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瑩
在我國食品安全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主要原因在于社會中的造假現象非常多,以目前的食品安全來看,它涉及到由生產、加工、流通、銷售、消費等多個環節,其中每一個環節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需要進行食品安全檢測與相關檢驗,并為其提供風險評價與安全證明,從而讓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以下就從食品質量管理的角度切入,對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的作用進行具體的探討。
概述
食品安全風險指的是食品中含有某種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的因素從而造成對人群健康的不良影響;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就是以食品作為對象,對其從生產到消費的各個環節進行一些有效的管理措施,并對其風險程度進行一些科學評價,從而通過管理來達到對這些可能性風險的減少或控制,從而為其流通提供安全保障。其中包括風險信息的交流、風險關聯者的分析、學術組織間的交流等,評估的內容會涉及到整個食物鏈的所有環節,對于不確定的因素也會進行一些暴露范圍的確定并予以權衡,做出相關的控制調整等;重點在于管理措施的提出與對評估者的要求、管理者的職能職責履行監管等,從而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更為科學的依據與指導。
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的作用
首先,通過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可以促進對食品安全預警體系的構建,因為在原則方面,這種分析重點在于為預警機制提供依據,以西方國家在這方面的嘗試最為成功,歐盟通過委員會其框架內的視頻、飼料等資料的調研,建立了系統的預警系統,也通過分析實現了食品安全信息方面的互通與交流,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除危機的方法,最終達到了對于食品安全可能造成的恐慌的控制。
其次,通過分析能夠將評估后的結論作為基礎依據,為監管及立法提供資料;從而對整個風險管理進行全面細致的評估,將每個環節納入到風險分析之中,以此完善立法與食品分析的工作效率,比如通過一些方法的運用、模型的建立,找到主要的監測要素及相關權重,從而提高檢測的科學性與風險管理的合理性等。
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首先,在新形勢下,通過一些機構改革之后,評估機制、體制也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其中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有了更多的業務分配與職責承擔,尤其是對于食品風險的評估、監測、技術支持等;也使各方面的資源得到了一個合理配置及調整,技術機構的參與程度更高,預期效果也不斷得到證實;
其次,主要的問題集中體現在認知差距方面,也就是說存在科學事實與民眾風險認知之間的差異,出現了信息不對稱現象;以食品添加劑方面的爭議最為典型;另一方面,在風險的交流方面一直屬于單向性,相關機構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流一直是由下到上,而且反饋的信息得不到相關回答;而機構所公布的數據總是受到民眾的質疑,對外公開的信息在數量上與質量上都有待提升。
解決措施
首先,需要將食品質量管理中對于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的方法、流程、結果、報表、數據等進行具體而及時的公布;加大宣傳力度,讓民眾了解到實際的工作情況;應該增加一些渠道,比如手機應用程序、網絡公共平臺、公共資料查閱區域設置等來增加消費者與機構之間的對應性了解,并對相關問題進行明確的交流與溝通,說明其中的因由,防止“打太極”與“官腔官話搪塞消費者”;另一方面,應該鼓勵消費者通過合法途徑去了解自身想要了解的關于食品安全的信息,重點在于對消費者權利與義務方面的督促;另外,需要開展一些交流討論會,尤其是借助媒體的力量與網絡平臺的力量,將事實傳遞到消費群體之中,并對其反饋的信息進行回復,要求及時、有理有據。
其次,應該加快食品安全風險交流方面的基礎條件建設的同時,增加專家講解、專員解讀、公共座談,并培養相關專業人才與經費支持,提高投入的同時,加快建設步伐;在我國目前的狀況下,缺乏的是對于民眾的食品安全科普教育,要真正做到科學普及、正確指導、明確說明,仔細分析,在提高民眾普遍認知的前提下,擴大媒體的監督與民眾的監督,共同促進對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從而為民眾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應用,清除掉社會上的負面因素及消極心理,尤其是通過對這些關系民生大計的問題解決可以更好的為政府樹立好形象,增加消費者對政府的信任等。
總之,應該以國際化的標準與科學原則作為基礎,真正以合理的手段、細致的工作態度做好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并增加與消費者的交流,增加多樣的交流渠道,從而將其中的問題與對問題解決措施講解清楚,從清晰、有力、明確的方向努力,回答民眾的質疑,從而為民眾的安全生存提供重要的保障,減少社會上的抱怨與恐慌,用實際行動提高公信力、贏得民眾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