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意
當前,全國上下正在深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目標就是為了進一步解決黨員隊伍在思想、組織、作風、紀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而保持與發展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然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理論都要與實踐相結合,做事需要理論的指導,學習同樣離不開實踐作為參照。
新鄉先進群體所在的鄉村現已成為全國、全省大規模基層黨員干部培訓的重要基地,他們的個人事跡和實踐經驗成為全國8000多萬黨員、特別是基層黨組織建設學習的榜樣。因此,以黨章黨規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為指導,結合新鄉先進群體這本實踐教材,我們再次對新鄉先進群體中的典型進行了剖析,從他們身上,我們明白了對黨忠誠、堅定理想信念的內涵;懂得了幫助鄉親擺脫貧困、帶領群眾發家致富的意義;體會到了艱苦奮斗的價值、敢于擔當的勇氣;感受到了無私奉獻的共產主義情懷和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這些,都值得我們每一名共產黨員學習。
學習他們對黨忠誠與堅定的理想信念。新鄉先進群體中的模范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熱愛中國共產黨,帶領群眾走社會主義道路、實現共同富裕的信念無比堅定。史來賀一生堅定帶領群眾跟著共產黨走,相信共產黨一定能讓人民過上好日子;范海濤認為只有自己切實為群眾多做好事,群眾才會從他身上感受到共產黨的好,就會信任共產黨。是什么原因讓他們這樣執著地做?答案只有一句: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他們奮斗的目標和追求是一致與不變的,那就是為群眾謀利益,把群眾帶“富”又帶“好”。這種堅如磐石的信念、這份血濃于水的真情,為新鄉先進群體的產生和成長提供了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
學習他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優良作風。新鄉先進群體中的大部分典型都是在貧窮的鄉村里成長起來,自覺創造條件改變農民生活狀況的。他們確立的創業目標是“建設一流社會主義新農村”;確立的創業理念是“有條件干,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干”;確立的創業精神是“創大業作大難,創小業作小難,不創業窮作難”;確立的創業思路是“一個困難一個困難地克服,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攀登”。正是這種不畏困難、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使他們在不等不靠的情況下,帶領群眾克服了一個個艱難險阻并最終走上富裕之路。在每一位新鄉先進模范身上,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們不怕苦,不怕累,這是一股狠勁,是一種善打硬仗、善攻堡壘的韌勁。正是有了這種精神,鄭永和帶領干部群眾在深山老林里、荒野河灘上安營扎寨,一口氣大干了十來個冬春,在山區建起五座中型水庫和一批小水庫,改變了山區缺水狀況;吳金印和鄉親們同吃同住并帶領大家克服困難、育林造地,使山地綠了起來,農民富了起來。
學習他們敢于擔當的領頭雁精神。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小到一個單位、一個村莊,其發展快慢好壞都與他們所處環境的一把手有著密切關系,一把手就是頂梁柱,就是主心骨。劉莊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是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史來賀幾十年不跟風,不折騰,堅持實事求是,他從劉莊集體經濟基礎好、村民生活水平高、領導班子團結的實際情況出發,走出了一條更高層次的分工明細、專業承包、集體經營改革新路子,直接進入了農村“二次革命”,把劉莊推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樓村的許福卿給自己定下規矩:拔高的材料不念、摻假的成績不講、失實的數字不報……他們敢于擔當,實事求是,不斷掃清思想障礙,沖破體制束縛,調整發展思路,找到了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路子。
學習他們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奉獻精神。新鄉先進模范人物長期生活在群眾中間,深知民情民意,“政之所興,在于民心”。扎根基層、扎根群眾,淡泊名利、樂于奉獻,是他們的共有品質。他們堅持“寧肯虧自己也不能虧百姓”的為政之道,認為只有干部樂于吃虧,才能取得民心;只有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群眾才會放心。史來賀無論成績多大,總是牢記“兩個務必”,他對劉莊貢獻最大,但報酬只取平均值;吳金印為鄉親們育林造地,常年在村里和百姓同吃同住,女兒病了也不能回家安排醫治,結果耽誤病情,造成終身遺憾;許福卿認為當干部必須有奉獻精神,他堅持用“身不能懶,嘴不能饞,心不能偏,財不能貪”來要求自己和樓村“兩委”班子;裴春亮富裕后回報鄉親,無償為群眾建新房、辦企業、送股份,解決了群眾的致富難題;范海濤從自己的企業里拿出1.6億元幫助村民建設新社區并扶貧助困,為社會做公益事業……正是這種清正廉潔為大家、樂于奉獻舍小家的奉獻精神,才使他們在群眾中享有崇高威望。
學習他們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新鄉先進群體中的每一位模范人物都具有長遠眼光,不固守一隅,而是能夠在為民造福總目標的基礎上,根據時代發展要求,開拓進取,不斷創新。從劉莊的喇叭廠、藥廠,到小冀鎮的草繩廠、腐竹廠,再到如今的孟電集團、春江集團,新鄉先進群體中的典型在帶領村民致富的過程中,把他們與時俱進、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們會抓住常人看來并非機遇的機遇,使企業做大做強,他們還能以大局為重及時調整發展方向和重點。吳金印為了農村環境不受污染,關掉小廠;范海濤為了環保敢于對孟電集團進行大幅度技術改造;張青社區的張澤橋善于學習、樂于學習新知識,年過半百去清華讀企業管理,去北大參加金融知識培訓,從而用新理念管理農村;大橋石化的張貴林把黨建文化滲透到企業管理中,使職工有了信仰,企業有了靈魂;裴春亮帶領村民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從種蔬菜到種鮮切花,使村民找到了致富新路子。
偉大時代需要崇高理想的支撐,偉大事業需要榜樣力量的引領。有信仰,才會有擔當,有擔當,才會有作為。在新鄉先進群體身上集中體現了共產黨員應有的優秀品質,集中表達了人民群眾的實際愿望,集中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時代精神。我們學習新鄉先進群體,就是為了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的歷史時期,培養出更多立黨為公、一心為民,扎根基層、樂于奉獻,幫貧助困、全力致富,為黨組織增光添彩,為人民做好表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而勇往直前的優秀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