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


他曾是一個飽受磨難的苦命娃,是鄉親們幫助他渡過難關;他從修理電器起家,如今已成為一名優秀農民企業家;他曾個人投資3000萬元,無償為全村村民建造160棟兩層小樓及學校、敬老院、衛生院等配套設施。他,就是輝縣市張村鄉裴寨社區黨總支書記裴春亮
人物簡介:裴春亮,男,1972年生,中共黨員,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輝縣市張村鄉裴寨社區黨總支書記、春江集團董事長。曾榮獲“中國十大杰出青年”“全國道德模范”“全國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最美村官”“全國勞動模范”。
有房住也要有錢賺
輝縣市張村鄉裴寨村,位于太行山區丘陵地帶,1970年,裴春亮出生在這里。
少年時代,裴春亮經歷的磨難與打擊,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在他12歲以后的四五年間,家里禍不單行:他不到20歲的三哥死于礦難,不到30歲的二哥死于車禍,大哥不到40歲突患腦中風臥床不起,大嫂、二嫂不堪忍受家庭重負,撇下3個年幼的孩子先后離家出走。接二連三的沉重打擊,讓裴春亮的父母在痛苦的煎熬中雙雙染病,生活的重擔無情地落到了裴春亮身上,既要伺候重病的父母,還得養活3個不懂事的侄兒、侄女。看到裴春亮生活艱難,鄉親們紛紛送來衣服和米面,鄰居們也經常把3個孩子接到家里輪流撫養。
裴春亮16歲那年,臥床4年的老父親去世。村支書領人刨掉集體的兩棵桐樹做了棺材,黨員干部兌錢買了壽衣,鄉親們這家一升米,那家一把柴,幫裴春亮安葬了父親。就這樣,鄉親們用溫暖的雙手幫著裴春亮度過了人生中最艱難的日子。
面對命運的磨難,裴春亮沒有怨天尤人,而是把苦難化作頑強拼搏的信念和奮發圖強的動力,他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報答鄉親們的恩情。依靠黨的富民政策,憑著一股堅韌不拔的意志,裴春亮白手起家,最終成為一名青年農民企業家,率先走上了致富道路。
2005年,裴寨村進行第五屆村委會換屆選舉,鄉親們把脫貧致富的希望寄托在年輕有為的裴春亮身上,一致選他為裴寨村村委會主任。上任以后,面對一窮二白的裴寨村,裴春亮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下定決心要改變村里的落后面貌。說干就干,他個人投資100多萬元,為村里架橋鋪路,開挖涵洞,安裝路燈,并購買兩臺大型農業機械,服務村里的農業生產。
眾所周知,在農村,鄉親們最大的愿望就是給孩子蓋房子、娶媳婦。然而,在這樣一個僅僅解決了溫飽問題的窮山村,擁有新房的愿望猶如一場夢。2005年5月,裴春亮決定自掏腰包3000萬元,挖平荒山,在不占耕地的前提下,建設裴寨新村,讓全體村民免費住進新樓房。挖荒山、修公路、打水井、建樓房,裴春亮帶領群眾奮戰3年半。2008年12月21日,一個集160套居民住宅、辦公樓、幼兒園、超市、體育場等配套設施于一體的裴寨新村正式落成,全體村民終于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樓房,圓了祖祖輩輩的新房夢。
2010年,裴春亮擔任裴寨社區黨總支書記,他大力推進社區建設。以裴寨新村為依托,整合張村鄉山區23個行政村、1.5萬多口人建設裴寨社區。社區建設同樣是不占用一分耕地,平整了1192畝荒山坡地進行建設。為了減輕群眾購房負擔,裴春亮積極尋求各級部門對社區建設的支持,還自己出資為每戶群眾購買了10噸水泥。
在國家提出扶貧攻堅、建設新型城鎮化社區目標后,已經把本村群眾帶上了富裕路的裴春亮,又把精準扶貧的目光投向了距離裴寨60公里、生產生活困難的輝縣市西部深山區平甸、潭頭、寶泉、東寨4個村。為了徹底解決這些村300多戶群眾的貧困問題,引導他們走向富裕之路,裴春亮又出資8000萬元,建設了寶泉花園社區,一次性解決了他們住房、就業、就醫、就學等難題,讓山區群眾得到了實惠,擁有了溫暖的家。
鄉親們住上了新房,解決了溫飽,下一步就該引導他們如何走上致富路了。裴春亮和社區“兩委”解放思想、創新工作,找項目、跑資金,因地制宜發展經濟,實現了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項目,就地城鎮化、就近能就業、增收能致富的目標。
裴春亮多方籌資15億元,成立了以水泥為主導產業的春江集團。2010年,集團建成3條水泥熟料生產線,年產優質低堿水泥500萬噸,成為河南省重點水泥企業。集團現有員工3100名,有500多名社區居民在企業上班,不僅解決了就業問題,而且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
為提升裴寨村的商業競爭力,裴春亮還帶領群眾規劃建設了商業一條街,把原來坑坑洼洼、只有7米寬的道路,拓寬為25米,并在道路兩旁建起了900多間新穎美觀的商業樓房,讓社區450多名居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為了解決土地灌溉問題,裴春亮和鄉親們自行施工,興修水利設施。他們引來100公里以外太行山水庫的水,建設提水灌溉工程。此項工程,裴春亮個人出資860萬元,與鄉親們在工地共同奮戰兩年半,建成了5000立方米蓄水池,鋪設了11公里地埋管道到田間地頭,實現了自流灌溉。
解決了水的問題,裴春亮又帶領群眾發展高效設施農業。他們把老村的破土房全部拆除,復墾土地600余畝,建設了玻璃日光溫室和鋼架地溫溫室,種植鮮切花和無公害蔬菜。不僅如此,他們還專門成立了裴寨社區蔬菜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為菜農解決資金、技術、銷路等難題。現在,裴寨社區的高效農業已發展到1500余畝,共建成各類溫室750余座,共有350余戶、1250余名村民從事高效農業種植。
2011年3月,裴春亮帶領群眾利用老村天然深溝建設裴寨社區攔洪蓄水水庫。水庫全長2300米,蓄水量可達80萬立方米。工程投資6300萬元,其中政府支持1100萬元,社區群眾和社會各界捐款100萬元,裴春亮個人出資5100萬元。裴寨水庫的建成,不僅徹底解決了社區干旱缺水的難題,還有效涵養了當地地下水資源,讓周邊鄉鎮的3萬多口人、近2萬畝耕地受益。
俗話說:“寧管千軍、不管一村。”裴春亮深知當村干部的難處,任何一件事情解決不好都會影響到黨員干部在群眾中的形象。但是,裴春亮相信,只要能把黨和政府的溫暖傳遞到群眾心中,做好群眾的貼心人,就能得到群眾的愛戴與擁護。
物質的富有不是真正的富有,物質和精神的共同富有才是真正的財富。作為“全國道德模范”,裴春亮提出了“情德法治村”的理念,用真摯的感情溫暖人的心靈、以道德的力量鼓舞人的精神、以法律的尊嚴規范人的行動,把提高村民法律意識、道德修養、文化素質放在與發展經濟的同等高度來建設。
現在的裴寨社區居民,真可謂是“在路東當農民,到路西當工人,商業街里當商人,走進春江是主人,來到夜校是讀書人,住進社區是城里人”。
裴春亮語錄:
“我富起來了,不能忘記生我養我的裴寨村,不能忘記對我恩重如山的裴寨人。”
“鄉親們的信任如千斤重擔壓在我的肩上,我必須承擔起這份責任。”
“不能讓社區居民住著新房子,餓著肚皮子。”
“我們的目標,不光是人人‘有房住、有錢賺,還要人人‘有活干、有發展。”
“過去,在我最苦、最難的時候,是村里的黨組織和父老鄉親幫我渡過一道道難關。今天,是黨和國家的富民政策讓我率先富裕起來,想方設法去回報社會,報答父老鄉親是我的信念,也是我的理想。”
“黨和人民給了我這么多的榮譽,我決不能空享榮譽,止步不前。我會以榮譽為動力,把鄉親們的愿望作為我奮斗的目標,帶領群眾共同走上致富道路。”
評論
勇于擔當的典范
中國有句俗語:“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另外一句是“吃水不忘挖井人”。輝縣市張村鄉裴寨社區黨總支書記裴春亮,知恩圖報,勇于擔當,用實際行動為這兩句話作了最好的詮釋。
裴春亮,少年時命運多舛、歷經磨難,是鄉親們幫助他渡過一個個難關;長大后自強不息、艱苦拼搏,是黨的富民政策讓他率先走上致富路;現如今恩報鄉里、對黨忠誠,是心中的誓言和信念支撐他立志改變家鄉的困境。
裴寨村,曾經是土薄石厚、干旱缺水、種地靠天,村民吃糧靠救濟、花錢靠補助;現在是樓房林立,環境優美,經濟發展,社區居民既安居又樂業。這一轉變,沒有裴春亮的全身心投入,恐怕很難實現,或者說至少要推遲實現。至于實現得怎么樣、什么程度,更是難說。
“他是個好人,我們信他……”這是1.5萬名樸實的村民對裴春亮最真摯的評價。
那么,裴春亮是怎么個好法,怎么個信法?好就好在,他感恩鄉親、奉獻社會,由小到大,回報家鄉的誓言從不曾忘記,10多年來,他用于新型社區建設以及幫貧助困的資金達1.83億元;信就信在,他堅定信念、為黨增光,克己奉公,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和履行干部職責,帶領黨員干部創先爭優、科學發展,探索出了一條貧困山區城鎮化、居民就業能致富的成功之路。今天的裴寨村已從一個僅有595口人、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的窮山村,變成了入住11830口人、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的新農村建設示范區。
可以這么說,裴春亮這三個字在很多人心中就是懂得感恩、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的代名詞,就是對黨忠誠、為民服務、勇擔重任的同義語。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靠什么?除了要靠黨的正確領導、人民團結奮斗,當然還要靠像裴春亮這樣致富不忘鄉親,一心為黨為民并勇于擔當的基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