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興明 楊秀昕 楊淑惠
摘要:以201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巖溶地區第二次石漠化監測數據為基礎,對近幾年來樂業縣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進行了監測調查,探討了石漠化治理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提出了相應對策和建議,以期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石漠化;治理;問題;對策;樂業縣
中圖分類號:P9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6-0097-03
1 引言
隨著人類對土地、植被等的破壞,造成了水土流失和土地生產能力急劇衰退甚至是喪失,地表呈現出荒漠景觀的巖石裸露現象,即石漠化。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確定樂業縣為石漠化綜合治理重點縣后,通過林業植被恢復工程、草食畜牧業發展工程和小型水利水保措施等進行了系列綜合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治理區的石漠化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態惡化的形勢也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不斷恢復和重建當地林草植被生態體系,當地的生態功能得到了急劇提高。經過5年來對石漠化綜合治理的監測調查,發現了一些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與建議,以期為樂業縣石漠化的科學治理提供一定的參考。
2 區域概況
樂業縣被譽為“世界天坑之都”,位于我國廣西西北部,是貴州、重慶經龍邦口岸往東盟國家最為便捷的通道之一。全縣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花坪鎮、甘田鎮、同樂鎮、邏沙鄉,合計面積19793.2hm2,占監測區石漠化土地總面積的75.8%。樂業縣有石漠化、潛在石漠化和非石漠化三大類土地,全縣石漠化土地狀況如表1所示。
3 石漠化科學治理的現狀
2001年以來,樂業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石漠化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坡改梯等建設工作,其中在45個石漠化村實施退耕還林面積2541.0hm2,全縣石漠化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2011年,國家進一步加大了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的力度,樂業縣被列入全國200個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重點縣之一,縣政府完成了2011~2013年樂業縣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實施方案的編制。2012年開始進行第一期生態治理,治理流域巖溶土地總面積2360hm2,治理石漠化土地面積1272hm2(林業建設內容包括植被管護810.0hm2,封山育林267.0hm2,人工造林195.0hm2)。流域治理度達到51%,植被覆蓋度提高15%,減少水土流失0.42萬t。到2013年底,全縣已完成珠治項目龍門小流域、拉耐小流域、百眉小流域和新增江河治理工程者樂小流域、夏福小流域、花巖小流域、刷把小流域和達存小流域等8條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建設,累計完成投資990萬元(其中國家投資695萬元,地方配套295萬元),完成水土保持治理面積42.88k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25%。目前,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已全部發揮效益,累計增加農田59hm2,恢復農田0.8hm2,保護農田166.7hm2,減少石漠化面積4200hm2,改善農田灌溉面積800hm2,解決飲水困難人口400人。加強小型水利水保措施建設,提高糧食單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使土地利用結構和農業生產結構不斷優化,耕地生產力顯著上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使治理區耕地平均單產接近全縣平均水平;逐漸完善小流域內養殖產業基礎設施建設,配套相應的牧草種植、切草機購置,擴大牛、羊養殖規模,不斷提高流域內農民收入、促進養殖業產業結構調整。經過實施綜合措施后,群眾收入有較大增長,民眾生活水平持續穩步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初見成效;同時也為石漠化全面綜合治理總結探索成功治理模式,為加快建設樂業生態文化旅游強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 石漠化治理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4.1 經濟基礎薄弱
主要是經濟困難,基礎條件差,石漠化區域群眾無收入來源,治理補助少,植被恢復投入大,在不斷提升治理的同時面臨新石漠化面積的增加。
4.2 自然條件惡劣。發展難度大
當地自然氣候環境比較惡劣,山多地少,土地貧瘠,石漠化對耕地和環境威脅巨大,人均耕地面積少,有的每年缺糧達半年以上,部分群眾長期需要政府救濟才能維持基本生活。由于自然條件惡劣,產業發展空間非常有限,主要農作物為玉米、紅薯,沒有形成一定規模的經濟作物。按照這些片區的自然條件,在今后也很難形成支撐區域發展和農民小康的支柱產業。
4.3 生態破壞較嚴重
樂業縣石漠化石漠化面積24254.4hm2,未采取治理措施石漠化土地面積達3381.9hm2,占石漠化面積的13%。當地生態環境比較惡劣,荒山的可再生資源很少,同時還承載著眾多的人口資源,長期以來,當地居民的生活都依靠森林資源,加上過度開荒和放牧,造成了森林資源的急劇減少和水土大量流失,水資源也逐漸枯竭,生態環境岌岌可危。
4.4 火災和地質災害現象嚴重
在石漠化片區中,存在著地質災害安全隱患,對于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很大的威脅,有的片區時有火災發生,給樂業縣旅游景區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急需加大人手和投入進行安全隱患的排除,有的村落就居住在旅游景區內,需要整個村落進行整體搬遷。
4.5 政策保障力度不足
政策上包括產業扶持不夠,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社會保障不足,生態建設扶持力度弱,地方財政配套壓力大等。
5 對策和建議
5.1 加強組織領導
把握2013年5月18日區黨委政府在天等縣召開的全區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現場會和2013年6月28日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啟動會精神,把樂業縣的石漠化綜合治理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石漠化治理項目應該由林業部門牽頭組織實施。完善領導機構和督查機制,實行縣領導掛點聯系,部門定點幫扶,充分發揮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和農村基層組織的作用。
5.2 完善治理規劃
進一步作深入細致的調查摸底工作,依據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總規劃,抓緊編制或完善本縣的規劃編制,明確全縣石漠化片區規劃的目標和任務,確保項目落地實施。同時注意結合近年來國家或自治區曾出臺的如《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關于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等,努力做好上級規劃與該縣規劃的銜接。
5.3 改善當地民生
繼續堅持整村推進,堅決扶貧到戶,建立和健全相應的扶貧機制,按照扶貧標準將工作落實下去。建立扶貧檔案和網絡備案,實行動態監督管理,切實保障扶貧的效果。一是實施草地畜牧業工程。在輕、中度石漠化和部分重度石漠化地區,農戶通過種植優質牧草,大量飼養雜交牛、羊,林下養雞,使大批農民從傳統養畜方式中解放出來。二是實施水利水保與基本農田建設工程。主要內容為“三小”工程、人畜飲水管網建設、谷坊(攔沙壩)、防洪提、坡改梯、攔山溝、引水渠、作業便道、灌溉管網化等工程。三是實施農村新能源建設工程。要以沼氣池建設、節能灶推廣等作為主要內容,從而來從根本上解決當地農村能源問題,最大限度地減少砍伐薪柴,破壞植被現象。四是實施危房或茅草房建設工程。石漠化片區自然條件惡劣,群眾經濟收入低,應傾斜危房或茅草房改造政策,多留指標給他們建房。
5.4 加強水利建設和生態保護
把生態建設作為一個重要內容列入石漠化片區區域發展規劃。在發展規劃過程中,要結合現有耕地進行治理,加強退耕還林工作,將工作落實到相關責任人身上,不斷在石漠化地區增加林草植被,治理當地水土流失問題,調整當地產業結構發展,促進當地經濟的健康向上發展。提高石漠化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等工程國家投資標準。要提高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國家補助標準,人工造林應由現在的300元/畝增加到1000元/畝,封山育林管護應由現在的70元/畝增加到500元/畝。將坡耕地還林的補助標準提高到每畝補助1000元/年(或補助糧食400kg/年),生活補助費提高到100元/年,補助年限為16年,到期后視當地經濟收入情況決定是否延長補助。將沼氣池建設的補助標準提高到4500元/座,并配備相關的服務網點,服務網點采取托方式,投資15萬元/個。
做好林下種養文章,將金銀花種植和種桑養蠶項目納入退耕補糧政策,以提高農民參與的積極性。擴大和提高石漠化片區生態公益林的補助標準。國家應按每年每畝30~40元的標準,對石漠化區的林地給予生態補償。補償對象包括現有生態公益林、造林滿3年以上的人工造林以及封育成林的封山育林地等。
5.5 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
(1)選擇適合當地條件的產業。樂業縣是個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片區土層淺薄,保水能力差,天旱無水,下雨易澇,氣候多變,生態環境惡劣。可以積極主動的在那些輕度石漠化地區種植水果、吊絲竹等,在重度石漠化地區,種植金銀花、花椒和竹子等。
(2)改變傳統農業為主的觀念。針對石漠化片區生態環境的多樣化特點,大力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種類,要發展農業相關的加工業,提高其附加值。
(3)加大發展第三產業。要將當地的劣勢轉變為優勢,要積極主動的發展當地的旅游業和服務業,不斷改善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增加當地居民的收入。
(4)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要大力發展工業和第三產業,將更多的人從農業中解放出來,將多余的人口轉移到城鎮中去,最大限度的緩解人口對于當地石漠化地區造成的巨大壓力。
5.6 強化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力度
(1)要用好用活上級政策。《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對特困地區和石漠化片區均已明確了相關優惠政策,要緊緊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努力去爭取國家的各種優惠政策,包括投資傾斜、配套資金、生態補償、資源開發等。
(2)強化信貸資金支持。通過小額貸款和信貸到戶,鼓勵和支持更多的農戶通過資金支持來發展養殖業、手工也和各種商貿業等,不斷增加收入,改變以土地和農業為主的方式。
(3)加大石漠化區教育的投入。①要加大石漠化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標準化學校建設、農村校舍安全加固、薄弱學校行業規劃改造、貧困助學等一系列項目建設,同時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農民工子女、特殊教育學生提供學習生活補助,使義務教育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提升教育教學水平。②要出臺石漠化區教育扶貧政策。即石漠化區農村學生讀完初中后,免費進入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讀完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后,考取大學專科以上學校的免費進入大學專科以上學校就讀,所需費用由中央和自治區財政共同分擔及社會資助。③要加大對農民工培訓力度,使石漠化區學生和二代農民工實現在城鎮就業,把石漠化區貧困人口基本轉移到城鎮來就業居住生活。
(4)加大石漠化區衛生的投入。要提高石漠化區村醫的待遇標準。村醫月補助標準要提高到600元,新增資部分由國家給予補貼。要加石漠化區鄉級衛生院的扶持力度。按照國家標準配備石漠化區鄉(鎮)衛生院病房床位及醫療設備等,特別是婦產科、保健免疫病房等必要設施,以滿足農村醫療服務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