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振斌 李自力 廖文圃 李邦
摘 要:以武漢市經濟開發區為例,詳細介紹并總結了耕地后備資源中不穩定耕地調查評價的標準、方法和實施步驟。然后,給出促進具備條件的不穩定耕地轉化為耕地后備資源的幾點建議,以合理利用不穩定耕地資源,為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做貢獻。
關鍵詞:耕地后備資源;不穩定耕地;調查評價;合理利用
1 概述
在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中,有些省份按照以土地利用現狀認定地類的原則,將林區、草原、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范圍內和沙化荒漠化的“不穩定耕地”納入了耕地范圍調查統計,這就形成了耕地后備資源中不穩定耕地[1]的概念。
“不穩定耕地”參考面積的確定及資料收集整理、調查核實及耕地質量評價和上圖標記三個步驟[2]。首先,根據國家二次調查中確定的不穩定耕地的面積作為參考面積,收集有關法律法規、基本農田保護相關資料、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資料、全國農用地質量等級更新調查評價與監測成果資料、2009年以來變更調查資料、土地整治規劃、生態保護區規劃成果和資料等,為“不穩定耕地”調查做好資料準備[3]。然后,在二次調查數據庫中提取耕地圖斑,扣除基本農田、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區內的圖斑,確定“不穩定耕地”圖斑范圍[4]。結合遙感影像、土地整治規劃、生態保護區規劃成果和資料、2009年以來變更調查資料[5]等,調查“不穩定耕地”數量、類型和利用狀況,區分二次調查上報的“不穩定耕地”和新增加的“不穩定耕地”。
2 不穩定耕地調查評價的要求
根據《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全國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工作的通知》、《全國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案》和《全國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技術規定》,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耕地后備資源中不穩定耕地的調查評價工作包括“不穩定耕地”參考面積的確定及資料收集整理、調查核實及耕地質量評價和上圖標記三個步驟[6]。首先,根據國家二次調查中確定的不穩定耕地的面積作為參考面積,收集有關法律法規、基本農田保護相關資料、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資料、全國農用地質量等級更新調查評價與監測成果資料、2009年以來變更調查資料、土地整治規劃、生態保護區規劃成果和資料等,為“不穩定耕地”調查做好資料準備[7,8]。然后,在二次調查數據庫中提取耕地圖斑,扣除基本農田、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區內的圖斑,確定“不穩定耕地”圖斑范圍。結合遙感影像、土地整治規劃、生態保護區規劃成果和資料、2009年以來變更調查資料等,調查“不穩定耕地”數量、類型和利用狀況,區分二次調查上報的“不穩定耕地”和新增加的“不穩定耕地”。再根據“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更新調查評價”成果資料,確定“不穩定耕地”的質量等級。最后,根據“不穩定耕地”調查核實結果,建立“不穩定耕地”圖層“BWTC”;再按照不穩定耕地類型、質量等級、利用狀況等,對“不穩定耕地”調查結果進行標注。不穩定耕地調查評價成果的上圖標注要求如表1所示。
在不穩定耕地調查評價結束后,要對調查評價成果進行質量檢查,包括內業核查、外業核查和數據庫質量檢查三部分。不穩定耕地調查成果質量檢查通過并經部確認后,再以2013年度土地調查數據庫為基礎,對二次調查“不穩定耕地”數據庫進行更新。最后,再對不穩定耕地調查評價進行成果匯總、分析和歸檔。
3 不穩定耕地調查評價的實施
文章以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根據《湖北省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案及規定》,以二次調查標準時點數據庫為基礎,以二次調查中各地報送的“不穩定耕地”面積作為控制,經實地核定位置、范圍、質量等級、利用狀況等,形成“不穩定耕地”調查結果,實現“不穩定耕地”的上圖入庫[9]。對與二次調查上報“不穩定耕地”面積不一致的,必須單標注,并征求湖北省二次調查辦公室意見后,由省廳以專報報國家審核。國家對各縣市成果進行核實確認后,形成國家、省、市、縣各級的“不穩定耕地”調查成果。其具體技術路線如圖1所示。
3.1 不穩定耕地的調查
根據上文中提到的相關文件對不穩定耕地調查評價的要求,結合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實際情況,制定不穩定耕地分類統計表如表2所示。
3.2 不穩定耕地的評價
根據《全國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技術規定》的通知,耕地后備資源中不穩定耕地的評價指標包括生態環境、立地條件、氣候條件、區位指標等4個方面[10]。具體包含:生態條件、年積溫、年降水量和灌溉條件、土壤污染狀況、排水條件、土層厚度和母質條件、地形坡度、鹽漬化程度、土壤質地、土壤pH值、耕作便利度等共11項評價指標。生態條件通過收集自然保護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環保規劃等資料來獲取;年積溫資料從氣象站獲取;年降水量和灌溉條件利用氣象資料、水文資料、水利和土壤資料圖件信息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分析有無水源保障;土壤污染情況通過查詢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成果和其他土壤調查成果得到;排水條件根據當地有關排水體系資料、地形坡度和調查訪問確定;土層厚度從全國第二次土壤調查的鄉級或縣級成果的土種類型圖中獲得,母質條件從地質圖上獲取;地形坡度利用地形圖坡度尺方法劃定;鹽漬化程度利用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的鄉級或縣級土壤圖獲得;土壤質地從地質圖上獲取;土壤pH值利用土壤普查成果可得;耕作便利度則根據當地的地形、道路狀況等綜合考慮。
4 結束語
耕地后備資源的開發利用是補充耕地,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和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而隨著近年來國民經濟發展速度的放緩,合理利用后備耕地中的不穩定耕地,促進國土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具有緊迫的現實意義。文章通對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耕地后備資源中不穩定耕地調查評價的步驟和方法介紹,具體詳細地說明了城區耕地后備資源中不穩定耕地調查評價的標準和流程,對以后類似的不穩定耕地調查評價項目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最后,為合理利用地后備資源中不穩定耕地的潛力,文章在實踐總結和思考的基礎上給出以下兩點建議:
(1)慎重開發,合理利用。從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慎重開發耕地后備資源中的不穩定耕地。對未利用土地的利用,應該因地制宜,結合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條件、大氣候小氣候背景等進行適用性評價;宜農地進行耕地開墾,因側重耕地生產力的提高,并且在開發為耕地時要特別注重其生態功能的保護。
(2)加強監督,動態管理。加強頂層設計,設定耕地后備資源開發與保護差別化目標,不斷強化耕地后備資源管理監督約束機制。加大科技資本投入,采用GIS建立耕地后備資源中不穩定耕地的動態管理系統。
參考文獻
[1]殷松杉.如何進行新增耕地和“不穩定耕地”調查[J].吉林農業,2015,3:122.
[2]趙勇.二次土地調查成果中的新增耕地和“不穩定耕地”調查[J].吉林農業,2014,24:82.
[3]林和明,張頌念,等.珠江三角洲耕地后備資源開發潛力評價[J].廣東農業科學,2013,11:232-236.
[4]王亞坤,周生路,張紅富,等.江蘇省域耕地后備資源潛力空間分布與開發組合研究[J].土壤,2010,3:492-496.
[5]關小克,張鳳榮,李樂,等.北京市耕地后備資源開發適宜性評價[J].農業工程學報,2010,12:304-310+431.
[6]張鳳榮,郭力娜,關小克,等.生態安全觀下耕地后備資源評價指標體系探討[J].中國土地科學,2009,9:4-8+14.
[7]唐祥云,陳可蘊,陸敏宏,等.基于物元模型的耕地后備資源適宜性評價研究—以武漢市江夏區為例[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8,5:79-83.
[8]余海.湖北省耕地后備資源潛力分析[J].中國土地,2003,5:34-35.
[9]嚴哲.耕地整理潛力空間分區方法研究[D].湖北大學,2014.
[10]杜國明,劉國權,陶軍德.富錦市不穩定耕地調查與處理對策[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1,6: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