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雄
2016年2月情人節期間,一部名為《高跟鞋先生》的電影與廣大年輕觀眾見面。上映首日,該片便頂住《美人魚》《澳門風云3》《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春節檔期“三巨頭”的強大壓力,以29.19%的上座率收獲2989萬,上映首周票房就達到了8000萬元,之后不久即輕松過億,最后以1.3億元的成績收官。這部由“90”后團隊打造、專為“90”后觀眾打造的影片由此成為情人節檔期倍受矚目的票房“黑馬”。
近日,記者專訪了《高跟鞋先生》的制片人、小馬當紅文化傳媒公司董事長馬子涵。談到這部由公司投資并主控的第一部作品,她表示,“作為這部電影的投資方和承制方,《高跟鞋先生》定位非常精準,力求立于正在進行、發展中的時尚前沿,影片帶來的回饋和影響力給了我們信心,也證明了公司年輕團隊所擁有的感知潮流的能力和運作的實力。公司接下來的作品都會立足于為年輕人服務,我們的目標是將公司打造成為影視界的‘潮牌。”
創辦影視公司是因為喜歡
馬子涵介紹說,小馬當紅文化傳媒公司是一家新公司,成立于2013年年底,成立兩年多來,曾參投由執導過《泰坦尼克號》 《阿凡達》的大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擔綱導演的《深海挑戰》。之外,還參投影片《天馬》,這家由香港公司主投的反戰爭金融題材電影已拍攝并制作完成,擬于2017年作為澳門電影選送奧斯卡電影節,該片計劃年內于大陸地區發行。
馬子涵畢業于香港浸會大學,碩士學位,專業是媒體管理。學習期間,她曾在香港鳳凰衛視實習擔任過財經訪談類型節目主持人,包括跟隨鳳凰衛視財經評論員采訪和做調查研究,研究方向為澳港合作發展。馬子涵畢業后回到北京,沒有遇到特別喜歡的平臺和節目做主持人,恰好有一個項目讓她接觸到影視投資制作,她從項目投資階段就開始介入,到拍攝、制作、發行,整個過程都參與下來,這才知道制片人這個角色在整個項目把控上的重要意義和職責,也是這個角色的魅力所在。之后,她在家人的鼓勵下產生了創業的想法,也得到了來自家里的創業啟動資金的支持。
對于為什么選擇創業,馬子涵覺得是因為“我是一個獨立意識很強的女生,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擁有獨立的能力讓我非常開心,找到一個可以把自己的能力、思想發揮到極致,無限挖掘自我價值的事情去做是非常幸運的,是自己帶給生命不斷驚喜的禮物。”自創業以來,馬子涵一直很忙碌,但她不覺得累,因為她沒有覺得工作時間是在工作,除了遇到頭疼的問題要解決,大多數時間她很享受現在的工作。她知道文化產業有自身的特殊性,對于有意在這個行當創業的人來說也有其相應的要求。“如果說科技行業是技術為王,那文化產業就是內容為王的產業,在這個行業創意很關鍵,相對于跟風搶所謂的IP,我更喜歡創新的原創。互聯網時代下可以很好地跟蹤和挖掘出好的原創的深層價值,然后打造出自己的IP。”
關于初次創業為什么就能獲得成功的提問,她的回答是:“我也有過失敗,對于任何人來說,失敗的經歷都是在所難免的,但一定要降低失敗的成本,在可以承受的范圍內,盡可能融資,如果一點資金也融不到,就證明你這個東西不夠好。就像我們的電影《天馬》里的臺詞說的,‘人生就是一場賭博,輸贏并不重要,關鍵是你有沒有玩下去的本錢。”她接著說:“每一個項目的成功,每一個人的成功,失敗都是相同的,成功都是不可復制的。”
年紀輕輕就當了老板,做了企業負責人,可她并不樂意接受大家形容事業成功的“女強人”“女漢子”一類的稱謂,她覺得這些叫法都不適合自己,“我覺得自己不是表面的女漢子,我只是具有獨立意識的女生,從行動上、生活層面上我不是什么女漢子。”青春靚麗的馬子涵喜歡看書、逛街、練琴、唱歌,尤喜看商業方面、心理學方面的書,她例舉了近期所看的幾本書,如《烏合之眾》《引爆點》《中國人的深層文化結構》等等。常言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拿下了碩士學位的愛看書的女生,再怎樣,又能女漢子到哪去?何況雖是初次接觸,記者也能感覺到以她在待人接物方面的表現來看,她的性格也絕不是人們通常所謂的女強人類型。作為一名創業者、企業家,風風火火的作派并非就是成功的表征,溫文爾雅的風格也未必不能擁抱成功。
《高跟鞋先生》的成功之旅
由馬子涵、張昭擔任制片人的《高跟鞋先生》是由小馬當紅文化傳媒、樂視影業聯合出品的一部都市奇葩喜劇,該片由1990年出生、畢業于美國紐約大學電影學院的陸可擔任導演,由執導過《非常完美》的中國第一個票房過億女導演金依萌擔任監制,由杜江、薛凱琪擔綱主演,主要講述了由杜江飾演的男一號宅男游戲設計師杭遠“不擇手段”把自己打扮成靚麗姑娘追求暗戀多年的女神——由薛凱琪飾演的女主角同校才女李若欣的故事。
不過這部電影的腳本卻非來自國內編劇之手,而是由韓國編劇首創。2014年,馬子涵應邀去參加韓國電影節,在其中一個環節——有200多個劇本參加評選的劇本大賽當中,經過專家們的審讀和投票,最終選出了5部獲獎劇本,《高跟鞋先生》是其中之一。眼見前輩們選剩下了3個,馬子涵卻也沒有失望,她很開心大家都沒有買《高跟鞋先生》而由她買下了。馬子涵覺得這個劇本的名字有賣點,故事本身很時尚,有年輕人喜歡的元素,很潮。
《高跟鞋先生》沒有超強的演員陣容,馬子涵認為,這兩年會涌現大量新人,這是整個電影市場培養起來的,當前觀影人次龐大、電影產量大、票房高企,這種剛性需求注定了沒有新人就難以為繼。現在的平均觀影年齡為21歲,市場在變化,觀眾在變化,演員不可能不發生變化。
馬子涵說:“性別概念的模糊,是現在年輕人的標志之一。這與男女在社會分工屬性的演變有關。在古代和傳統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內是正常的家庭性別角色分工,但現在,大多數女性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經濟能力,科技的日益發達也使得更多崗位為女生提供了發揮的機會,她們擁有她們的優勢,男女關系不再是供養與被供養的關系,這就更平添了女性以干練的風采。”她以為,這樣的社會心理背景,正是變裝爆笑題材《高跟鞋先生》得以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的確,隨著年輕一代的快速成長,電影圈已經有不少90后活躍其中了。正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學,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電影和明星。而馬子涵率領其團隊勇立潮頭,率先為90后觀眾打造了一部《高跟鞋先生》,是到目前為止億元俱樂部電影里最年輕的團隊。所以說,《高跟鞋先生》的成功,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團隊的市場眼光、判斷力和運作能力。
馬子涵表白自己是一個會獨立思考有獨立判斷的人,不喜歡從眾,“票房是衡量一部商業片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但非是唯一標準,我們希望可以創造驚喜。影視吸引我的是有無限的想像和創造的空間,這么好的藝術媒介,仍規規矩矩,就失去了其魅力和價值。我是一個有很多想法要表達的人,雖然國內電影沒有分級制度會導致某些創作受限,但是生活里仍有很多東西值得去挖掘和表達。非行業內人士,比如一些基金、投資公司,他們對創意往往無法給出價值評估,而只能崇拜數據。
對于最近挺火的《百鳥朝鳳》,她表示,“《百鳥朝鳳》排片量低是正常的,藝術片,無論在哪個國家的商業院線都不會得到大量排片。有些國家會有藝術片電影院,專門針對熱愛它的群體,相信隨著發展我們國家也會慢慢培養、建立起更完善的院線和相關制度。方勵的一跪只是公眾看到的一幕,其實每部影片背后都有它的艱難。《高跟鞋先生》的成功也是因為匯集了眾多合作方的力量。”
馬子涵及其北京小馬當紅文化傳媒公司自《高跟鞋先生》取得成功以來,業務推進可謂如火如荼,據其介紹,公司接下來的項目已經啟動,一部有關“性”題材的電影預計今年底開機,一部《高跟鞋先生2》預計明年年初開機,觀眾群體都是鎖定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