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樹華
摘要:指出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農產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廣泛地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探討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存在的問題,并從完善監管制度、更新檢測設備、規范監管流程、加大宣傳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管;對策
中圖分類號:X8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6-0068-02
1 引言
近年來,我國的國際交流日益增強,農產品的國際貿易次數和數量也與日俱增,同時,人們的生活標準越來越高,對農產品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無論從經濟方面還是從發展方面來說,都要求相關部門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加強對農產品質量檢測的監管。從目前社會局面來看,我國的農產品在質量方面還存在著許多不足,新聞報導中時常披露出因農產品質量問題引起的社會問題,種種原因都促使相關部門加強對農產品的質量檢測監管來保障和提高農產品的質量。
2 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管中存在的問題
2.1 生態環境的破壞對農產品質量的負面影響加劇
在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中,生態環境對農產品的生長有著極大的影響作用。空氣質量的好壞,土壤成分的貧瘠或肥沃,水土中所包含的成分等組成了農產品的生態大環境。近年來我國的生態環境大范圍遭到破壞,廢水廢氣沒有得到妥善處理就排放出來,生產者為追求利益最大化,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土壤板結和水肥流失已經是普遍性問題,最重要的是致使土壤成分發生不良改變,水中含有的重金屬成分增加,空氣中的有害物質也與日俱增。諸如三七種植,近年來,廣大農戶和農業生產投入者,受高額利益的趨使,大面積種植三七,而三七的用藥量遠遠超過一般農作物的用藥量,土地中的農藥殘留直線上升,三年后輪作其它農作物,很多農藥成分會被農作物吸收形成新的殘留,加之水肥流失,上游污染下游,由點源污染轉化為面源污染,致使農業生產環境惡性循環。
2.2 缺乏完善的檢測監管機構體系和檢測設備
云南是一個多民族、多縣市的省份,也是農產品生產比較大的省份。近些年來,由于土地流轉開發的原因,農產品生產大幅度提升,對外貿易的農產品種類和數量急速增多,銷往全國各地和東南亞國家。云南省大部分縣市也都成立了專門的農產品監測監管機構,但仍有少數縣市沒有成立專門的農產品檢測中心,或者成立了也沒有發揮應有的檢測作用,以致大部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保障問題得不到解決。而沒有完善的檢測體系就沒有系統的檢測標準,更沒有人員去管理和實施管理檢測制度,致使市場上農產品的監管體制從源頭開始就不規范,質量檢測系統不健全,這直接導致市場上的農產品質量得不到保障,大大降低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人們的健康安全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威脅。
沒有完善的檢測監管體系還體現在交易過程中沒有嚴格的把關體系,流通過程中對質量檢測的監管也沒有完全到位。例如對有害物質超標的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缺乏監測。如果不能及時控制,消費者最終買到的都是不合格產品。因此,除了要把握基地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問題外,同時還要在流通過程中對農產品質量進行再檢測,全面實行進出口檢測、產地檢測、銷售區域檢測等,才能有效防止不合格農產品流入市場。
除此之外,硬件設施在農產品質量檢測過程中也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檢測裝備的落后將無法快速精準地對農產品的質量進行定向檢測,出現紕漏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在打擊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違法行為時,能否定性、定量地檢測,決定著能否找到不合格的真正原因,并作為打擊違法的有效證據,這樣才能有效控制非法行為的出現,壓制不良生產行為、不良銷售行為。
2.3 市場主體維權意識薄弱
在農產品生產貿易的過程中,市場主體包括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生產者可能會因為節約成本使用肥料、添加劑、著色劑等,使產品本身就含有有害物質,或是將激素催化后的農產品對外進行交易;銷售者可能為了追求利益,不去深入了解農產品的特性和檢測過程,忽視了收入農產品的質量問題,甚至在明知產品不合格的情況下故意隱瞞,以次充好將不合格產品送入市場;大多數消費者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標準知識更是匱乏,對于如何識別“不合格”產品更是一無所知,不少消費者在買到不合格產品并發現該產品不合格之后,并沒有堅持維權,而是選擇了放棄申訴的權利。
以上市場主體的種種觀念和行為都會導致質量檢測不合格的農產品在市場上流通,由于在生產流通過程中的程序較為復雜,涉及的群體和區域又比較廣泛,從源頭控制并及時切斷不合格產品生產銷售就顯得更加困難。
3 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管的改善措施
3.1 完善監管制度
(1)建立完善的安全監管體系?,F在大部分的監管體系都只涉及到農產品在市面上的銷售問題,對產品原始的生產、包裝和運輸環節不夠重視,而一個完整的監管過程應該要涉及到從生產到銷售的全過程,才能降低因農產品質量不過關造成的安全事件的發生。
(2)制定有針對性的管理策略。對于不同的情形應該進行分類管理,采取不同程度的獎懲措施,才能讓整個監管過程發揮作用。對監管人員的管理和調配工作力度也應該予以加強,才能將這個監管體系在實施的時候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檢測模式。
3.2 更新檢測設備
農產品的種類和出現的形式層出不窮,生產者在生產農產品的時候想出來的方法更是日新月異,因此及時把握生產動向、市場動向,了解最新的生產、市場行情,才能夠根據產品的細微改變來調整檢測措施,更新檢測設備,確保萬無一失。
3.3 規范監管流程
規范監管流程是落實農產品質量檢測管理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加大對農產品的專項整治力度,對所有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加大抽查力度。二是規范懲處規章,抽查過程中一經發現農藥殘留超標或是其它激素超標的現象應按照案件輕重嚴格處理,采取懲處措施,由此才能杜絕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隱患。
3.4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群眾意識
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涉及到每一個人的健康生存問題,但是往往大多數群眾都無法科學地、正確地獲得這方面的知識和信息,因此普及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管的相關知識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國從事農產品相關行業的企業和人員越來越多,隨著科技和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也越來越關心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相關部門應加大對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管的宣傳,堅持不懈地由點及面地逐步推進,努力提高廣大群體的檢測監管意識。例如發放一些宣傳資料,經常性地在不同的生產環境、銷售環境,甚至是學校、社區、機關事業單位等開展專門的檢測監管專題講座課,讓全社會都關注、重視、支持并參與農產品安全生產的監管。
4 結語
近年來,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日趨嚴重,這就直接表明了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的不足。農產品質量檢測管理的改革能夠引導和規范經營者走上積極向上的發展道路,維護產品的安全并讓經營者在正當的經營模式下創造效益,同時也確保了消費者的權益和安全,可以說是從各個方面都保障了經濟利益的合法性和高效性。同時,市場的問題也有利于創造和提高經濟效益,好的農產品一定會得到人們的青睞、關注和賞識,這才是獲利最直接、最快速、最長久的方式。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管工作還能夠引導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的正向交易,由此引起的種種糾紛問題的頻率就會大大削減。
云南省作為中國邊界的進出口大省,農產品的進出貿易量也是不容小覷的。早些年我國的農產品質量檢測監控措施不夠規范,讓很多不良商家鉆了空子,形成了惡劣的市場交易氛圍,也為人們的日常工作、生活、身心健康、社會穩定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嚴重阻礙了未來市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文根據目前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結合實際的市場行情進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對策,旨在推動農產品質量檢測的規范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