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永先
【摘 要】新課標下的初中語文教材充分體現了新的教育理念、教學原則與教學思想,教學中應緊緊抓住新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努力培養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視野的新人,讓學生在閱讀理解、表達交流、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處理信息等方面得以發展。本文從教學的趣味性、現代化、精神化、實踐化四個方面來闡述語文教學的魅力彰顯,以達到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教學魅力;
葉圣陶說:“語文是交際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而且是一門以情動人的藝術。”作為教師,我們的工作是教書育人,因此就更應該認真地在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勇于經常性地反思自身教學藝術。回歸到我們所教授的語文這門在初中時期對學生意義非常重要的人文學科上來,我們教師義不容辭的使命就是教授漢語言知識和傳播漢文化,那么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如何嘗試,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加巧妙地彰顯教學魅力呢?我認為,要引領學生進入藝術的殿堂,讓他們感受語文的魅力,實現課堂的趣味化、現代化、精神化、實踐化。現筆者就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讓課堂趣味化,提高課堂效率
在古時候中國就存在了學堂,開始了教學。那時的教學特點是“搖頭晃腦”“死記硬背”,每天學生就跟著先生念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在如今的語文課堂上,有很多的老師還在繼承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其實我并不否認“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這種說法。但是,我們可以采取事半功倍的做法,那何樂而不為呢。比如說語文中文言文的教學,很多的學生很討厭文言文,因為不管是字面上,還是理解上文言文都比較難以理解。老師傳統的教法就是逐字逐句地講解,然后讓學生提問,在沒有問題的情況下,就開始讓學生背誦,然后默寫。這讓很多的學生都覺得上文言文課文的時候是最痛苦的時候,覺得文言文枯燥,而且難以記憶,即使老師講解的透徹也很難理解。其實,我們可以在講解文言文的時候讓其義趣味化,加用我們現代的語言,幫助學生的理解,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自然能夠更好記憶了。而且又解決了課堂枯燥,學生打瞌睡的問題。其實老師們可以從易中天講解名著中得到許多啟發。當然我們在現代文的學習中也應該將課堂趣味化,比如角色的扮演,讓同學們深入文中,既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又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激發對語文的興趣。總之,老師應該使課堂趣味化,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二、讓課堂現代化,跟上時代步伐
我們已經走進了新時代,學習語文,我們不僅學習語言,也學習生活。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流利的語言、優美的文字、廣博的知識、雄辯的口才、甚至健全的人格。這是高素質綜合型人才的必須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要求。在新課標的提出后,各地都紛紛出現了根據新課標的新教材,這對于學生來說是一件好事,起碼我們可以從課本出發基本上跟上了時代的步伐。再次就需要我們老師將語文的課堂變得現代化。有很多的學生選擇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這種學習方式,這容易造成與社會脫節的現象。老師在課堂上應該恰當引用社會生活的例子,告訴學生科技文化方面的新進展,或者利用我們的多媒體直觀地讓同學們看見科技的進步,生活的進步,從生活中去發現語文,從語文中去體會生活。這既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課外知識,又讓學生明白語文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關系。語文的教學活動本來就是活靈活現的,它不像數學、物理等是很有理性的,有很多的理論、公式要遵循,語文教學是無拘無束的,我們不能像古時候的先生那樣迂腐,我們要讓學生不僅學會語文,還要學會生活,關鍵還要貼近生活,跟上現代。
三、體語文精神化,感受生活氣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我們應該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讓他們親歷閱讀實踐,在閱讀中有所感悟和思考,體味其中的精神。我以為我們教學語文,不只是表面的漢字,讀音,閱讀,寫作,語文學習更重要的是要學會體味語文中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我們才能更好地生活。把老師比作是靈魂的工程師,我覺得沒錯,因為我們要做到的就是將課堂精神化,讓學生領悟,讓語文去充實、洗滌學生的靈魂。新教材都是根據新標準而編輯的,里面的課文也都是精挑細選的,有代表性的。我們在課堂上,要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不僅要從文章的寫作手法、結構這些方面去講解,而且要從作者的寫作背景及當時的心情去理解,去感受其中的情感,去體味其中的精神。在平時早讀時,可以選一些名言警句,或者好的片段,然后讓學生大聲地朗讀,讓他們自己慢慢地品味。語文就是這樣,讓學習的人很情緒化。有些讓我們憤慨,有些讓我們心痛,有些讓我們沮喪,有些讓我們振奮。生活本來就要感性,我們要去培養學生這種感性的能力,讓學生好好地感受生活,享受生活。
四、變課堂實踐化,活化教學效果
語文是有生命的,語文的生命應該融入到不斷生成的語境和游動的語流中。語文的學習應該在活生生的動態語言環境中進行的。我們學習語文不是照本宣科那么的簡單,要想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并讓他們學好語文,我們就得讓我們的課堂實踐化。很多時候我們上課的模式是老師站在主角的位置上,學生只是坐著聽,我們根本不知道他們聽進去沒,他們理解沒,他們掌握沒。新標準要求我們要站在引導的位置上,把學生放在主導的位置,那么得我們改進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學習。比如在課堂上,我們可以設置一個提問的環境,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答案,各抒己見;或者讓同學互相提問,互相解答;又或者我們可以組織辯論賽,選擇一個在生活中常見的又有分歧的話題,讓學生們各自發表言論。這樣既活化了語文的教學活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培養好的性格和語言的交流能力,這就符合了新標準中的教學要求。
總之,在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后,我們應該改進我們的教學方法,客觀地審視傳統教學方式的利與弊,不斷地充實自己,認真反思,及時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課堂教學任重道遠,我們要領悟課程新標準的真諦,不斷進行實踐探索,破解種種難題,克服重重困難,相信我們共同努力會讓我們教育事業有所成就。
參考文獻:
[1]袁喜平,如何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趣味性[J]. 西部素質教育.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