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婧
【摘 要】教學過程不僅僅是一個信息交流過程,還是一個情感交流的過程。在教學的全過程始終離不開人類最基本的因素——情感。教師和學生只有在情感的交流過程中,形成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學生充滿熱情,無拘無束,不怕困難,從而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質。本文重點研究情感教育的因素:動機、焦慮、興趣、自信心、態度。
【關鍵詞】外語教學;情感因素;研究
教學是實施教育的基本途徑,在這一活動中教師是教育者,應該處于主導地位,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可是目前多數中職學校受到升學率和就業率的雙重影響,教師的教學方式仍比較傳統,對知識點的掌握擺在重要的地位,卻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和興趣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同學的學習積極性,使主動學習變成了被動接受。《中等職業學校英語課程標準》特別強調“情感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英語教學“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習英語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成就感和自信心”。現代認知心理學也認為,人的認知與他的情感是密切相連的。教育應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要實現該目標,必須把認知、情感、意識、行為統一起來。這充分說明語言教學中的認知和情感問題都應該受到重視,教師在英語教學中不但要重視學生的語言知識和技能,更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下面就情感教育的影響因素展開研究。
一、情感教育的因素
(一)動機 (motivation)
動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就是:驅動人或動物產生各種行為的原因。表示人的動機時,常和需要、內驅力、目標、興趣、愿望、理想和信念等來解釋。皮連生歸納了動機在學習中的作用,第一,動機對學習的作用不同于原有知識的作用。原有知識決定新的學習能否出現,通過原有知識與新知識的相互作用,原有知識將成為新的認知結構的一部分。學習動機可以加速或減慢新的學習過程的進行。但它只起催化劑作用,其作用是間接的,不直接參與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第二,動機對學習的作用是通過努力,集中注意為中介而實現的,如,學習動機作用較強的學生可以通過笨鳥先飛,或主動向他人請教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皮連生2004:339)。動機無論是內在動機還是與學習成績密切相關的動機,都有著非常的實踐意義。通過完成其能力范圍內的學習任務,學習者可以獲得獎賞,并且會促進隨后的學習。成就、學習環境內的成功的交互作用以及教育方案目標的掌握,其本身就能使學習者產生持續的滿足感,并因此而成為持續性動機的最可靠的來源。
(二)焦慮(anxiety)
H.D.Brown (1961)認為作為心理學領域的焦慮在外語習得中發揮著重要的情感作用,與外語學習有關的焦慮被稱作語言焦慮。Oxford認為語言焦慮不是一般的焦慮,而是學生因為要運用目的語而產生的害怕心理,是影響語言學習諸因素中的主要因素(陸紅2004)。引起語言焦慮的原因有很多種。Horwitz,E.K對焦慮進行了分類,他認為外語學習者往往表現出三種焦慮:第一,交際焦慮 (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即在用目的語交際中,因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而出現的焦慮。第二,負評價恐懼(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即外語學習者在學習中或使用外語時,因怕丟面子而表現出的焦慮。第三,考試焦慮(test anxiety ),即外語學習者在考試時所表現出的焦慮。Gardner的研究表明,語言焦慮與語言習得成反比:焦慮越少,習得越多;焦慮越多,習得越少。但后來的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如:Little wood(1984)所說,太多的焦慮會阻礙學習,但一定量的焦慮卻可以刺激學習者對學習任務中注入更多的精力。
(三)興趣(interest)
興趣是個人力求探索某物或參與某項活動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識傾向,表現為個體對某種事物或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我們常說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即指個體對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往往會主動投入時間和精力,并且不斷深入,樂此不疲。興趣對個人的行為決定具有巨大的推動力量,可使人積極主動地從事各種喜愛的創造性活動。興趣是積極情感產生的前提,而積極情感的產生又會促進興趣的提升,使其變得日益濃烈,從而更為投入。學習是一種相對艱苦而有難度的活動,如能有意識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則不僅可使學生燃起對學習的熱情,而且可以有堅持下去的意念和動力,在面對外在刺激干擾時,也會表現出對學習的偏向性。
(四)自信心(self-confidence )
自信心是一個自己相信自己,追求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的積極的心理傾向,是人類健康的核心力量,也是個人取得成功的心理基礎。充滿自信心、勇于實踐的學習者往往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根據心理學的理論,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因為智力、生理及其它情感因素的作用都要在有自信心的前提下才能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對于學習第二語言的學生,更需要持之以恒的自信心。自信的學習者能積極主動的學習,不怕犯錯誤,敢于用目標語大膽地交流,不為語言錯誤而感到難堪,所以他們得到更多的機會練習并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提高了的能力又可以促進自信,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而性格內向,自信力弱的人,由于害怕出錯,就會失去許多語言實踐的機會。所以,教師要創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要滿足學生的成就感,激發學生自信心,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作為我們教育的首要任務。
(五)態度(attitude)
在二語言習得中,態度是學習者對二語習得的認識、情緒、情感行為在學習上的傾向,對二語習得過程及最終結果都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克拉申 (Krashen)研究表明,如果第二語言習得者對第二語言持否定或敵視態度,則在外語習得中會產生更大的焦慮情緒,提升情感過濾,阻礙二語習得,勢必會影響其第二語言習得的成功;相反,如果態度積極,則有助于二語習得,會提高習得效率。學習者的態度直接影響其對學習的投入程度,積極主動的學習者學習投入程度高,參與意識強,心理壓力小,學習效果較為明顯。
教學過程應看成一個涉及教師和學生在理性和情緒兩個方面的動態的人際過程。也可以看成是“與個性和社會心理現象相聯系的情感力量和認知力量相互作用的動力過程”(盧家嵋2000:111)。所以說,偏重于認知能力,而忽略了情感能力,不能不說這種教育是畸形的,是有偏頗的,“知情交融、以情促教、以情優教”,才能描繪出教育活動的恢宏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