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一、河南省農民工就業現狀
從調研情況看,盡管全國經濟增速放緩,但河南并未出現農民工大量返鄉現象,農民工就業保持了總體穩定、穩中有增的態勢。一是農民工轉移就業總量穩步擴大。據測算,2010年,河南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總量為2363萬人,以此為基數,近年來年均增長95萬人。河南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占農村富余勞動力的87.9%。二是農民工外出平均務工時間延長。調查結果顯示,農民工外出從事當前工作時間2年以上的占56.9%,其中2~5年的人員占35.9%,比2010年提高了9個百分點;5年以上的占21%,比2010年提高了6個百分點,平均務工時間穩定在8.6個月。三是農民工勞動報酬持續增加。2010年河南省勞務收入人均8379元,至2014年已上升為人均16411元。四是農民工與務工地的融合度不斷上升。據調查,2014年,農民工選擇在務工地租房的比2013年提高3.5個百分點,選擇自購房的占0.9%。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在務工地入學的達到了51.8%,高中階段在務工地入學的占42.3%。
在農民工就業總量、務工時間穩中有增的同時,在就業流向、區域、結構、方式等方面也發生了明顯的利穩變化:一是農民工河南省內就近就業的趨勢日趨明顯。2014年,河南省內務工占比已達58%,超出省外輸出438萬人。65%以上表示愿意在當地就業。二是地級市、縣城成為農民工外出就業的主要集中地。2014年,河南外出農民工主要集中在地級市和縣城,占外出農民工的61.5%。三是河南省勞務輸出正由勞力型向品牌化、技能型轉變。目前,河南已形成林州建筑、長垣廚師、鄢陵花工、遂平家政、平輿防水等90多個農民工勞務品牌,不少品牌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四是農民工返鄉創業步伐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通過在外打工,在掌握了生產技術、培養了管理能力之后,選擇了獨立創業。
二、影響農民工就業穩定性的原因
(一)經濟總量擴大,增加了就業容量
經濟發展是承載就業的前提和基礎。“十二五”以來,全國GDP增速雖然有所放緩,但這是在高基數上實現的增長,對應的規模體量相當可觀,對就業的拉動作用十分強勁。特別是近年來,河南省產業集聚區建設和承接產業轉移步伐加快,擴充了就業容量。
(二)產業結構優化,增強了吸納就業能力
有資料顯示,單位服務業產值創造的就業崗位是工業的5倍。“十二五”以來,河南服務業占比也保持了不斷上升趨勢,年均提高2.2個百分點,成為填平農民工就業波動“谷底”的重要因素。2014年,三產用工需求占比平均超過六成,三產吸納新增就業作用日益增強。
(三)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激發了就業創業活力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力推進,商事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以及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等一系列就業促進政策的出臺,激活了社會要素,激發了創業活力,作為吸納新增就業主渠道的中小微企業等新興市場主體蓬勃發展。2015年前三季度,全國新登記注冊企業315.9萬戶,日均新登記注冊企業1.16萬戶。河南市場主體達340.4萬戶,同比增長9.3%;注冊資本達5.8萬億元,同比增長40.4%。
(四)信息化和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提高了就業服務的有效性和精準度
隨著互聯網特別是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極大改善了農民工就業供需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局面,拓寬了農民工外出就業渠道,減少了盲目流動,就業效率和效益大幅提升。據相關機構調查,采用網絡找工作的農民工由2006年的7.9%增加到目前的23.7%以上。同時,隨著河南省持續推進全民技能振興工程和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完善工程,省、市、縣三級聯網,線上、線下結合的全天候就業服務網絡正在加快形成,有效提高了公共就業創業服務精準度。目前,河南省已建成63個縣級、252個鄉級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站),縣級服務平臺的覆蓋面達58%,省級公共招聘網站也已上線運行。
(五)農民工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提高,提升了就業能力
美國學者米凱·吉瑟的研究表明,農村居民教育水平每提高10%,能多引導6%~7%的農民進入城鎮從事非農產業。我國調查也顯示,高中(中專)以上、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工收入相對較高;另外農民工只要接受1個月以上的技能培訓,就能使其收入增長11.2%。目前,河南省農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已占39%以上;累計有1436萬人參加技能培訓,占轉移就業總量的51.2%,比10年前提高了36個百分點,農民工就業競爭能力普遍增強,獲得穩定工作的機會和勞動報酬明顯增多。
三、農民工就業穩定性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經濟下行引發的就業風險和變數增多
在當前全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減的情況下,不少企業招工意愿趨于弱化。特別是河南產業結構重、資源依賴性強的市縣經濟增速普遍較低,部分傳統行業經營困難,雖沒有出現大批的企業倒閉、裁員,但部分企業實行輪崗或減薪生產,發生結構性失業的風險上升。
(二)勞動力成本上漲減弱用工需求
2013年河南省農民工的工資收入較2012年增長了23.46%,達到2858元/月,2014年提高到2930元/月。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必然削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迫使企業不得不依據要素相對價格的變化調整勞動力和資本使用,這將會對就業造成比較明顯的影響。
(三)農民工“市民化”仍面臨較多障礙
農民工進城就業并享受市民待遇的政策支持體系仍不完善,影響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戶籍制度及其附屬的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土地等方面的制度障礙依然根深蒂固。同時,子女教育也是影響農民工穩定就業的一大突出問題,城市大多數公立學校對農民工子女設有入學門檻,為數不多的民辦農民工子弟學校又存在教學質量低、管理不完善等問題。另外,因農民工外出務工導致的“三留守”問題更加令人擔憂。
(四)農民工個體就業“短工化”現象突出
在全國范圍內,65.9%的農民工更換過工作,50%的農民工在近1.75年內更換了工作,“短工化”情況比較普遍。河南80%左右的農民工集中在建筑、制造、住宿餐飲等行業,出入門檻低、流動性強。隨著新生代農民工成為農民工的主體,求漲薪、求舒適、求保障的愿望較高,而企業往往難以滿足,導致就業呈現高流動特征。據測算,新生代農民工每人平均變化工作時間不到1年。
四、提高農民工就業穩定性的建議
(一)穩增長、調結構促進就業
深化精準調控,更有效率地發揮好消費基礎作用、投資關鍵作用和出口支撐作用,千方百計守住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與此同時,堅定不移地推動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挖掘傳統產業升級潛力,釋放新興產業發展活力,擴大服務業比重,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加快推進“互聯網+”發展,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促進就業擴容提質,促進第一產業勞動力加快向二、三產業轉移。還要建立企業風險化解機制,實施必要的援企穩崗計劃,防止矛盾積累加深,確保不出現行業性就業風險。
(二)推進農民工創業帶動就業
建立面向人人的創業服務平臺,完善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措施,降低農民工創業成本。支持農民工創業與發展縣域經濟緊密結合起來,與發展“互聯網+”新業態結合起來,充分挖掘輸出地資源和要素方面的比較優勢,特別是努力開發鄉村、鄉土、鄉韻潛在價值,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項目,提高創業成功率。
(三)推動農民工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由主要對戶籍人口提供向對常住地人口提供轉變,健全以居住證為載體、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讓農民工逐步有序融入城市,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以“人”的城鎮化促進農民工穩定就業。同時,做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等確權登記工作,有效解決農民工市民化后的各類遺留問題,解除農民工后顧之憂。
(四)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
擁有一技之長是農民工走出就業困境、提高就業穩定性的有效途徑。要適應當前和今后產業發展的需求,借鑒德國“雙軌制”教育方式,繼續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推行終身技能培訓制度,持續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分類引導農民工選擇技能提升的方向,培養更多技術工人,打造更多勞務品牌。特別是重視開展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普遍提升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認同感。
(五)維護農民工的各項保障權益
清理各類針對農民工就業的歧視性政策,徹底打破城鄉、區域、行業間的就業壁壘,完善城鄉均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構建城鄉統一、平等就業的勞動力市場。在農民工就業領域,全面推進勞動合同制度實施,建立健全勞動用工備案工作制度,開展勞動用工年檢工作,督促推動用人單位規范勞動用工管理,加強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保護,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倡導企業樹立“共同成長”理念,積極改善用工環境與條件,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和人性化用工,不斷拓展農民工職業發展空間,構建起長期穩定和諧的勞動關系。
(六)健全農民工就業監測分析機制
完善農民工就業和市民化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統計綜合評價體系和統計調查體系,定期收集分析輸入地與輸出地、綜合統計與部門統計的農民工相關信息,定期對農民工進行入戶訪問調查,準確反映農民工規模、結構、流向、就業、收支、生活、社會保障及創業等情況,為制定科學的農民工政策、加強和改善農民工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作者單位:河南省鄭州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