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 要】所謂“半養”,指兒童的成長有其雙親相伴,但是雙方缺乏日常的交流與互動。本文試圖以韋伯的社會分層理論中的三位一體理論作為分析框架,以經歷過留守的農村兒童為對象,重點分析其在父母親的監護下的半養狀態,并得出以下結論:首先是物質基礎的滿足與親子關系的疏離與殘缺;其次是集體教育的權益保障與家庭教育的缺失;最后是與同輩群體之間的隔離。
【關鍵詞】社會分層理論;農村留守兒童;半養狀態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農村勞動力自20世紀80年代持續至今,已成為拉動城鄉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獨特的社會結構和社會制度使得農村務工人員只能“城鄉兩棲”,也因此產生了的留守兒童群體,可以說留守兒童是“打工經濟”的產物。近年來,對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特殊境遇群體——留守兒童,不論是學術界還是政府方面都傾注了不少的關注和扶助。教育改革、企業改革等舉措使大量留守兒童能夠在其雙親的身邊成長,但是父母為最大限度的獲得資本方對其時間、精力付出的補償,導致對兒童精神支持、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缺位,使擺脫留守境遇的兒童又處于半養狀態。
二、韋伯的社會分層理論
社會分層是社會結構中極其重要的社會現象,也可以說是任何社會都會出現這一現象,因而成為社會學研究的一個核心領域,也是社會學最重要的理論傳統之一。“分層”一詞,原本是地質學家用來分析地質結構時使用的名詞,特指地質構造的不同層面。許多社會學家發現在人類社會中存在著眾多的不平等:在人與人之間,在群體與群體之間,也像地質構造那樣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級層次,因而將地質學上的概念借用來分析社會結構,逐漸形成了“社會分層”這一社會學理論范疇。社會分層,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將社會成員劃分為高低不同的等級序列的過程。社會學家們提出了各具風格的分層理論和模式,用以描述現實社會差異和現象,解析不同社會層次上人的社會表現,預測不平等現象的發展趨勢,干預和影響社會政策的制定。其中,德國社會學家韋伯的“三位一體”(多元)分層理論對分層研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三位一體”簡言之,即財富、權力和聲望三者分散卻不分離,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還可以相互轉化,相比之下其更像是一種無形的資本。
從現實中可以看到,大量農民從農業勞動中轉移到城市參與其他各類職業 ,形成了不同利益要求和地位的階級群體。但是大多由于缺乏財富、聲望、權力而處于社會的邊緣,越是在社會的邊緣就越是要飛蛾撲火般的改變現狀,更直接的說,在市場領域中每個人都是追求自我的特殊利益,也可以理解成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社會地位謀財、謀權、謀譽,這也是廣大農民工群體最根本的訴求。在這種情況下兒童的權益保障就容易被忽視,這也側面反映出社會中經濟秩序、法律秩序和社會秩序的缺失。
三、社會分層理論分析農村兒童半養狀態
(一)“三位一體”中支持經濟因素在農村留守兒童半養狀態中的主導作用
韋伯提出劃分社會層次結構的三重標準:經濟標準—財富,社會標準—聲望,政治標準—權力。在現今的社會中,這種社會分層標準仍然是契合的。社會分層中經濟因素的作用顯得愈發突出,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的剩余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地向城市轉移,這既是農民迫不得已選擇的結果,也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絕大部分農民家庭可支配的社會財富少的讓人難以置信,農民難以單靠在家務農就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為了謀財、謀權、謀譽,而將自己的孩子帶到務工所在地。相對農村而言,兒童的物質需求能得到更多的滿足。以此同時,卻忽略了對兒童的關懷,兒童與父母互動的時間和方式不合理,導致親子關系的疏離和殘缺。
(二)法律秩序的重要性
法律秩序構成法律內在運行的最后一環,是按照法律規范的要求、通過主體的法律行為、建立法律關系最終達到的社會生活呈現制度化的有序狀態,從而實現法律調整社會生活,維護社會政治、經濟領域等秩序的目的。由于農民工群體受到學術界和政府的高度關注與扶助,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成功突破了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須在原籍所在地高考、各地教材的選用、異地教育費用高昂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村留守兒童跟隨父母到異地后,在集體(托兒所、學校)教育方面受到了較為健全的保護。但是在兒童的半養狀態下,家庭教育的功能呈現弱化,往往是兒童進行精神上的自我監護。家庭教育是兒童人格形成與發展的基石,它的功能是集體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力量所不能替代的。
(三)社會維度的影響因素
韋伯認為:大多數情況下,在相同地位的群體可能會采取一定的措施對其他社會成員的進入進行封鎖,從而來保障自己已擁有的資源和優勢。農民工家庭進城務工后生活條件得以改善,但與大多數當地居民相比社會資源水平仍處于劣勢,兒童的消費水平、外在形象等外顯特征存在差距,這樣使得家庭中的兒童與其同輩群體之間存在隔離。由于半養狀態所導致的親子關系的疏離或缺失,兒童無法采取適當的方式來緩解和發泄,長此以往,則兒童會出現心理障礙、認知偏差等問題,對其成長與發展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
四、結語
民工家庭中處于半養狀態的兒童成人之后很容易在各方面表現不佳,很大程度上會導致家庭邊緣化的代際傳遞。如何緩解和消除這一社會現象是我們共同面臨的問題。韋伯的分層理論描述垂直的社會地位差異的同時,更強調橫向的互動與認可,他認為這樣可以有效緩解社會分層下不同階級的利益沖突,也為緩和留守兒童問題提供了理論框架。我們可以通過健全現存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為民眾特別是農民提供公平謀生的機會和平臺;進一步深化改革戶籍管理制度,為民眾提供平等的身份,享受平等的權利;擴大民眾的政治參與,為民眾提供制度化的表達利益訴求的便捷通道等等,來保障農村群體的生存、生活,穩定社會秩序,以在此基礎上緩解留守兒童問題的半養狀態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對韋伯的多元社會分層理論的理解
[2]馬小兵.淺談韋伯的社會分層理論——“三位一體”理論.[J]滄桑.2010
[3]馬克思韋伯社會分層理論視角下美國貧困原因剖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5
[4]楊世菁.用經典社會分層理論研究中國貧富差距現象.[J].科技創業月刊.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