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玉
摘要:指出了落實黨中央“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基本國策應當落在社會最基層的最實處,大量的生態文明建設實際工作最終需要社區或村里的專職干部在基層完成。提出了設置社區或村生態文明建設辦公室,就是先從組織上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夯實組織基礎,然后才能砌筑其他上層建筑,保質保量地全面落實黨的生態文明思想建設、文化建設、制度建設、設施建設、財政建設。
關鍵詞:社區或村;生態文明建設;辦公室主任
中圖分類號:X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6-0104-02
1 引言
我國現階段生態環境的基本國情不容樂觀。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我國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加劇,國民經濟重要資源的人均占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我國可耕土地的人均占有量,只相當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3%。我國可利用淡水的人均占有量,只相當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8%。我國石油依賴進口的比例達到59.5%,我國天然氣依賴進口的比例達到31%。二是我國社會環境承載能力極度飽和,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方式相較于國外先進水平屬于粗放低效型,比如我國單位GDP能耗指標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即我國每生產1元錢的產值,所消耗的能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浪費嚴重、效率低下。三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總體上滯后于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步伐。生態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連續惡化,固體污染、水污染、空氣污染程度遠遠超過我國生態環境所能允許的程度。各大城市的霧霾天氣接踵而至,2014年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只有8個城市空氣達標,而其余66個城市均不達標。我國森林總量不足,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問題嚴峻。資源環境制約已經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面臨的最緊迫問題。
2 設置生態文明建設基層機構的組織依據及法律依據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填補大量的生態環境空白,償還大量的生態歷史欠債,研究并解決大量的涉及生態環境課題的實際情況和復雜工作,任重道遠。要貫徹全方位全面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艱巨任務,就必須按照自上而下的原則層層落實,先落實到社區或村,再落實到小組,最后落實到家庭,落實到每一個人。應當依據國家憲法,設置社區或村生態文明建設辦公室這一行政機構。
世界各國的國情不同,民族風俗和文化習慣也不同,但國家行政權利機構的組織結構卻大致相同,都是自上而下一層一層的組織、領導、管理、監督。在我國,現階段行政區劃管理的層級順序是:國家、省(直轄市、自治區)、市、區(縣)、街道(鄉、鎮)、社區(村)、小組、家庭、個人。筆者討論的社區,特指行政社區,即在社區范圍內設立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筆者討論的村,特指行政村,即在村范圍內設立農村村民委員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第十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第二章第七條之規定,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根據需要設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委員會,居民、村民委員會成員可以兼任下屬的委員會的成員,居民、村民較少的居民委員會可以不設下屬的委員會,由居民、村民委員會成員負責有關工作。筆者介紹的“生態文明建設辦公室”,就是憲法和憲法相關法法律意義上的下屬委員會。設置“生態文明建設辦公室”必須依據國家憲法和憲法相關法,事先做好充分準備,制定章程、制度、實施細則,落實經費來源,舉行居民會議或村民會議表決通過,并報上一級街道辦事處或鄉鎮政府備案監督指導。
3 當前社區或村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及瓶頸
社區或村生態文明建設要推行,設置生態文明建設辦公室勢在必行。該機構對從業者的專業技術能力要求較高,工作中所涉及的范圍較廣,如經濟、政治、社會保障等,所需要的學科知識較多,如物理、化學、動植物、法律、環境污染治理、金融、建筑等,與此同時還需要有豐富的行政管理經驗。但在對照現有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的組織成員構成時,也存在瓶頸,一方面面對如此高的工作標準,現有的居委會和村民委員會成員無論從知識儲備上,還是學歷層次上是不能滿足要求的。另一方面,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實現途徑主要是在市場機制下,對節能減排技術進行扶持,控制環境污染,實施資源修復的大致方針及樹立人民群眾環境保護意識的理念。生態文明辦公室的主要職能在于制定適合于各地方操作性強的生態文明建設實施細則,具體負責其所在社區的關乎生態文明建設的大事小情,并用法律的、行政的、經濟的手段將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念真正地落實到每家每戶,貫徹到底。
4 社區或村生態文明建設辦公室的設置及具體工作
社區或村生態文明建設辦公室是全方位、全過程落實黨的“十八大”文件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在行政社區或行政村的級別下,依據國家憲法設置的下屬辦事機構。由于考慮到當下社區及農村的發展現狀及設置社區或村生態文明建設辦公室的多種局限,必須對生態文明建設辦公室在法律地位和組織性質上進行準確定位。在制定具體工作條例時,要貼合所在社區的實際情況,同時也要兼顧其未來的發展方向,制定出操作性強,有創新的工作方法,以滿足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4.1 社區或村生態文明建設辦公室的設置
生態文明建設辦公室是社會組織,依據國家憲法成立并運行。機構干部配置為四人,設主任一人,副主任三人,由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的成員兼任,是兼職干部。社區或村生態文明建設辦公室是居委會或村委會的下屬機構,生態文明建設辦公室章程可以參照居委會或村委會章程制定,在遵守憲法和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規定生態文明建設辦公室的組織性質、權利和義務。社區或村生態文明建設辦公室工作人員依據國家憲法及以上法律法規,分別詳細分解制定社區或村生態文明建設辦公室行政執法管理實施細則,交由居民會議或村民會議表決通過,并報本級居委會或村委會備案,報上一級街道辦事處或鄉鎮政府備案監督指導。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行政執法管理實踐活動中貫徹實施,并依據實際情況的變化總結經驗,及時完善、修改、制定。
4.2 具體工作安排
該社區或村的所有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全部在基層組織范圍內部徹底解決,矛盾決不上交,一律不出社區或村范圍,政府工作重心下移,全心全意地為社區或村服務,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簡政放權,并為社區或村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鼓勵和支持社區或村群眾自治,制定出更加嚴格的“村規民約”。具體工作包括制定并執行《垃圾分類制度》,《停車收費制度》,布置社區和村范圍內的綠化工作等。
(1)為了將垃圾進行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處理,垃圾分類勢在必行。而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在很早就已經實行垃圾分類。我國也是最早提出垃圾分類的國家之一,有些城市也采用分類垃圾桶,但由于后續工作的不完善等問題,實行的情況很不理想。而垃圾分類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卻是成功的,也是可行的。在臺灣地區,垃圾分類早已深入人心。由于分類精細,許多原本被廢棄的垃圾變成了“商機”。截至2013年底,臺北市垃圾回收率達到67.83%,其中,資源垃圾回收率更是高達56.15%。在臺灣“垃圾不落地”政策也已經執行了十余年,每天清晨垃圾回收車都定時定點出現在社區里,社區的居民迅速將已經分類好的垃圾交給隨車工人,每個回收點僅停留3min。
社區或村生態文明建設辦公室實施對本社區的垃圾可采用兩種方法。一種是粗分,即將垃圾分為可發酵垃圾和不可發酵垃圾。可發酵垃圾被分揀出來后,運往農村的沼氣池發酵處理,成為寶貴的農業資源。不可發酵垃圾可以運往專門的處理機構進行進一步的分類。但粗分往往會導致垃圾的資源化利用率不高,所以并不推薦種方法。第二種方法是細分,即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將垃圾進行精細分類,是一種徹底的,在世界范圍內被充分認可的垃圾分類方法。社區或村生態文明建設辦公室主任制定適用于本社區或村范圍內的《垃圾分類方法》,規定每天的垃圾回收類別,要求居民或村民用垃圾專用袋將該日所要回收的垃圾分類集中,交給社區清潔工人。凡未進行分類的垃圾或未使用專用垃圾袋一律不予接受,并依據《垃圾分類制度》進行相應的處罰。在規定時間未逾時交付垃圾的,可以到社區的指定地點儲存,但需要支付較高的費用。
(2)社區或村生態文明建設辦公室要制定并實施《停車收費制度》,主要針對社區或村范圍內的停車亂象。《停車收費制度》規定,一個社區內可以容納的汽車數量是該社區已有的底樓車庫和地下人防停車場,除此之外的所有停放在社區或村內的車輛均為違停,將依據《停車收費制度》的相關規定,收取較高的違停費用,并按極差地租的標準設定,越是對社區內交通造成危害大的地點收費越高,直至車主因停車占位支付的費用遠遠大于心理盈虧平衡點,而寧愿放棄汽車的價值,不再支付停車占位費。經過一段時期的執行,社區內的停車占位現象大幅減少,只有少數釘子戶,此時將執行更為苛刻的懲罰性收費。迫于經濟和輿論壓力,最終社區內除了車庫和地下人防工程外,沒有一部汽車占位,達到了社區或村范圍內的節能減排,實現了生態文明。與《停車收費制度》相配套的還有一些措施,如將社區或村范圍內的車牌號進行電子記錄,開設電子帳戶。一旦車主任意停車占位,都將自動電子扣費,并將扣費情況發送短信通知車主,車主如接到短信后,將汽車開走,則必須要先行向社區或村生態文明建設辦公室申報,經核實后停止收費。社區或村范圍內的每一戶家庭和經營場所都被要求設立電子帳戶,一旦發現有亂搭亂建,占用人行道,砍伐樹林等違法行為的,生態文明建設辦公室都將開具罰單,并自動扣款。
(3)社區或村生態文明建設辦公室還要負責社區或村范圍內的綠化,包括地面、屋頂、墻面、立體、垂直、室內的綠化等。為保護綠化植被免遭砍伐、破壞,鼓勵居民和村民對綠化的保護意識,可將本社區或村范圍內的現有綠化通過公開競標的方式,由居民或村民家庭承包養護,承包期為30年,承包權可由家庭內其他成員繼承。并依據《物權法》保證承包人得到收益。社區或村生態文明建設辦公室負責測定承包范圍內現有綠化植被的原始價值。如遇拆遷,承包人可得到除去原始價值以外的所有收益。社區或村內的空地位置也可由社區或村生態文明建設辦公室對其進行綠化招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