些重金屬金屬混在一起,在化學反應的作用下就會成為礦區的重要重金屬污染源。
2.2 造成生態景觀的破壞
礦產資源的開采活動會對地表的生態景觀及土壤表層造成破壞,并可能引起其發生重大變化。在礦產資源的露天開采方面,要進行露天開采第一步工作是將礦區表層土壤剝離,在開采中要有專門的場地堆放數量巨大的廢石、尾礦、礦渣等,這些都會對植被和地表景觀造成破壞;在礦產資源地下開采方面,因大面積的地下開采會造成巖體內部受力不均、地質結構不穩、覆巖層支撐不足等問題,甚至會形成大面積的地下采空區,如果繼續在礦區范圍內進行生產和生活活動,會有引起地裂縫、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的危險,造成房屋、道路、電網、管道等基礎設施的損毀,影響居民正常的生活。另外,各種采礦活動還會造成耕作土壤支離破碎,影響正常的耕作和地表景觀的生態服務功能。
2.3 影響水循環過程
礦產資源的露天開采,會對表層土壤造成損害,造成兩方面的嚴重后果:一是破壞植被,削弱水分涵養方面的功能,二是降低地表徑流的滲透性。對于礦山資源的地下開采,會因深度礦井的修建而改變地下水流動的方向,進而引起河溪斷流問題。另外,在礦山開采中也會對地面河流及河流區域的生態功能造成直接的影響,一是將未處理的廢水直接排入河流,這會對河流造成嚴重的水體污染,二是將河床作為廢石堆放場。
2.4 造成生物棲息生境破壞,降低生物多樣性
礦產資源的開采過程中為了修建開采場地和廢石堆放場,需要砍伐礦區的林木和草類,這會對礦區的生態環境造成顛覆性的破壞;開采中有毒廢棄礦物的隨意堆放或者處理不當會對礦山的生態環境造成毒害,形成嚴重的污染,造成動植物的死亡。總之,水土流失、地面沉降、土壤退化、水體污染以及擴散到大氣中的各種有害氣體會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3 我國礦區土地修復與生態恢復發展歷程及存在的問題
礦區土地修復與生態恢復是綜合利用生物技術、工程等技術將礦山資源開采中被破壞的生態系統恢復到與周圍的自然環境景觀相協調、接近原生生態環境、具有有益用途狀態。我國在礦區土地修復和生態修復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本部分主要介紹我國礦區土地修復與生態恢復發展歷程及存在的問題。
3.1 我國礦區土地修復與生態恢復發展歷程
我國礦區土地修復與生態恢復工作起步較晚,是從20世紀50年代末期開始的,如今已走過了60年的歷程,根據發展特點可以將之分為4個階段:一是20世紀50年代,由于受到當時經濟社會發展和技術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主要以礦山土地的可耕種恢復為目標,開展的實際工作和相關研究的規模非常小,整體發展較為緩慢。二是20世紀70年代,我國頒布了《土地復墾規定》,從此礦區土地修復和生態恢復工作步入有組織的修復治理和快速發展的階段。此階段主要以土地資源利用的持續穩定為主要目標。三是90年代以后,隨著礦區土地修復和生態恢復理論研究的深入以及認識觀念的轉變,通過引入生態學理論來促進礦山廢棄地基質改良。第四階段是21世紀以來,此階段生態恢復理念的理念發生了巨大變化,主要以礦區生態系統健康與環境安全為恢復目標。
3.2 我國礦區土地修復與生態恢復存在的問題
(1)在我國礦區土地修復與生態恢復理論和實踐方面,普遍存在過度追求恢復目標和成本節約,不根據礦山實際進行恢復的狀況。調查中發現,礦區土地修復與生態恢復追求短平快,為了在短期內達到礦山植被覆蓋或覆綠目標,不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與礦山生態環境相應的物種,而是選擇生長快速的樹種和草皮,到最后在此政策導向的作用下形成單一的草地或純林,相應的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也不強。
(2)雖然我國已經有礦山土地修復和生態恢復方面的法律法規制度,并逐步完善,通過相應的法律法規明確了礦山土地修復和生態恢復的責任和基本準則。但也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缺乏詳細的相關標準,主要表現為沒有礦山土地修復和生態恢復統一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二是沒有具體規定相關主體在土地修復和生態恢復中的職責和義務,這就造成了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礦山資源的開采混亂、相應的權利關系不明確、責任相互推脫等問題。這就造成了礦山土地修復和生態恢復工作往往流于表面形式,形成礦山資源管理中的難點和盲點。
(3)對礦山土地修復和生態恢復的監督主體和監督形式單一,不能形成有效監督。現階段,我國礦山土地修復和生態恢復工作的監管體制的不健全,監督主體僅僅是政府部門,面對眾多的監督對象,監督成本高和監管不力的現象非常明顯,不能進行有效的監督。
(4)礦山土地修復和生態恢復的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不夠協調。礦山土地修復和生態恢復是一項多專業、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復雜、龐大的工程,而在我國的實踐中對礦山廢棄地所進行的土地修復和生態恢復工作大多是迫于法律和國土管理部門的壓力而開展的,并且是礦山業主自己組織實施。由于其專業性不夠,相應的土地修復和生態恢復的意愿也不高,在具體操作中不能真正進行科學的土地修復和生態恢復。同時缺乏相應的研究機構、咨詢機構、社會組織和專業技術人員。可見,我國的現實情況是研究機構在理論研究與實踐上不同步,應該加強。
(5)對礦山土地修復和生態恢復的前期工作重視不夠。礦山土地修復和生態恢復具有很強的系統性,需要進行大量前期工作,否則會加大礦山土地修復和生態恢復的工作難度,相應的效果也不佳。目前,在實踐中大部分礦山都沒有開展礦山土地修復和生態恢復前的準備工作,比如進行礦區基本狀況和資源調查和分析,對于采用何種恢復技術也沒有相應的支撐,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礦山土地修復和生態恢復工作的難度,也會降低礦山生態恢復效果。
4 礦區土地修復與生態恢復的策略
當然,礦區土地修復與生態恢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策和技術的共同支撐。從土地修復與生態恢復整體進程而言,未來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4.1 增強管理者的環境意識,加大公眾參與程度
一般來說,有效進行礦山土地修復和生態恢復工作的關鍵因素包括切實可行的政策、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意識等方面。因此,應改變政績考核方式,不再僅僅考察經濟增長單一指標,可在實際操作中結合當地實際構建具有操作性的綠色GDP考核指標體系。另外,當地居民的參與和認識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礦山土地修復和生態恢復效果。因此,有效推進礦區土地修復和生態恢復不僅需要建立以綠色GDP政績考核為核心的約束和激勵機制,更需要各參與主體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并積極主動以各種有效形式參與到礦區土地修復與生態恢復之中。
4.2 建立礦區生態補償機制
根據我國實際構建切實可行的礦區生態補償機制,以促進污染者付費、受益者獲得補償、開發者自覺保護、破壞者恢復局面的形成。并通過法律法規的形式對補償機制的補償方式、補償主體和受體、補償額度進行明確的規定,加強礦區生態補償的理論研究。并設立專門的礦區生態補償基金,專款專用,基金主要來源于政府的專項撥款和征收礦區生態補償費。
4.3 從源頭考慮,樹立預復墾和清潔生產理念
長久以來,我國比較重視礦區破壞后的事后土地修復和生態恢復,而對于開采前(事前)和開采過程中(事中)的預防重視不夠,影響礦山土地修復和生態恢復效果。因此,應建立全過程的治理和恢復模式,即從開采源頭、生產過程和采后治理的一系列過程中,都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在生產過程中解決礦山生態環境問題。在開采方式上,加大礦產資源綠色開采技術的推廣力度,最大限度減少礦山開采中的塌陷、矸石占地以及環境污染。拋棄傳統的礦區“先破壞、后恢復”模式,在實踐中推廣動態預生態恢復技術,實現事前預防一事中清潔生產與治理結合一事后生態恢復的一體化模式。
4.4 注重礦區恢復后的多重效益
大量的礦區土地修復和生態恢復實踐表明,現階段的礦區治理是重視土地修復和生態恢復過程,而輕后期管護,這導致礦區生態恢復效益不能得到持續性的發揮。因此,在進行礦區土地修復和生態恢復時,要通過合理的規劃設計,創造出具有多重效益(經濟、文化、科學、教育等多重效益)和多樣化的服務功能(娛樂、環境、休息)的景觀,并注重無形資產的創建。在一些條件成熟的區域,可以充分的將礦區生態恢復與經濟開發、旅游開發、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將礦山開采遺留的廢棄礦區改建成綠地、生態濕地、公園、科普旅游區、游樂場、活動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