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努爾·艾合買提
(新疆警察學院語言系維語教研室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摘 要】本論文主要講述了維吾爾族的巴扎文化及巴扎在維吾爾族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地位,進一步強調了巴扎的重要性。
【關鍵詞】絲綢之路;維吾爾族巴扎
一、絲綢之路的開辟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時張騫和東漢時班超出使西域開辟的以洛陽為起點。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中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①。自從張騫通西域以后,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②。德國地理學家馮。李希霍芬(1833-1905)將中國與中國進行絲綢貿易的商道稱為“絲綢之路”以后,這個在歷史上著名的商業道路吸引了不少國家和地區的學者,在馮。李希霍芬眼里,絲綢之路僅僅是中國中原地區至中亞各國的一段商路,這是狹義的絲綢之路。廣義的絲綢之路是,從公元前開始形成,并逐漸普及亞歐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成③。
絲綢之路主要的路線有三條, 還有五條沿南北方向的支線。 第一條路線是,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所說的“草原道路”, 從東段主要起點,在中國的北部,越草原和沙漠,達到蒙古,再穿過西伯利亞泰加森林廣闊的草原,沿咸海,里海,黑海向西延伸。這一條路是最初橫貫亞歐的大陸的交通路線。第二條干線是, 最著名 并最為繁忙的繁華道路,即“綠洲道路”。這條路東段延伸到朝鮮和日本,西段以帕米爾高原為界,延伸到犍陀羅地區的道路。第三條干路線是,被稱為“海洋道路”,這條路東段是沿中國南部和東南部的沿海港口。經太平洋的南海和印度洋的孟加拉海,阿拉伯海,紅海后,可抵達非洲東部和北部的沿海港口④。
二、維吾爾族巴扎文化
1.巴扎的形成:“巴扎”(bazar)是來源于波斯語的詞匯,突厥語族多采用之。漢語采用譯音,作“巴扎”、“把撤兒”、“巴札”、“巴札爾”、 “八柵爾”、“八柵”、“把咱兒”、 “把雜爾”、“巴匝爾”、 “八雜”、“八雜爾”等多種寫法,但表達的意思卻是一樣的,即維吾爾人對城鄉商業街道和集市的稱呼。“巴扎”意譯為“市場”、“集市”和“行情”等④。《維吾爾語詳解詞典》中對“巴扎”這一詞作專門的解釋:“巴扎”—群眾做買賣的專門場所;為群眾做買賣特定的日子;對內外進行商品交換的特定場所;縣城的中心區;群眾集中熱鬧的地方等⑤。
現代維吾爾語里“巴扎”(Bazar)指的也是群眾集中進行商業活動的較熱鬧的場所。“巴扎”一詞具有兩層涵義:一是指人較為集中的,為專門進行商業活動而指定的場地。二是指在指定時間內指定地點進行的商貿活動。在維吾爾族的口頭語里,人較為集中的地方或比較吵鬧的地方也被稱作“巴扎”。 歷史學家巴爾托里德指出:“巴扎的含義是‘大門前邊的事情”。古代以高墻和城堡包圍的城廓大門前,原是城里人、農牧民、手工業者或異地商人進行商業活動的地點。另外,當時城廓大門前又常宣布王命和其它法規,傳遞各種信息。因此,大門前很容易成為人們較為集中的熱鬧地帶⑥。
2.維吾爾族巴扎的特點:維吾爾巴扎歷史悠久,具有一般集市貿易活動的共同特點,但它在地理位置、排列周期、交易主體、功能等方面,則不同于內地的商貿場所,都具有鮮明的維吾爾族綠洲經濟和綠洲文化的特色,與維吾爾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關。
(1)地理位置的中心化。在現代,巴扎處在縣、鄉、村的交通樞紐,鄉鎮中心所在地,它們實際上早已成為當地一切活動的中心。一般周圍地區人口較集中,巴扎輻射作用大,人流和物流易于集中。而且政府機構和各種服務性活動相對集中于巴扎,這都是利用巴扎的中心地位。
(2)巴扎時間的定期性。從排列周期看,維吾爾巴扎是按星期排列的。而內地集市則一般按農歷旬月或十二地支排列的。綠洲城鄉巴扎通常為定期性貿易。在一個空間區域內,巴扎日輪換著出現,日日都有巴扎,但地點不同。巴扎的周期排列在地區范圍內有一定的規律可尋,老百姓容易牢記。維吾爾族巴扎按星期排列,以七天為一輪編排。例如:都先拜巴扎(星期一巴扎)、賽先拜巴扎(星期二巴扎)、恰先拜巴扎(星期三巴扎)、派先拜巴扎(星期四巴扎)、居買巴扎(星期五巴扎)、先拜巴扎(星期六巴扎)、也克先拜巴扎(星期日巴扎)。一般鄉村中往返一日的路程內(以在畜力車行程計算)都有一個固定的巴扎。每逢大的宗教性、民族性的節慶日,也會自發形成巴扎。
(3)交易主體的全民性。從主體的身份來看,維吾爾巴扎的主體是全體社會成員,從無社會階層的限制。而內地集市,主體僅限于農民、商販和手工業者。因為內地在歷史上封建等級森嚴,社會上層人士一般不屑與市井之人為伍。從概念來講,維吾爾族全體社會成員都養成了經常逛巴扎的一種習慣,所以從底層百姓到上流人士,無論男女老少,人人都有很強的巴扎概念。這一點,內地集市本質上區別于維吾爾巴扎。
3.維吾爾族巴扎的功能:
(1)交換功能,即經濟功能。這是巴扎最主要的功能,沒有買賣就不可能形成巴扎,沒有買賣也就不叫巴扎了。
(2)交流功能。在巴扎上既有文化的交流,也有信息的交流。
(3)交際功能。在巴扎上人們可以見到很久不見的老朋友,也可以認識很多新朋友。巴扎上人來人往,是人們社交的好場所。
(4)娛樂功能。身處封閉的綠洲上的人們,交通不便、信息不暢,平時沒有什么娛樂活動,而巴扎上熱鬧非凡,有斗雞的、有彈唱的、有摔跤的,還有麥西來普。人們來巴扎心情愉悅而放松。
小結
巴扎是以干旱區生態環境為背景,以綠洲為載體,是集商業貿易、民族、社會為一體的經濟文化的復合體,是干旱區特有的一種經濟民俗文化景觀。巴扎是綠洲文化景觀中最鮮活的要素,演繹著綠洲的物質文明,是綠洲經濟發展的濃縮,巴扎意識也成為綠洲民族特有的社會經濟意識,解讀巴扎,透視巴扎成為辨析綠洲民族、經濟、社會乃至綠洲文明的一把鑰匙。
作者簡介:阿依努爾.艾合買提,新疆警察學完語言系維語教研室, 1987年1月7日,研究方向:中國少數名族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