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興
摘要:指出了林業既是一項重要的基礎產業,又是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具有三大效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關注愈發重視。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建設美麗中國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林業的可持續性發展為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提供了保障。關鍵詞: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6-0119-03
1 引言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做好經濟與林業的可持續發展,走生態強國之路,林業發展任重道遠。林業生態發展,是通過生態利用的原則對森林經營實行永續利用,在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資源的基礎上,在林業得以發展的同時,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創造最佳的生活環境。
2 生態林業的內涵和功能
2.1 生態林業的內涵
生態林業的最大特點就是以保護生態為主,實現經濟最佳平衡為核心目的,以生態環境改善為目標,通過工程措施即進行系統設計、規劃和調控人工生態系統的結構要素、工藝流程、信息反饋關系及控制機構開展林業生態建設。
調整產業結構,改變單一的經濟增長模式,由傳統的種植業向多種經營模式轉變,退耕還林,綠化荒山、整治石漠化土壤,讓石漠化地區披綠,合理保護現有林地植被,對林地進行科學的經營,對林地的分布格局進行科學規劃,完善林地的功能結構,充分發揮其改善生態環境,抵御自然災害的生態作用。
2.2 生態林業的功能
生態林業的發展能夠為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生態化創造條件,保護和發展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建設和恢復生態系統,有利于現代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林業不僅可以提供多種可再生資源、能源,還能夠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能夠為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經濟發展提供廣闊前景。
目前國際社會判別一個國家或地區是否處于可持續發展狀態的一個最根本尺度就是看資源的使用和保護是否維持平衡。生態林業的主要功能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等,對水利工程使用壽命有巨大作用,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基石。
2.3 生態林業的意義
在生態系統中,森林是最重要的法寶,也是推動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合理的森林生態系統的培育,是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完善,不僅能夠提供經濟效益,也能夠持續提供生態效益。如果森林生態系統被破壞,不僅會在物質生產能力上表現出明顯的衰退現象,也會導致森林鏈條上其他效益功能的斷絕。
當前,國內森林生產力的潛能僅僅發揮出了森林整體生產力總額的1/3。這也是林業產業業內人士的一種共識。所以,森林生產力的開發、提高以及恢復是勢在必行的。有了良好的生態環作支撐,民俗風情、歷史文化、人文景觀作依托,旅游業的開發就有可能。隨著旅游業的開發,進而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通過綠色產品提高經濟發展潛力,推動我國生態經濟的建設和發展。
3 生態林業建設勢在必行
生態林業建設是建設生態經濟的重要力量,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本質要求。加快生態林業發展是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面對森林生態系統退化速度遠遠超過了建設速度,呈現“總體惡化、局部好轉”的尷尬局面;面對林業生態建設出現主體缺位、供體錯位的現象;面對傳統模式下的林業經濟已經跟不上現代化社會經濟的發展現實。建設美麗中國任重道遠,大力發展林業勢在必行。
林業生態環境的建設與保護,主要是針對森林資源。進行林業生態建設是為了提出一種恢復、保護、建設生態林業系統的措施與規劃,來解決日益嚴重的環境危機和生態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也就是人類社會面臨發展問題、環境困境的主要原因。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環境危機,也使得人類必須思考如何才能夠做到與自然界的和諧相處,進而思考地球未來的前途命運。改善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勢在必行。
4 生態林業建設存在的問題
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面臨的共同課題,人類正遭受環境的報復。人們正重新審視環境問題并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近年來,我國通過環境保護、退耕還林、天保林等項目工程,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然而也不可否認我國在生態林業建設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
(1)生態林業建設投資管理還不到位,尚未形成嚴密科學的管理體系,缺乏科學的統籌規劃,質量監控、資金監控的制度還需進一步健全。
(2)退耕還林工程環節上還有疏漏,國家補償政策難于及時兌現到林農手中,林地管理、管護隊伍薄弱,投入不夠,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保護體系,林業基礎設施建設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3)生態林業建設的科技創新不夠,科技人員數量偏少,科研與生產相脫節,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林業生態系統檢測普及低,保護力度還有一定的缺乏。
(4)林業的生態效益低,林業的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尚未發揮應有的作用,林業綜合利用水平偏低,林區農民還未脫貧致富,生活條件較差。
(5)現存林業法律制度不夠完善。我國設立的林業法律制度的完整性、嚴密性存在缺陷,在立法思路、立法原則、履行程序、實現方式、法律責任等方面的制度內容有待建立健全。
5 加強生態林業建設,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1)林業建設一要有詳細的造林施工設計、根據設計開展造林施工,采取高標準整地、良種壯苗,驗收檢查等;二要選擇好樹種,盡量選擇抗病蟲能力強、生態效益優、經濟價值高的樹種;三要推行混交林,從而改變以往單一樹種的尷尬局面。四要抓好中齡、幼齡林木的撫育,提高新植樹木的成活率。
(2)堅持“治林”與“治窮”相結合、“富林”與“富民”相結合的原則,廣泛深入地向農民宣傳生態育林科普知識,抓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宜林荒山綠化和次生林改造,推動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步伐,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到“治林”工作中,讓農民在“治林”中得到實惠,讓農民在“治林”中分享成功的快樂。
(3)樹立生態經濟思想、保障林產品有效供給。開展森林資源普查,深挖潛在的森林資源,為森林資源發展規劃提供條件,積極構建繁榮的林業生態文化體系,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林業生態價值觀。讓林業生態融入生活、用文化凝聚力量,形成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生產生活方式,加強森林建設,建立一批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森林人家等具有特色的林業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增強林業生態意識,加大林業生態文化作品創作和挖掘力度,加快林業生態文明建設進程,在保護生態環境的情況下,以地方民族風情、歷史文化、奇山異水、美味佳肴為依托,大力發展園藝園林觀光飲食休閑旅游服務業。
(4)創建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總體規劃。調整優化林業經濟結構,促進林業產業的發展。在第一產業方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短周期工業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豐產林、竹林和名特優新經濟林建設;在第二產業方面,要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促進以低層次原料加工向高層次綜合精深加工轉變的步伐;在第三產業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業、花卉業的發展。淘汰落后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推動產業重組,解決林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調整林產工業產品結構,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優勢產品,努力開拓木材林產品的新用途,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解決林產品結構不合理和產品缺乏競爭力的問題。調整企業布局和資產結構,實施大集團、大公司發展戰略,共同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市場,提高企業專業化程度和產品技術含量,提高市場的競爭力。
(5)完善林業生態補償制度,調動社會力量建設林業生態工程。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林業生態建設投入保障制度,實現對林業生態建設的資金投入、國家財政收入和GDP同步增長。地方政府對林業生態建設的投入要保持穩步增長。進一步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逐步提高補償標準,充分調動廣大農民保護公益林的積極性,建立和完善地方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研究制定分級分類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
(6)建立濕地生態補償制度,逐步擴大國家重要濕地、省級以上濕地自然保護區和國家濕地公園,擴大濕地保護補助試點范圍和加大補助力度,并在試點基礎上逐步推行新舉措。建立林木良種補貼制度,對重點林木良種基地和良種苗木培育給予補貼。實行林業機具購置補貼,加快林業機械化、現代化的發展步伐。實行生物防治補貼政策,鼓勵和加大生物防治措施的應用力度,提高森林病蟲害中心測報點補助標準。進一步完善林業改革特別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補貼政策,加大林農專業合作社、產權交易中心、林改工作經費等的投入力度。進一步爭取加大對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產業和林業生物質能源發展的支持力度。對林業綜合利用產品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對勞動密集型和高附加值林產品爭取提高出口退稅標準,推動低碳經濟和勞動密集型的林業發展,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7)大力開展石漠化治理工程。通過挖掘石漠、回填泥土,對現有石漠化地塊進行改造,讓石漠化地塊披上綠裝。
(8)全面深化林權制度改革。強化“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的主體意識;讓“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這一林改目標得到落實,激發林農保護森林資源、發展林業產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力。
(9)更新觀念、強化護林人員職責。由原來單一的防火、防盜轉變為培育林木和看護林木的雙重責任。增強人為培育林木的干預力度,使林木由原來的天然生長改變為天然生長和人為培育雙重并舉。
(10)綜合開發林地資源,積極發展林下種植業因地制宜,開發林糧產業。根據各地的土壤及氣候,在林下種植小麥、大豆、花生、綠豆、豌豆、等低稈作物。在林間空地上種植喜陰或較為耐陰各種中藥材。選擇合適地帶,種植適合當地生長的各種蔬菜、野菜。以林地廢棄枝條為部分營養物,在郁閉的林下種植食用菌。春秋兩季種植平菇、雙孢菇、姬菇、鳳尾菇等,夏季種植木耳;冬季種植金針菇。種植紫花苜蓿、盧梅克斯、黑麥草等優質綠肥和牧草。壯大養蜂業,在林間播種各種野花,開展為養蜂業提供蜜源。
6 結語
生態林業建設不僅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也關系到能否實現經濟的跨越發展,它已經成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對林業的主導需求。因此,做好林業的全面發展,離不開林業生態環境的建設。希望通過以上的分析,能夠對后期的林業生態建設起到一定的借鑒意義,能夠推動林業生態建設朝著持續性、穩定、和諧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