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萍
涉檢信訪是指依照檢察機關案件管轄范圍,檢察機關依法應當處理的信訪,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涉檢信訪是指《人民檢察院信訪工作規定》第三條規定的八種情形,具體來說是除狹義的涉檢信訪外,信訪人對其他執法機關應該處理的事項和有關處理決定不服而要求檢察機關依法實施法律監督的信訪。狹義的涉檢信訪是指對檢察機關作出的決定不服或反映檢察干警違法違紀的信訪。包括以下三類:不服檢察機關作出的具有實體意義決定的案件;反映檢察機關在處理群眾舉報線索中久拖不決,未查處、未答復的案件;反映檢察機關違法違規辦案或檢察人員違法違紀的案件。在檢察實務中,通常從狹義上理解和把握是否涉檢信訪。
一、當前涉檢信訪的特點
(一)重復上訪概率高。每年涉檢信訪案件重復上訪率多達40%。部分上訪人認為上訪不可能一次就解決問題,要多上訪幾次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繼而不斷上訪,直到訴求得到滿意處理為止。
(二)多頭信訪、越級上訪現象多。涉檢信訪人由于訴求在本級檢察機關難以解決或是對訴求期望值過高,對本級檢察機關的處理結果不滿意,便到上級檢察機關上訪,想通過上級機關施加壓力和影響促使訴求如愿以償。還有些信訪人認為上訪的單位越多,投寄的信件越多、驚動的領導越多,事情就越容易得到解決,因此將同一信訪問題同時向不同級別的信訪局、政法委、紀委、檢察院等部門反映,往往造成同一案件多頭處理,重復交辦、轉辦。
(三)信訪形式多樣。除較常見的信件、走訪、電話外,通過網絡等媒介反映問題的也不在少數,此外,群體上訪、鬧訪、纏訪等現象也屢屢增多。
(四)特殊時期上訪量攀升,過激行為增多。近年來,在全國范圍內越來越多地發生信訪人在特殊時期赴省進京上訪的現象,如全國、省市“兩會”、黨代會等重大會議或國慶節、春節等重大活動期間,采取打橫幅、呼口號、圍堵機關大院、謾罵、侮辱檢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等方式,企圖造成影響,引起重視。
(五)無理纏訪占一定比例。部分信訪人反映的問題、提出的要求依照法律不能按其要求解決或是已作出終結決定,但其仍抱著“不鬧不解決”的錯誤思想,不管是有理還是無理都堅持上訪,妄想通過上訪給檢察機關施壓,以期解決他們的無理訴求。
(六)涉檢信訪案件調解處理難度大。在涉檢信訪案件中,有的訴求具有合理,有的訴求合理部分與不合理部分交織在一起,有的訴求則完全是無理取鬧。對上訪人合理的訴求,檢察機關客觀公正地依法辦理,但不合理的訴求是難以解決且無法滿足的,部分上訪人對檢察機關處理決定不滿意,即以越級上訪、鬧訪、群體訪等相要挾。
二、涉檢信訪的成因分析
涉檢信訪是檢察機關乃至于司法機關執法狀況的晴雨表。近年來,群眾到檢察機關信訪較多,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的原因,也存在檢察機關自身的原因,還有上訪當事人的原因。
(一)社會原因
1、涉檢信訪環境存在
涉檢信訪案件逐年增多,這與產生信訪的環境是分不開的。近年來,我市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和城市快速發展時期,各種利益關系復雜,社會矛盾突出,貧富差距較大,社會公平化程度下降,社會誠信缺失,導致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從近五年受理的信訪總量來看,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尤其是在征地拆遷、社會保障、環境污染等民生領域,信訪總量一直呈高發態勢,這在客觀上也刺激了涉檢信訪量的增長。
2、媒體施加不當影響
隨著經濟快速增長,互聯網迅猛發展,檢察機關執法辦案工作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和輿論的焦點。媒體的合理監督,有利于促進公平、公正辦案,維護信訪人權益,但是有些媒體存在對個別案件情況進行夸大、渲染報道等現象,易在公眾中造成不當影響,從而也會引發涉檢上訪。
(二)檢察機關執法環節的原因
一是執法活動存在瑕疵、執法不公。極個別檢察人員受經濟利益、人情關系或其他方面壓力等因素影響,不能秉公執法,依法辦案,造成案件處理不公,從而引發涉檢信訪。二是個別檢察干警綜合素質不高,執法能力不強,在辦案中審查把關不嚴,辦案質量不高。個別案件在實體或程序處理上存在問題,甚至久拖不決。三是多部門信訪,會造成部門之間相互推諉,導致信訪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處理,造成對檢察機關不信任,引發上訪。據近五年的數據顯示,我市兩級檢察機關每年因辦案部門的執法辦案存在瑕疵等原因造成涉檢上訪的約占總量的1%。此外,接待人員與職能部門的承辦人員對一些較為疑難、復雜的信訪案件不能作出令信訪人滿意的答復,也會引起信訪人的不滿,從而演變為纏訪。
(三)上訪當事人的原因
1、法制意識和維權意識提高。隨著中央反腐力度的加大,普法和舉報宣傳活動的深入,群眾法制觀念增強,舉報熱情增強,維權意識也不斷的提高,當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會主動尋求司法途徑解決。
2、自身素質不高、法律知識欠缺。部分信訪人經常把根本不屬于檢察機關管轄的案件控告、申訴到檢察院,又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檢察機關作出的結果,一味地要求檢察機關作出對其有利的處理結果,如對處理結果不滿意,便會到檢察院纏訪、鬧訪。據統計,我市兩級檢察機關每年受理不屬于檢察機關管轄的信訪件多達60%。
3、對執法不信任,法律意識淡薄。部分信訪人存在“不鬧不解決,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的錯誤思想。遇到問題,力求盡快解決,不按照規定程序依法向檢察機關反映,而是尋求越級訪、鬧訪纏訪、群體訪等不正當信訪途徑解決。
三、涉檢信訪化解機制的路徑探索
(一)健全事前預防機制,從源頭上預防涉檢信訪的發生。
1、健全案件質量考評機制,確保執法辦案質量。案件質量是執法辦案的生命和靈魂。案件質量不高,不僅影響司法機關的權威和形象,還可能直接侵害涉案群眾的合法權益,誘發涉檢信訪問題的發生。因此,要從源頭上防控涉檢信訪案件發生,必須建立行之有效的案件質量考評機制,將因辦案瑕疵等引發涉檢信訪納入案件質量的考評范圍,強化檢察人員從源頭防范涉檢信訪發生的責任意識。對因執法辦案不規范或因嚴重不負責任導致矛盾激發引起的涉檢信訪,視情況報送檢務督察部門,由檢務督察部門調查核實,查證屬實后對責任部門和責任個人進行通報,情節嚴重的應按照相關規定進行處分。
2、健全信息收集互通機制,及時掌握信訪動態。檢察機關在執法辦案中應及時掌握涉檢信訪動態,及早采取措施,做好各項防范準備。一是健全信息收集評估機制。通過定期、不定期矛盾糾紛排查、日常信訪件分析、上級院交辦件辦理、深入基層群眾調查研究等多種渠道,做好信訪動態的分析研判,對執法辦案中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的苗頭性、傾向性和預警性信息進行廣泛收集整理,及時作出評估預測,做到關口前移、防患于未然。二是健全外部信息通報機制。涉檢信訪案件的有效防范和妥善處置,緊靠檢察機關是很難做到的,必須內外聯動,上下聯動,建立大信訪工作格局,主動加強和完善與人大、政府、信訪局等部門的聯系溝通和工作協調,及時了解涉檢信訪動態,爭取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
(二)健全事中調處機制,從根本上控制和化解涉檢信訪
1、嚴格規范涉檢信訪接待制度。加強涉檢信訪的治理和防范,暢通信訪渠道,健全和規范信訪接待工作,維護信訪人的合法權益。一是加強領導接訪制度。實行全國“兩會”、人大會議等重要會議期間和重大敏感時期的隨時接訪、每月定期領導接訪、不定期領導預約接訪和對群眾反映突出問題、重大緊急信訪事項等狀況的領導帶案、定期巡訪等制度,提高接訪效果,加大矛盾化解力度。二是強化接待人員崗位責任意識。嚴格執行崗位接待制度,牢固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觀念,堅持“工作不到位不放過,責任不落實不放過,問題不解決不放過”的原則,進一步增強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妥善處理好群眾訴求,力求將涉檢信訪問題在接待環節息訴罷訪。三是健全信息反饋回訪制度。對已辦結的信訪案件進行定期回訪,防止上訪反復,對正在辦理的信訪案件及時反饋,及時告知案件進展情況,防止矛盾激化。
2、全面落實涉檢信訪首辦責任制。進一步認識做好涉檢信訪以及群眾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從思想根源上消除涉檢信訪問題僅是控申部門一家的事的錯誤認識。檢察機關各職能部門要牢固樹立全院“一盤棋”的思想,對控申部門分流的案件,應當根據“誰主管誰負責,誰承辦誰負責”的原則,認真負責地辦理,在規定時間內向控申部門回復辦理結果,控申部門應當對分流案件的辦理進度等情況進行催辦、督查,及時向檢察長匯報并定期進行通報。對未按照要求認真落實首辦責任制的職能部門或檢察干警,造成嚴重后果或不良影響的,按照相關規定進行責任追究。同時,強化檢察法律文書說理制度。高度重視檢察法律文書說理工作,切實轉變觀念,創新工作機制。
3、建立涉檢信訪聽證制度。當前,我國法律沒有制定涉檢信訪聽證制度,也沒有對檢察機關如何開展信訪聽證作出明確規定。但實踐證明,建立涉檢信訪聽證制度,對處理復雜的涉檢信訪案件和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檢察機關采取公開聽證的形式,由信訪當事人出示相關證據、陳述案情、闡述理由,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通過質證,認證確定案件的法律事實,以此為基礎作出決定的一種制度。這一制度充分體現了“司法民主”的現代化理念。把涉檢信訪問題的處理納入法律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軌道,是新時期解決涉檢信訪問題的一項制度創新。
4、健全涉檢信訪應急處置機制。當發生突發性、群體性或其他重特大信訪事件時,由控申部門或相關涉案職能部門層報應急處置機構負責人,視情后啟動應急處置程序,按照職責分工開展應急處置工作。同時,加強與當地的政法委、信訪局、公安局等相關部門的聯系、溝通,必要時與他們共同商定應急處置預案,共同處置突發性應急事件,確保快速高效,及時化解突發事件,防止矛盾的升級和激化。對經勸說、教育、警告后,仍無理取鬧,繼續吵鬧、圍堵、沖擊機關大院或攻擊接訪人員等,應依法嚴厲處理,視情況移送主管部門或公安機關處理。
(三)完善事后處置機制,真正做到息訴罷訪。
1、加大對無理纏訪的懲處力度。對已認定為無理信訪的案件,上述信訪人仍以上訪為借口,聚眾尋釁滋事、沖擊國家機關、傷害報復信訪部門工作人員等,應當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終結辦法規定,對其予以必要的行政和刑事處罰,彰顯法律的尊嚴,樹立司法的權威。
2、健全刑事被害人救助機制。一方面,從以往單一的資金救助逐步演變為資金救助、提供法律幫助、心理疏導等方式相結合的救助機制。另一方面,針對特別嚴重殘疾的刑事申訴被害人這一特殊群體,我市兩級檢察機關將啟動三級聯合救助機制。上述兩種救助機制的啟動,將會加大對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力度,進一步撫慰刑事被害人的身心創傷,彰顯司法的人文關懷,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孫浩:淺談當前涉檢信訪的特點、原因及對策,載于《法學研究》2011年第10期。
[2]劉太宗、李高生:刑事涉檢信訪工作探討,載于《中國刑事法雜志》2012年第12期。
[3]黃建棻:涉檢信訪原因分析與處理對策,載于《法治快報》 2011年3月8日第008版。
[4]章彥英:涉法涉訴信訪之案件成因、制度困局與破解之道,載于《法學論壇》 2011年第1期。
[5]趙作金、黃蕾:健全涉檢信訪工作機制之途徑探討,載于《中國檢察官》 2011年第4期。
[6]鄭建銀:化解涉檢信訪的途徑與對策,載于《中國檢察官》2012年第6期。
[7]馬晨清:關于涉檢信訪中幾個問題的思考,載于《法制與經濟》2010年12期。
[8]錢云燦:涉檢信訪問題工作機制探微,載于《法學雜志》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