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圳鈴
近年來,國家對于幼兒教師的培養越發重視。鑒于幼師學校對于幼兒師范教師的全面性考慮,重視幼師音樂教育的全面性發展,突出音樂基礎教學與聯課教學。更為有效的提升幼兒師范教師的綜合素質以適應各幼兒園的教學需求。音樂教育專業即為幼師專業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其音樂基礎知識的把握更為專業。本文即探究幼師中音樂教育專業的音樂欣賞課程如何更有效的開展,以致其更有效的提高音樂教育專業在幼兒師范教師整體中的競爭力。
幼兒師范音樂教育是小學音樂及以上的音樂教育的基礎,是向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幼師音樂教育的目的是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感受、體驗、鑒賞音樂美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突出藝術學科特點,寓思想品德教育與音樂教育之中,陶冶情操,進一步增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與愛好,掌握必要的音樂知識與欣賞方法,開拓視野,啟迪智慧,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因此,在音樂教育專業中更為有效的開展音樂欣賞課程是較為重要的。筆者僅在從事音樂欣賞課程教學之后對其進行教學反思,在其課程模式上提出建議。
一.傳統音樂欣賞課程模式的學習效果
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容易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欣賞習慣。
(一)課程內容傳統單一
現多數幼師學校的音樂欣賞課程開展較為單一,內容偏向高師音樂專業音樂欣賞課程,專業性較強。其教學氛圍較差,教學成果也不太理想。學生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單純的提高其對于音樂常識的識記能力。不能有效的培養其對于音樂的欣賞能力,培養其良好的音樂欣賞習慣,拓展其音樂欣賞能力與其他課程的良好結合。
(二)學生參差不齊的專業基本功
幼兒師范學校的音樂專業學生的音樂基本功較為初級。少數學生有較長較硬的音樂功底,但較多的學生的音樂基礎能力還較弱。對于大范圍基礎薄弱的學生開展傳統課程的純輸入性教學,會使學生的興趣感越發缺失,被動的接受,造成教學成果的不盡如人意。
二.需要的培養成果
(一)對學生基本音樂能力的培養
鑒于音樂欣賞課程的課程要求,我們必須將其音樂欣賞基本內容放在首位。即主要培養其良好的音樂欣賞的習慣,有能力鑒賞音樂,音樂欣賞的方向是正確的。能夠對于音樂時間線條有點面結合的初級概念。
(二)能夠自主的開展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學
幼師培養的音樂專業學生開展音樂欣賞課程的進一步要求在于其能夠通過學習音樂欣賞課程進而規范自己將來的音樂教學。能夠在工作之后輕松的學以致用。
三.對其教學方式的幾點設想
(一)基礎教學任務的精簡
現階段較多幼師學校采用較為專業的音樂欣賞教材開展教學。其內容非容豐富,涉及到的音樂時間點較為細致。教師更多的注重將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而忽略欣賞的能動性和主體性。筆者提倡教師更多的引導學生學會聽,而不是一味的強調聽的是什么。
(二)基礎教學課程的銜接式開展
音樂欣賞課程屬于高階的音樂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結合。其開展不僅僅局限于音樂欣賞任課教師。筆者提倡音樂教研室作為整個音樂專業課程開展的統籌規劃,讓所有的音樂教師參與到整體音樂欣賞的教學環境中來。整個音樂課程可互相配合開展。例如鋼琴課程中本課程講解巴赫二創作品NO13,配合教師示范,將欣賞課程帶入專業課程。鋼琴教師簡為介紹其作家作品,其音樂時間點的演奏特色作品特色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作品演奏。反之,在音樂欣賞的課堂教學中穿插學生演奏,提升學生學習興趣。這種多方位的教導讓學生有能動的記憶。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就有效的避免了知識純輸入式的單一模式導致興趣的缺失。更多的能動的有效的提高了學生課堂積極性,以達到互利互惠的學習效果。另,音樂欣賞課程的配備課程為中西方音樂史課程,筆者提倡兩課程的教學一定要同步進行。
(三)多元化的單元課程學習模式
即為學生提供一種環設性的階段式綜合課程的教學模式,將傳統課堂學習結合音樂基本功與幼兒園教學課程相結合。在設定的單元課程里,第一階段為理論識記與音響感知,第二階段為學生自己的聲樂、鋼琴與器樂展示,完成章節中的某一作品某一選段或是某一短小的樂章。第三階段結合幼兒教學法引導學生如何站在幼兒園教師的角度開展本課程的教學。讓學生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來,積極主動的準備課程參與課程完成課程,從而達到完全參與,以形成一種不容易很快丟掉的知識儲備又極高的提升了自己的整體能力。其中,注意課程的選擇以及對于不同能力學生的個性化培養。
參考文獻:
[1]李巖.幼師音樂欣賞課教學研究[J].音樂時空,2015(1)
[2]楊顯英.如何培養幼師學生的音樂欣賞興趣[J].音樂大觀,2014(7)
[3]劉崗.中職幼師音樂欣賞教學中應把握的關鍵點[J].職業,2013(29)
[4]禹海燕,對幼兒師范音樂欣賞課的探究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