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 曲延軍

摘 要:通過對新疆柯坪塊體1970年以來的地震目錄進行挑選和分析,得到柯坪塊體4級調制地震與中強地震的對應關系。所發生的31組調制小震中有18組對應發生了中強地震,對應地點選擇為柯坪塊體,調制小震與中強地震的發震地點間的平均距離間距為146.7千米;所對應的調制小震與中強震的發震時間間隔平均為5.3個月。
關鍵詞:4級調制地震;中強地震;柯坪塊體
引言
新疆是我國主要的內陸地震活動地區,其活動水平居全國各省區首位。本次研究區地處新疆南天山西段,構造運動強烈、地震活動水平高,地震造成的災害十分嚴重,因此柯坪塊體是新疆地震監測的重點地區之一。文章利用調制小震法,對1970年以來柯坪塊體的地震目錄進行了挑選,分析得到了柯坪塊體4級以上調制小震與5級以上中強地震的關系。
1 柯坪塊體的地震構造背景簡介
柯坪塊體位于新疆南天山西段,由哈爾克、闊克薩勒、托特拱拜孜-阿爾帕勒克、普昌、柯坪斷裂及庫車凹陷圍成[1],見圖1。
哈爾克斷裂全長320千米,斷裂自古生代開始活動,切割深度至超巖石圈,斷層性質為右旋走滑逆斷層,斷層走向為NEE,傾向為NNW,傾角60°,沿斷裂有超基性-基性巖分布。闊克薩勒斷裂形成于古生代末,全長430千米,切割深度至下地殼,斷層性質為逆左旋走滑斷層,斷層走向為NEE,傾向為NNW,傾角50°。托特拱拜孜-阿爾帕勒克斷裂形成于上新世,全長220千米,切割深度至巖石圈,斷層性質為左旋走滑逆斷層,斷層走向近東西向,斷層傾向近北向,傾角20-60°,沿斷裂早更新世末有輝長巖,堿性輝長巖傾入。柯坪斷裂形成于新生代,全長300千米,斷層性質為逆斷層,斷層走向為NW,傾向為NE,傾角50-53°。普昌斷裂形成于新生代,斷層性質為左旋走滑逆斷層,斷層走向為NNW,傾角90°,沿斷裂有大量基性巖、酸性小侵入體及脈巖。
2 資料選取
文章研究選取1970年以來新疆區域地震臺網記錄的地震目錄,并對地震目錄進行余震刪除,利用已刪除余震的目錄進行分析研究,確保了研究結果的科學性。所選用的震級為Ms震級。2007年“十五”數字地震臺網運行以來,天山地震帶MC在ML1.5-2.0(MS0.6-1.2)之間[2],保證了研究區資料的可靠完整性。
3 研究方法
調制小震法是秦保燕等[3]在1982年提出來的。這種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利用經常作用于地殼的周期性固體潮對不均勻地殼(指介質的不均勻和應力集中程度的不均勻)的調制作用所誘發的小震活動圖像,探測地震活動帶或區內地殼介質強弱分布,尋找高應力集中區,推測未來中強地震發生的可能。
固體潮主要是由月亮對地球的引力作用所致,陰歷朔望前后的固體潮最大。但由于固體潮時段較平緩,所以對潮高時段取4天即陰歷每月的二十九、三十、初一、初二、及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在此時段有固體潮誘發的小震稱為調制小震[4]。
文章利用1970年以來已刪除余震的地震正式目錄進行研究,通過挑選陰歷每月的二十九、三十、初一、初二、及十四、十五、十六、十七日出現的調制小震,然后將4級調制小震對應其后一年內研究區的中強震。通過分析研究,從1970年以來共有31組4級調制小震,通過對應,有18組中強地震發生在4級調制地震之后,對應率為58.1%。我們選擇的對應地點是柯坪塊體。在空間上進行了控制,發生調制小震后,在空間上能更好地把握。其對應率為58.1%,表明了柯坪塊體地區的4級調制地震和與之對應的中強地震有一定的相關性。
將對應的18組4級調制地震的發生地點與其后對應的中強地震的發生地點進行分析。相距距離最近的是1976年3月16日Ms4.5的調制小震(40.63°N,77.63°E)和1976年8月3日發生的Ms5.2(40.88°N,77.88°E)中強地震,相隔距離34.9千米。相隔距離最遠的是1986年6月7日Ms4.1的調制小震(40.03°N,76.70°E)和1987年1月24日Ms6.4的中強地震(41.45°N,79.28°E),相隔距離269.3千米。我們統計4級調制地震與中強震在150千米范圍內的有8組,調制小震和與之對應的中強地震的平均間隔距離統計結果為146.7千米。
我們統計分析了4級調制地震和與之對應的中強地震在時間間隔上的情況。31組調制地震中,其后1年內有18組中強地震與之對應,對應時間間隔最短的為6天,即1998年8月21日Ms4.0的調制小震(40.58°N,77.72°E)和1998年8月27日Ms6.4的中強地震(39.82°N,77.13°E)。最長的時間間隔為357天,即1988年7月29日(40.22°N,77.68°E)Ms4.2的調制地震和1989年7月21日Ms5.0的中強地震(29°56'N,99°15'E)。
4級調制地震和與之對應的的中強地震發震平均時間間隔為5.3個月,其中有6組發震時間間隔在1個月,3個月內的有7組,6個月內的有9組。
4 結束語
(1)文章選取柯坪塊體4級調制地震,分析與中強震的對應關系,對應地點選擇為柯坪塊體,在1970年以來發生的31組4級以上調制小震里,對應18組中強地震,對應率約為58.1%。表明了柯坪塊體地區的4級調制地震和與之對應的中強地震有一定的相關性。
(2)從4級調制地震和與之對應的中強地震在時間間隔上的情況看,最長的時間間隔達到357天,最短是6天,平均時間間隔為187天。其中有6組發震時間間隔在1個月內,3個月內的有7組,6個月內的有9組,一年內的有18組。
(3)文章調制小震對應的中強地震的發震地點為柯坪塊體,最短相隔距離為34.9千米,最長相隔距離為269.3千米,平均相隔距離為146.7千米。
參考文獻
[1]王筱榮.柯坪塊體的地震活動特征[J].西北地震學報,2001,23(4):763-775.
[2]李志海,蔣長勝,等.新疆地區地震目錄最小完整性震級和臺網科學布局研究[J].地震學報,2011,33(6):763-775.
[3]秦保燕,等.西海固地區小震調制特征[J].西北地震學報(增刊),1983.
[4]國家地震局預測預防司.測震學分析預報方法[M].地震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