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擘
【摘 要】實踐證明,近年來蓬勃發展的志愿者活動適應了青年大學生自主意識、參與意識強的特點,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成為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載體,對促進大學生知行統一、培養健康的社會責任感起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青年志愿者活動 大學生 社會責任感 優勢
一、青年志愿者活動已成為規模性的學生參與項目,是提高大學生責任認知的有效舉措
責任認識是個體對自己承擔的社會義務的認識,包括自己承擔著怎樣的義務,承擔這些義務的最終原因與價值。一般來說,責任認知是社會責任感形成的前提和基礎。
自1993年共青團中央啟動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以來,經過多年的探索與發展,其形式與內容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更是見證了青年志愿者行動突飛猛進的發展。青年志愿者行動目前已經成為中國青年參與面最廣、參與程度最高、具有極高社會知名度的公益活動,并多次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肯定。胡錦濤指出:“基層一線是了解國情、增長本領的最好課堂,是磨煉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熱熔爐,是施展才華、開拓創業的廣闊天地。”青年志愿者活動能給大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和發揮潛能的機會,特別是在社會公益、支教掃盲、幫困扶貧等方面不斷延伸,一定程度上彌合了學校與社會現實之間的差距,而且由于其特有的教育功能、培養功能,既可以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又可以通過親身體驗幫助大學生端正思想認識,拓展視野,樹立起強烈的憂患意識,增強為國家和民族發展貢獻力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青年志愿者活動具有志愿性的特征,是豐富大學生責任情感的有效途徑
責任情感是指個體對自己履行責任狀況進行評價時而產生的情緒體驗和愿望,它根源于個體的良心和對利益的需要。具有了正確的責任認識并不等同于能自然而然地將之付諸行動,而必須將正確的責任認識與積極的責任情感相結合,才會在社會實踐中形成正確的行為態度和產生履行責任的動力。
社會是無字之書,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和教育資源,作為具備一定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大學生,他們遲早要步入社會,承擔社會責任。而志愿者活動接收社會教育本身就是主體性教育的內容,能夠滿足大學生展示自我的愿望和自我教育的良好基礎,尊重大學生的自身特點,使得大學生由客體變為主體,教育過程由單向變為雙向。而且志愿者在實踐中是具有一種自覺行為條件的積極體驗者,他們在活動中一方面是更為客觀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印證自身價值,另一方面對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注,從與弱勢群體、邊緣人群、貧困地區的接觸中,在與不同層面、不同類型人的交流活動中使得大學生對國情、民情有了切身的體驗和感受,從而提高了對事物的理解力、判斷力,學會處理人與人、人與集體的關系,激發起他們的愛心、同情心和責任心,自覺萌發出一種和諧社會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使得大學生把情感投入到更加廣大的社會空間,而這也是引發責任行為的原動力和內趨力。
三、青年志愿者活動具有實踐性的特征,是培養大學生責任行為的有效載體
大學生開展的志愿者活動是把社會和學校道德教育的內容、任務、要求、規范等通過道德實踐轉化為個體道德活動的外在表現形式,它也是大學生按照道德意識活動所達到的道德信念、道德境界、道德理想來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完善他人、完善社會的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有形活動”。美國學者通過研究發現,影響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因素有兩種:一是自我意識障礙,二是與家庭、學校、社區疏遠,因此他們積極倡導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親社會”行為克服障礙。所以,在志愿者活動中,大學生一方面可以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使自己的主人翁意識得到增強,從而對責任感產生了堅定的信念;另一方面,通過志愿者活動,可以讓大學生在實踐中認識國情、了解社會,加深對理論知識的認知和理解,還可以幫助他們解決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學會把握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本質和主流,能夠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趨勢,牢固地樹立起國家主人翁責任感,從而自覺抵制各種不利于社會發展的思想和言論,自覺踐行社會責任。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由對己負責到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負責的遞進過程,青年志愿者活動為大學生提供了“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的機會,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更好地將所學知識服務社會,也為他們施展才華、鍛煉意志、實現自我價值、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提供了重要平臺。
【參考文獻】
[1]周慶華.“服務學習”理念下的大學生志愿服務體系構建[J].現代商貿工業,2007,19(04):135-136.
[2]馬眾,侯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及培育機制研究——基于高校志愿服務工作問題的分析與研究[J].時代教育,2015(10):52.
[3]鄒連方.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及高校志愿服務現狀調查[J].學理論,2014(24):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