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振武



一、“感—知—用”教學模式
“感”是把學生置于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新的問題,鼓勵學生調集已有的知識或方法去解決問題.這個熟悉的情境就是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
“知”是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再形成新的知識、方法或理念.
“用”是用剛掌握的“知”去解決問題,即時達到初步的熟識和熟練.而在用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新的現象和新的規律,這又會產生新的知識.
二、摩擦力教學中“感—知—用”教學模式的運用
1.第一個循環——認識摩擦的種類
“感”:參與活動,體驗摩擦.
活動:(1)拔河比賽:金屬棒一端有水,請兩名學生各握一端對拉.
其他同學注意觀察兩端手與棒的運動情況,思考棒對手是否有力的作用,學生會聯想到自己在拔河比賽中的手的感受.
(2)把手放在桌面,用力向前推,先是保持靜止,再滑動.談談兩種情況手的感受,桌面對手是否有阻礙的作用.
“知”:師生互動,認識摩擦.
師:上述活動中手都會受到與它接觸的物體施加給手的一個力——摩擦力.每次活動中的兩種情況手與接觸物體之間的運動情況是否相同呢?
生:不相同,有運動和靜止兩種情況.
師:(定性分析)兩個接觸物體間,運動時受到的摩擦為滑動摩擦;兩個接觸物體間,靜止時受到的摩擦為靜摩擦.介紹滾動摩擦.
把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新的知識經驗.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可以分為三種.
“用”:運用新知,判斷摩擦.
判斷下列情況中,地面對物體是否有摩擦作用?如果物體受到摩擦,屬于哪種摩擦?
靜止在地面的講桌;推講桌不動;推講桌滑動;滾動的車輪;吊車吊木箱在空中水平移動.
2.第二個循環——歸納摩擦力的定義.
“感”:搜集事例,從多方面認識摩擦.
師: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況物體受滑動摩擦? 能否給滑動摩擦下個定義?(點撥:以擦黑板為例,板擦與黑板之間是否接觸,作用點在什么位置,是運動還是靜止).
生:討論回答.(教師補充)
“知”:歸納分析,定義摩擦.
強調:滑動摩擦力發生在接觸面之間,與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師:根據滑動摩擦的定義,能否給靜摩擦下個定義呢?
生:討論回答,教師補充.
“用”:分析實例,理解摩擦.
判斷下列情況中,物體受到摩擦力的情況?摩擦力的方向?
解析 ①通過比較圖1和圖2 兩種情況,理解相對運動的趨勢含義.
②判斷靜摩擦力的方法.假如“光滑”法(又稱解除法):可假設接觸面是光滑的,看物體間是否會發生相對運動(趨勢).
③圖4學生比較難理解.“相對運動”指物體相對皮帶而言,而不是物體相對地面.讓學生回憶自己到超市時,隨電梯一起向上運動時的情境,讓物理走進生活.
通過上述習題分析,使學生“重新”理解摩擦力,對摩擦力有了更加深刻地認識.糾正了大多數學生所認為:“摩擦力是阻力”、“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運動的方向相反”、“運動的物體只受靜摩擦”等似是而非的感性的經驗.但是,對于相對運動和靜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斷是難點,僅通過一節課并不能完全糾正片面地認識,在今后的學習中還需進一步補充和鞏固.
3.第三個循環——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感”:提出問題,猜想摩擦.
師:小車在桌面上向右運動時,桌面對小車的摩擦力向左.解決了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點,再來重點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請同學們猜想一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呢?
生:(討論、猜想)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觸面、重力、速度、接觸面的面積……
師:摩擦力可能跟這些因素有關,要研究跟其中一個因素的關系應采用什么方法進行研究?
生:(討論回答)控制變量法.
師: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跟這些因素有關,首先應該測出摩擦力的大小,那么如何測木塊在桌面上滑動時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呢?用什么方法.
說明:測量摩擦力時,物體怎樣運動?為什么勻速?怎樣判斷?教師應及時參與討論,并找出研究問題的方法——轉換法.
“知”:實驗探究,決定摩擦.
教師演示,讓學生注意觀察彈簧秤的示數的大小情況.
師:通過觀察甲圖實驗(接觸面粗糙程度不同)中彈簧示數的大小關系,得出什么結論?
生:接觸面越粗糙,彈簧秤讀數越大.說明: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且成正比關系.
師:通過觀察乙圖實驗(壓力不同)中彈簧示數的大小關系,得出什么結論?
生:重力越大,彈簧秤讀數越大.說明:滑動摩擦力大小與重力大小有關,且成正比關系.
師:(教師充當優秀學生的角色參與討論)老師對摩擦力和重力有關有疑問,認為不大確切.為什么呢?
演示:圖6實驗,第2次實驗時用手向下按木塊,增大壓力,來糾正學生上述觀點.得出:摩擦力與正壓力有關,且成正比關系.正壓力不一定等于物體的重力.
師:通過觀察丙圖實驗(物體間接觸面積大小不同)中彈簧示數的大小關系,得出什么結論?
生:彈簧秤讀數相同.說明:滑動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間接觸面積的大小無關.
對于教學中一些難以理解或難以描述的物理情景,通過實驗可以讓學生一目了然.一個物理實驗就是一個完整的物理圖景.讓學生親眼看一些物理現象或親手做一些物理實驗,然后與理論學習相互對照、驗證,可以加深理解,便于形成正確的物理圖景.教學中要加強實驗的教學,必要地增設一些演示實驗,既要求學生記住通過實驗抽象出來的規律,又要學生能口頭描述實驗的步驟和產生的現象,引導學生自覺地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用”:實際應用,鞏固摩擦.
師:根據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生活中如何增大或減小摩擦呢?
生: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正壓力的大小.
師:推動教室的講桌是比較費力的,如果在講桌下面安裝四個輪子,是否可以省力呢?
生:(根據生活經驗)可以省力.
師:實際上是桌子和地面間的摩擦力種類發生了改變.
生:把滑動摩擦力變為滾動摩擦力.
師:壓力一定情況下,滑動摩擦力遠小于滾動摩擦力.這也是生活中常用的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思考:下列事例中,怎樣改變摩擦力大???
1.冬季冰雪封路時,卡車車輪上要裝上防滑鏈;
2.自行車的車胎上??逃型拱疾黄降幕y;
3.為了防止活動皮帶打滑,要把皮帶拉緊些;
4.在拔河比賽中,運動員常穿運動鞋.
三、“感—知—用”教學模式的優越性和局限性
使用“感—知—用”教學模式能有效地改革單一的學習方式,有效地將學生置于積極的學習狀態中,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用它能大大地提高課堂效益,解決內容多和課時少的矛盾,這是“感—知—用”教學模式最大的優越性.“感—知—用”教學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現:
1.它不能代替嚴格意義上的研究性學習,如全程探究性學習.它不具備探究性學習的完成結構.
2.它不能代替嚴格意義上的接受式學習,如量子論初步、相對論初步、原子核結構等內容的教學在中學階段是不適合用這種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