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紅
摘要:指出了森林建設是促進生態平衡的一條重要途徑,隨著生態環境逐漸惡化,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是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發展的戰略部署。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探討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策略,以期提供參考。
關鍵詞: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策略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6-0108-02
1 引言
森林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關系到百姓的生活以及未來經濟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實施森林建設是維護社會與自然平衡的重要舉措,通過森林建設,增加森林面積,恢復良好的生態環境。同時,為了發揮生態環境的經濟效益,還要注重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的逐步完善,因此,應該對森林的成本進行管理,使得農民能夠從中獲得更大的利益和實惠,從而促進森林生態效益與產業的雙重發展。
2 森林建設的作用以及生態效益補償
2.1 森林建設的作用
森林資源保護是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國家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目的是把生態環境建設與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山區資源優勢,突出生態恢復、產業發展、農民增收,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農民的耕地面積雖然有所減少,但森林覆蓋率有所增加,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森林建設有效的促進了農業結構的調整,改善了生態環境狀況,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使得農民生產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同時,隨著森林建設的不斷推進,也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使得群眾能夠更好地領悟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并積極投入到生態文明的建設中來。具體說來,森林建設主要有幾個方面的作用。第一,增加了森林覆蓋率,是實現森林還原目的一個重要途徑。第二,有助于改善氣候。森林面積增加,對調節氣候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三,帶動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由于農民的耕地減少,很多農民都選擇外出務工,這對于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有著很大的幫助。第四。農業逐步向科技化邁進,通過對農民進行技能培訓,讓他們掌握更先進、更實用的技術,不斷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從而促進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2.2 生態效益補償概念
森林建設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具有很大作用,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又產生了其他問題,比如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生態效益補償又被稱作是環境服務支付或生態效益支付,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是指國家在保留森林面積的基礎上為了充分發揮生態效益而建立的,它主要是由國家投資籌建,然后森林生態效益的經營者需要再向國家交一部分的補償費用的方法來維持生態效益資金循環鏈條,這些資金再反過來對森林進行保護和管理的一種法律機制。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實施,對于我國的森林資源保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在森林環境受到破壞比較嚴重的地區,必須要加強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概念的認識,對相應的機制進行完善,從而促進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當前關于森林建設中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的研究還有待提高,我國關于這些機制的研究還比較落后,因此在森林、森林保護以及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
2.3 生態效益補償特點
森林生態效益補償不僅是森林建設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整個人類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任務之一。生態效益補償主要的特點有三個方面。第一,長期性。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各項資金是由國家設定的,專門用于補償政策的實施,沒有明確實施期限,將是一項長期政策。第二,無償性。環境保護事業是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一項重要項目,是屬于公益事業,公益林產生的生態效益是公共產品,屬于公益事業范疇;財政投入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資金屬于支持生態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公共支出,是無償使用的。第三,惠農性。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屬于深化林業改革的范疇,促進農民增收的措施,對權屬為國有的國家級、省級公益林來說只是管護補助,不存在補償;對權屬為集體和個人的才實施補償。因此,除按規定列支必要的管護費外,補償資金應主要用在林農的身上,盡可能地使林農增收和得到實惠。
3 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策略
森林建設是促進生態環境保持平衡的一個重要途徑,當前各地都在積極加強對森林生態環境的保護,森林建設產生生態效益,為了實現生態效益的可持續化,則應不斷完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3.1 生態效益補償的基礎措施
(1)建立健全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我國的西部地區是森林建設的主要區域,在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的建立過程中,應該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生態效益地區轉移支付力度,突出對生態地區的轉移支付,可以設立對重點生態區的專項資金支持模式,使得生態環境惡化地區在進行森林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可以得到足夠的支持。
(2)拓寬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資金籌措渠道。在森林建設過程中所需要的資金較多,單純地依靠國家的財政撥款不能很好地實現生態環境的建設,因此可以不斷拓展資金渠道,繼續利用國債這一有利的籌資手段,解決資金缺口問題,通過不斷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吸引更多的資金用于森林生態效益的建設與補償工作中,促進生態建設項目的有序推進。
(3)加強生態補償機制的基礎研究工作,開展生態保護立法研究,法律是保障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基礎,根據我國的環境污染以及生態情況,應該對不同的地區制定不同的補償標準、方式以及對象,加強產權改革制度的研究,使得民眾能夠提高對森林建設的積極性,并且積極參與到森林建設以及生態保護中來,使得傳統的政府主導型生態治理模式可以逐漸轉變為民間主導型治理模式。
3.2 完善生態效益補償制度
在加強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完善和健全的過程中,需要從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建立森林合理分類制度。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實施的前提就是必須根據各個區域的社會經濟實際發展情況,對森林進行合理分類。第二,建立森林資產評估制度。森林的生態效益是客觀存在的,是極具使用價值的,也是社會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因此,應該依據森林資產評估結果來進行補償。第三,建立成本評價分析制度。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必須要保障正常的生態服務功能,在滿足人類需要的同時,還要維持自身持續發展的能力和狀態。第四,建立分類補償制度。為保障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順利實施,應根據不同的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對其影響范圍和作用的大小來對應補償標準。
3.3 生態價值基礎上的補償
在森林建設的過程中,生態效益價值也是影響生態效益補償標準的一個重要因素,合理地考慮到生態效益服務價值,可以更好地確定生態效益補償標準。以某地區為例,森林為當地帶來的生態效益服務價值總額為327048137元,當年的森林面積為30738 hm2,則森林的平均生態效益價值為每年每公頃10639元。由于不同地區的森林產生的生態效益服務價值不同,有的地區產生的價值較高,有的地區產生的價值相對較低,因此不同地區的森林所帶來的平均生態效益價值是不同的。一般說來,中西部經營森林所帶來的生態效益比較明顯,但是其平均價值不如東部地區高,這與氣候、地理環境、人為因素等多個方面都有關系。因此,各地在制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的時候也應該要根據當地的生態效益價值進行綜合評估。
4 結語
森林的建設和管理是保護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途徑。在森林建設不斷推進的過程中,讓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在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的制定過程中,不同地區對于不同的主體,就應該制定動態管理機制和監督機制,從而使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更為完善,更加具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