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莎
【摘 要】在古代,詩人喜歡把自己比喻為女子,以女子的口吻作詩,如屈原的香草美人自比、曹植的《雜詩》(南國有佳人),可見“婦喻情結”已隨處可見了。《古詩十九首》之《庭中有奇樹》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將重新對詩歌進行“新解讀”,探析詩中的“婦喻情結”,全面闡釋此詩的主題,以探求該詩歌的獨特之處。
【關鍵詞】新解讀;婦喻情結;主題
由于文獻資料缺失、時代久遠等眾多原因,至今為止學界對《庭中有奇樹》一詩的解讀并沒有達到完全一致,而大多呈現“一邊倒”現象。在多數注家的注說里,大多都是認為此詩是一首感物懷人之作,即思婦想念遠行丈夫的詩。通篇以“奇樹”一種意象,但卻借此將思婦的情感寫得九曲回腸。以極其安詳的步調,緩緩地由庭而樹,由樹而花,由花而思,由思而折,折而贈人,而路遠難達,難達則更感離別。前六句有《楚辭》的象征意味,末二句則是從《詩經》“非汝之為美,美人之貽”而來[1]。層層深人地演澤出幽閨思婦內心深長且復雜的哀怨,在看似明白淺顯的風貌里表現了婉曲的情思,蘊含了“深衷淺貌,語短情長”[2]的詩歌特點。
而關于這首詩,張庚在《古詩十九首解》中則認為是“臣不得于君,而托興于奇樹也”。
“宮怨詩”和“閨怨詩”都是以女性口吻言說女性特有的心事,是以一種他者的眼光言說的,但是還有一種是有詩人自身影子的,或為尋“伯樂”,或作自薦,這類詩集中體現了“婦喻情結”。在先秦時代,夫婦君臣一體的文化氛圍也已經大致形成,夫為妻綱、君為臣綱的相似點,使得以男女之情喻君臣之義的手法產生,并為人所接受。通過注疏本便知,《詩經》里面很多以女子口吻所作的詩,都是要有所比附的,而比附的對象,往往是政治,這大概算得上較早的“輿情動態”。詩人用女子自喻,大致是從屈原開始,他所獨創的“香草美人體”在后世被廣為應用。“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過也”我指著天空發誓,那全都是你的錯(靈修是丈夫的意思)、“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說好了要永結同心,你卻反悔有了二心。結合文人作詩時,將夫妻關系比喻君臣關系也是常見的。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此物何足貢,但感別經時。
——《庭中有奇樹》[3]
全文詩人以其“奇樹”自比,不免有半些自驕和優越之氣。“綠葉發華滋”中“華”同“花”,“榮”亦釋為“花”,字里行間里流露詩人身上的文人豪氣以及胸中的宏圖大志,厚積薄發之象。“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這兩句首先是承接第一句“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是對花的贊美,因為花之美,詩人才想著要折下來送給君王看,實則想把自己推薦給君王;其次是續接下一句“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則讓人想象滿腹經綸、才華橫溢的文人形象卻因為路途遙遠而無法得志。這花是“奇樹”之花,自然不同于一般的花卉。“馨香盈懷袖”則更是從正面去描繪它的芬芳之氣,由此也可見詩人對自身的期望以及對美好未來的向往之情,渴望有伯牙相遇、君主識才從而一展宏圖大計的理想抱負。而最后兩句“此物何足貢,但感別經時。”則將情緒往抑郁處轉變,也體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哀與無奈。這充分體現了古人那句話:“而相離則思,期而不至則憂,此人之情也。”
據最早的記錄是梁劉勰的《文心雕龍·明詩》說:“又古詩佳麗,或稱枚叔。其《孤竹》一篇,則傅毅之詞。比類而推,兩漢之作乎?”《庭中有奇樹》在《玉臺新詠》題作枚乘作,為枚乘《雜詩九首》中的第七首。《漢書.枚乘傳》中記載,枚乘曾做過吳王劉濞文學侍從,七國之亂前曾上書諫阻吳王起兵,七國叛亂中,又上書勸諫吳王罷兵,吳王均不聽。這對應了陳沆在《詩比興笑》認為是“((枚乘)在梁聞吳反,復說吳王之詩”。《庭中有奇樹》的時代背景、詩人生平為詩人抒發壯志難酬之心緒提供了可靠的奠基之石,繼承先秦開創的“婦喻情結”。
再者,漢代董仲舒提出的“三綱”既是當時服務于文化一統的目的機智的思想手段,又是對古代中國潛沉的一個文化規律的準確的提煉。里面說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綱的意思是法度,君王是臣子的法度,夫君是妻子的法度。在這個由不平等的關系構成的貌似穩定的身份系統當中,君之于臣正如同夫之于妻,所以文人為了表達上的含蓄(無論主動或被迫),假托女子來創作也就很自然了。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家庭為基礎的古代中國,以臣事君,猶以婦事夫,君臣關系與夫婦關系之間,無論是從正面還是從負面講,實在有太多相似處和相通點。憂讒畏譏、樂寵怨妒等心理和情緒的特點,揆理亦一。
所謂借男女之情暗含自薦意,或有詩人自己影子在詩中,有時候詩人也含蓋了詩人追求作品的美感的目的。以“發華滋”、“馨香盈袖”等視覺、嗅覺等描寫,觸發讀者的想象力,掀開隱喻背后的真實面紗。另外,中國的文人總是擅長幻想,男子總想象自己是閨中弱女,以女子口吻訴說出來的落寞、哀痛無疑增添了一層深刻的沉思。
當然,關于《庭中有奇樹》的“婦喻情結”解讀,為詩歌的主題擴大了一個外延,體現了西漢文人在仕途不得志的情境下,以手寫我心,抒發壯志難酬的個人愁緒,表達渴望建功立業、矢志不渝的強烈愿望。
注釋:
[ ]項挺挺.“深衷淺貌,語短情長”——《古詩十九首》之《庭中有奇樹》探微[J].詩文評鑒,2015.
[2](明)陸時雍選評.詩鏡[M].(清)紀均編纂.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3](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參考文獻:
[1]朱自清.古詩十九首釋[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
[2](明)鐘惺.古詩歸[M]續修四科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清)張庚解,趙師秀編.古詩十九首解[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4]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5]王雙,徐云平.漢代文人詩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時代意義[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10(3):93—94
[6]趙逵夫.《玉臺新詠》所收“枚乘雜詩”作時新探[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7(4):31-34
[7]劉旭青.漢代文人歌詩的文學特征[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5(5).
[8]趙敏俐.兩漢詩歌研究[M].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