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正明
一九五七年(北京)
一月二十八日
下午,《戲曲研究》第二期編輯會議。
一月二十九日
本日寫湯年譜(指黃先生自己擬寫的《湯顯祖年譜》),進展不快。
一月三十日
本日為舊歷除夕,晚間團年飯,頗豐盛,蓋年前收入多也。寫湯年譜。
二月二日
本日寫出一九五六年年終干部鑒定自我鑒定資料。計優點:對研究肯深下功夫,不急于求得結論。對質疑問題不隱藏自己,替別人解決問題能盡可能盡的力量。對討論問題敢于提出不同意見。想對黨靠近,兩年來對此種要求很迫切。生活樸素,是生平一種習慣。缺點:對馬列主義基礎不深,對辨證法唯物論須加工研究。研究細致而范圍不廣,不急于求成而有時難免主觀。有時固執己見,有時輕易放松自己意見。生性急躁,輕喜易怒,但兩年來對此種缺點已改去不少。有知識分子的多疑心理,此與以前不靠近黨有極大關系。與人交際不活潑,使人有木訥之感。
二月三日
本日,開始寫《湯顯祖年譜》(此與一月二十九日所記有矛盾,可能是指過春節間斷幾天后又開始寫作)。
閱賀麟、關鋒哲學史問題論文兩篇。
二月四日
王國維《優語錄·前識》云:“余覽唐宋傳說,復集優人戲語為一篇”。又引《夢梁錄》“雜劇全托故事,務在滑稽。”《夷堅志》“俳優侏儒,周伎之最下且賤者,然能因戲語而箴諫時政,世目為雜劇”。因認為“宋之雜劇即屬此種”。此說亦有一病,蓋令人將優人箴諫時政認為雜劇獨有作風,后雖有之,其末流余風,不足數也。沈德符《野獲編補遺·禁中演戲》條云:“內廷諸戲劇俱隸屬鐘鼓司(宮廷管理戲劇之機構),皆習相傳院本,沿金元之舊,以故其事多與教坊相通。至今上始設諸劇于玉熙宮,以習外戲,如弋陽、海鹽、昆山諸家俱有之,其人員以三百為率,不復屬鐘鼓司。頗采聽外間風聞以供科諢。如成化間阿丑之屬,以故恃上寵,頗干外事。近日圣意頗覺之,進膳設劇,頓減于舊,此輩亦少戢矣。”《野獲編》之今上為萬歷(皇帝),其時優諫且發展為干與外事,其優人則來自民間戲班,如弋陽、海鹽、昆山。故將中國戲強分為滑稽戲與歌舞戲,或以優諫為雜劇專有成分,非也。
二月五日
午后,吳曉芝先生與吳太太同來,因與同往看張岑安先生。
二月六日
午后游廠甸,與啟功兄遇。購得王小禖《鐘馗圖》,去洋三十元。畫幅上軸紙裂,當時不曾看出,且幅太大,無可掛之地。一時興之所至,竟有此失。
二月八日
今天見吳曉報、盧棨評周貽白《中國戲曲史》的文章,題目為《如何認識我們的戲曲文學遺產》。作者站在中國戲曲文學立場批評周著《戲曲史》,因造成作者的主觀性。蓋周著為《戲曲史》,非戲劇文學評論,更非戲曲文學史也。青木正兒(日本戲劇史論家,著有《中國近世戲曲史》,成書于1931年,中譯本由王古魯翻譯)的書,只著重作品介紹一面,周書著重表演形式一面,雖不免矯枉過正,實比青木進展一步。認為形式主義是不對的。因為形式也正是戲曲的主要遺產,中國戲離了形式談內容是無從談起的。周書對形式估計也并非全無問題,應當從正面提出意見。周著內容上有不足的地方,有不妥的地方,也應當仔細提出,并采取商討的態度。《琵琶記》經過長期討論還不能解決問題。如認為有不對勁的地方就肯定作者違背馬列主義,判斷也太過早了。作者有些急燥,他反對周的片面,卻將自己陷入另一片面。我們要認識的:一,不能以文學作品的分析觀點對待戲曲作品;二,不能不管演出形式來衡量戲曲作品,不能否定中國戲曲的某些規律來談論戲曲作品。
《湯顯祖年譜》至今日止,寫成兩萬兩千字,明日交一部分稿。
二月十日
《民俗》第六十一、二期合刊,魏應麒《道士師巫口中之臨水奶舍人哥》云:舍人哥乃臨水奶之兒子,他能往陰間把死人魂魄帶到陽世,借女巫的口和生人說話。福州人稱為“覆桌”,或稱為“討亡魂”,女巫則稱為“神媽”。神媽伏在桌上,如假寐的樣子,一人執咒卷念誦,并燒符箓,不到半點鐘,亡魂即被請來,借“神媽”的口與陽世親人說話。請舍人哥咒詞云:一炷名香透天庭,二炷名香請神明,三炷名香三拜請,拜請臨水陳夫人。家住福建福州府,閩縣地方下渡人。天寶二年正月半,亥時生下奶一人。一歲二歲多伶俐,三周四歲奶聰明,五歲六歲學針黹,繡龍繡鳳繡麒麟。七歲八歲攻書史,詩詞歌賦件件能。九歲十歲去食菜,日夜奉事觀世音。十一十二知世事,吩咐爹娘莫做親。奶娘不是凡間子,乃是觀音化二身。奶娘十三去學法,香珠龍女一同行。引到閭山大法院,法主名字許真君。真君見奶微微笑,十部天書傳周全。奶娘學法三年足,騰云駕霧轉家庭。結義十宮十姐妹,十宮姐妹法高強。天上渺渺是娘將,地下茫茫是奶兵。行法之時天大暗,收法之時天大光。元元二年天做旱,巖磹發火好驚人。奶娘脫胎去祈雨,化身變體下江中。左執龍角右執劍,頭戴橫額身縛裙。奶在江中禮做法,長坑野鬼到來臨。蓆墘四角沉三角,咬指血云到閭山。法主看見血云到,徒弟有難在江中。法主撥出四大將,變化四頭鴨姆仔。四頭鴨姆好厲害,長坑看見走脫逃。片時滿天下大雨,救了世間萬萬人。許年皇上生太子,旨道請奶斬白蛇。可恨千年長坑鬼,無道千年白蛇精。焚山破洞誅妖怪,此蛇被奶斬三唐(段)。年年駕到娘宮殿,處處奉事奶香煙。天靈靈,地靈靈,拜衣靈通三舍人。靈通三舍騎駿馬,親身下馬度僮身(神媽)。度過僮星透陰府,度過僮身透花埕(透,到也。花埕,陰間地名)。急急行,急急走,大路也好行,小路也好走,大路透陰府,小路透花埕。橋上看花花不盡,橋下看水水長流。莫聽老人談古典,莫聽秀才話文章。古典好聽務日子(將來還有時間),文章好聽著留神(費精神)。務人(有人)做戲汝莫看,務人唱曲汝莫聽,黃土嶺尾汝莫去,大路石板行轉梨(回來)。奴奉閭山法主,如律令敇。
宜黃儺戲有法主面,蓋媽閭山法主。咒語云是許真君,江西乳娘戲云是徐九郎,徐、許或音近而誤,其為陳靖姑之師則同。
二月十三日
午前,往師大講《琵琶記》,分折故事、人物。
本晚,北京市文化局在北京劇場舉行內部演出。計所演二戲:一為《鐵公雞》,李萬春演向榮,李慶春演鐵雞翅,李小春演張嘉祥。一為《坐樓殺惜》、《活捉三郎》,馬連良演宋江,于連泉演閆惜姣,馬富祿演張文遠,戲中閆婆稱馬二娘,蓋媽兒娘之沿誤。《活捉》閆鬼魂,扮裝為襖子、系裙,一手持扇,走云路尚佳,只腳步是鬼,手勢則純是花旦做派,多處俱從減略,故不能見好。問王芷章,則云,京戲鬼魂扮裝,原是如此。
二月十四日至十五日
午前往師大講《琵琶記》“乞丐尋夫”出。
昨日下午,田壽康夫婦來訪,云湘劇老藝人王益祿(王益祿為長沙湘劇二團著名大靠老生,擅長“醉戲”,1959年病逝)得瘋疾。
二月十六日
本日上午往師大上課,講《乞丐尋夫》、《張公遇使》(《琵琶記》之二折)。因而談到“滾調”,“滾調”產生,對曲調的規律性是一種突破,只是這種突破是積累漸變以成突變,終使曲調規律以漸解體。如川劇高腔,昆頭而后,即來一長段七字句,如是,曲牌內的長短句只剩下一頭一尾。以前談“滾調”者,只認為是弋陽腔的一種規律,不認為是一種突破曲調規律的民間創造,因時因地不斷發展。由“滾唱”、“滾白”的增入,漸使曲牌本身發生變化,漸至滾、唱混融,漸至七字句多,長短句少,乃是一種必然趨勢。
今晨《光明日報》有繭仁著論,駁趙景深(戲劇史論學者)“昆劇劇本可以刪改么”的意見,題名《名著只能保存么》。趙的反對改和人們的主張改,對改的字義上有些不同,因此各執一面,無法接近。實則不斷變改是戲曲的必然發展,不但于“滾調”證之,即梅蘭芳的《游園驚夢》,與舊演法已不相同。《琵琶記·張公遇使》,今日昆曲演唱、道白生動,已大非舊本面目。此種變革蓋由不斷演出的長期經驗積累,中有不知數的藝人費去了難計算之心力,既非趙所能阻,也不是今人能潦草從事,自信能由一人主觀輕作改移者也。
下午往田家回拜壽康(田漢三弟田洪,此時由長沙赴京探母)。晚往北京飯店看《滑油山》、《探陰山》演出。
二月十七日
《滑油山》與《探陰山》兩劇,劇中均有“陽世三間”語詞。長沙俗語中有此一詞,不知其所出。《探陰山》似是北方戲,此語詞所自來,值得研究。
《滑油山》與其名曰鬼戲,不如正名為勸世文,蓋一種笨拙之因果說教戲也。《探陰山》乃是一折光鏡,演的陰間,罵的人間,更不能以鬼戲一詞盡之。惟《探陰山》前段演人,后半演鬼,如兩存之,而后半只是前半故事延續,作用在為前半作報應說明,不能達到借鬼罵人,借陰間罵人間之折光作用。故當裁去前半,使后半獨自演出,成一完整故事,則前半一提即止,在故事中只居附帶說明地位。
前半演出極拖沓,情節突兀,不合實際進展。如李保勒死柳金蟬,不埋尸滅跡,反露尸喜鵲橋邊,引起柳家經(報)官,將事鬧大。如顏查散非兇犯,只須向當晚借宿之友家一查即明,問官江萬里不如此做,包拯則必陰司查看,舍近求遠。
前半惡人李保,受害冤人為柳、顏,糊涂官為江令。后半舞弊判官為張洪,受害人為柳,主觀主義之主司為閻君,如結穴在鍘判官,則后半與前半不是一完整的故事。
后半情節緊湊,與前半另成一種風格。張判、閻君與(有)正義感之油流鬼各具顯明性格。柳金蟬則是此劇故事之一條線索,原可獨自成為一出好戲。
戲當從柳鬼魂往一殿報到演起,到鍘判官止。必須鍘判官,最好當閻君開鍘,即下幕戲名亦須定名為《鍘判官》。
宋仁宗放花燈,除《探陰山》,更有《打龍袍》,可見宋仁宗與都市技藝之關系。
二月二十日
替趙景深校閱他所選注的《明清傳奇選》,費去不少的力。
《鳴鳳記·寫本》,由副凈扮楊家先靈上場,阻止楊繼盛寫本。和后段楊妻上場勸阻楊繼盛,共同說明一個問題。即楊要盡忠報國,既顧不到妻子,也顧不到楊家的祖宗三代。古來以承宗接代為孝,即所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作才借鬼哭來說明忠孝不能兩全,既不能用迷信二字來加以抹煞,如果說預示不良后果,則楊已早知后果不良而決心為之。趙云,《寫本》之鬼魂,乃借用正德初常熟蔣欽劾劉型號的一段傳聞,即借用又何害?此亦鬼戲課題之一也。
二月二十一日
昨日在北京圖書館借到錢謙益《列朝詩集》、湯顯祖《問棘郵草》。
《問棘郵草》二卷,明刊本,前缺頁。本書題云:“湯海若《問棘郵草》,臨川湯顯祖義仍父著,山陰徐渭文長父批釋,張汝霖肅之父校。”因缺頁,當(為)本書序。書發刊時日不可知,惟徐文長卒于萬歷二十一年,其年湯任遂昌縣,年四十四歲,則詩文為四十四歲前作,且萬歷二十一年前湯已刻有詩文集矣。“問棘”為湯之堂名。湯有《問棘堂》詩云:“問棘堂前舊草筵,百年生活勝焦先。娟娟樹底青羊出,歷歷江頭白鳥懸。計牒古人隨下吏,遺榮初此學中仙。荊關獨抱歸來意,日落平林生細煙。”集名“問棘”,知其時無“玉茗堂”也。
本日校閱《明清傳奇選》竟,計費去兩整日功力。
二月二十二日
劉策老來函云:《莊子解詁辨證》已由田漢交郭先生(郭沫若)。回信云:將在《歷史集刊》作三次登出。緒言附在最后。劉策老對此事已急不可耐,得此當稍安矣。
湯顯祖《逢南都張覓玄麻姑山從余來華蓋,便辭去游河關》云:“紅泉過靈谷,王郭兩金昆。更揖浮丘子,吹簫響云門。手攜山海經,,疑君郭景純。”則華蓋山之王郭丘當是浮丘伯、王子晉、郭景純也。又《送謝廷諒往華蓋尋師》云:“秋來旅客易山行,牌版今傳華蓋名。華子岡頭起空翠,芙蓉峰底接云清。風前笑挹浮丘袖,月下偷吹子晉笙。吐氣為橋儻先度,題詩還似蜀青城。”紅泉、牌版見謝靈運《入華子岡是麻源第三谷》詩:“銅陵映碧澗,石澄瀉紅泉”、“圖牒復摩滅,牌版誰聞傳”句,銅陵正臨川地也。又《友可便欲仙去次韻賞之》云:“愁君多病難搖落,牌版紅泉有秘蹤。”亦指華蓋尋師而言。
認購公債一百元。復黃大成、劉策老函。寄走《明清傳奇選》稿。
湯又有詩題云:“與謝獻可。獻可吾師徐子拂之子之才婿也。就讀東縣,夢予有寄,乃昆友可朝寶蓋去一宅清齋,獻可忽來商揚鴻寶之事,取《阿難華嚴經》而去,即事贈之。”詩云:“未妨醽醁清齋飲,且摘秋黃白露蔬。”蓋謝友可曾朝華蓋云。
二月二十三日
萬歷三十八年二月,鄭洛子原任參處南京戶部郎中,鄭材挾恨阻撓原任吏部待郎趙用賢,謚典通司廉得其狀,兩疏皆寢之。材并劾通政使曲遷喬、吳默為壅蔽。遷喬據實糾參。中有云:“方居正(指宰輔張居正)用事時,選郎蔣遵箴為居正所昵,遵箴以望五之年喪妻,且家粵西,與鄭家安肅者相去萬里。材時已通籍,力慫恿其父鄭洛,以及笄妹委禽焉。致女痛恨父兄,至不肯歸寧。蓋一念山水之昵,至不難以妹為餌,而用賢每于眾中訟言之。”(《明實錄》卷四百六十七)
二月二十六日
今日為我六十三歲誕辰(農歷正月二十七日)。……劉仲生與一生客余先生來。余新從長沙來,云元宵節長沙出燈、放花炮,治安當局用水龍噴射,秩序大亂,踩死觀者二十余人,陳尸新九如齋南貨店前。胡博蘇來,云無錢治病,以二十元贈之。同進午餐后,余往文聯大樓參加市文化局所召開之《鐵公雞》、《活捉三郎》、《滑油山》、《探陰山》四劇座談會。
三月一日
萬歷十三年十二月丁亥,奪御史辛志登俸。志登劾奏宣大(山西宣府、大同)總督鄭洛十二罪。一日,廣人蔣遵箴,夤緣舊輔,為文選郎。遵箴有妻之喪,聞洛有女及笄,托志登求之不得,再托所厚王篆求之,亦不得。適宣大缺出,洛請篆,篆要之曰:兄必欲得軍門,須成蔣婚事,洛即許之,且屬篆得相公一見為信。篆、遵箴過居正,語于洛指,洛隨往謝,而婚媾偕。不五日,遂有總督之命。洛妻聞而囗絕,女哭且詈,洛亦無可如何。上以志登追論,為奪俸半年。(《明實錄》一百六十九卷)
午后往雍和宮,看跳布扎克。天雪冰凍,仍與文蕖同往。本日雍和宮售票萬張,所到人數極多。地濕不能坐,人人立看,故秩序極難維持。立處距臺近,亦只見臺上鬼神頭面,及兩手平舉作舞。大威德神上場,已不可耐。……雍和宮修理后,今始開放,宮中大佛,亦初次得見。
穎陶兄云:戲曲雖綜合藝術,但需通過表演,乃得完成最后一步。其言甚當。又云:中國戲曲須從其本身加以衡量,反對從外國來之一種說法。專從中國戲曲本身衡量,則范圍不免太狹。張院長(當指張庚,時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問:打鬼與中國儺舞有關系否?此雖難言中國儺舞出于打鬼,但謂全無關系卻又不然。又云:中國戲曲由于孫叔敖之優孟衣冠,亦不能說與戲曲無關。優孟衣冠已成為一故典,謂古優與中國戲曲有關則可,謂優孟衣冠為中國戲曲起源則不可。又將劇談與劇字起源結合,論古劇專重滑稽談論,不重歌舞,亦非所宜。
三月四日
長樂鄭氏藏富春堂刊新刻出像點板音注李十郎《紫簫記》,臨川紅泉館編,新都綠筠軒校,金陵富春堂梓。湯有《憶紅泉》、《七月四日天清步出城西門望紅泉寶蓋》……、《紅泉臥病懷羅浮祁衍曾》等詩。又《寄戶部周元浮》第三首云:“朝游紅泉蹬,夕宿青云垂。”《望樟原》云:“石蹬紅泉非外獎。”徐渭注云:“石蹬紅泉是臨川之泉,謝靈運《華子岡》詩語也。時靈運為臨川守。”
紀事:午后往吉祥戲院看川劇《情探》、《拉郎配》演出。杜穎陶云:寫劇本當予演出者以更多自由,不當使演員膠著于劇作者之筆管下,故深愛《拉郎配》。《情探》獨立自成一出好戲,亦正如《活捉三郎》,不必求故事之有頭有尾。又如《叫夜盜韓》,賊所盜為韓信家,其故事不可知,而此一出戲卻甚完整。《劉海砍柴》亦是一例。故不必因全牛而廢此美臠也。
三月六日
唐鉞《關于中國哲學史研究所引起的三個問題》說:“我以為我們應該認為凡是反映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規律的,有解放生產力的作用的,合乎人民的利益的思想,就是唯物主義思想。”他對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了解得比較寬泛。他說:“馬克思主義出現以前是沒有徹底唯物主義的社會思想,但不是不能有部分唯心主義的社會思想。”湯顯祖的哲學根基是主觀唯心論,但湯曾有“師講性,某(我)講情”的話,提出情字和理學家的性作斗爭,是不是唯心論的內部斗爭呢?講到情就不能離開自然,離開社會,更不能離開人民的愿欲,情的本身就充實了現實的活力,已不是虛無空洞的東西了。因此,情和性的斗爭實際上要看成是唯物主義思想和唯心主義思想的斗爭。
唐鉞又說:“神秘主義自身是錯誤的、唯心主義的。它所含的教會不應壓制個人思想,這個主張與神秘主義沒有必然的聯系;當時在神秘主義這個招牌之下提出,只是偶然的現象。起進步作用的是這個主張而不是神秘主義自身。”湯顯祖所講的情和理學家所講的性原沒有必然的聯系,也正像他的文學修養、戲曲好尚和他的意氣情性和主觀唯心論的思想原沒有必然的聯系。“景上緣,想內成,因中見”并不是正確的解答,正確的解答卻還是“宦族名門,虛度青春”,“甚良緣,把青春拋的遠”的現實問題所引起少女的煩悶,進步的意義不在前者而在后者。
唐鉞又云:“巴克萊的哲學是唯心主義,他想用‘視覺新說作論證。這個新說,指出人的空間知覺,如對遠近的知覺,不是直接看見的,乃是由現在看見的與以前動手動腳的經驗聯結的原故。這個觀察是正確的。巴甫洛夫也提到這一類現象,說他就是條件反射。所以巴克萊的‘視覺新說是對心理學的貢獻。但從這個新說并不能得到主觀唯心論的結論。并且這個新說,自身并不是唯心主義。這個新說的好處,并不是唯心主義的好處。”唯識論也有些心理學的成分值得加以摘錄,并根據唯物論的見解加以解釋。有人說臨川善寫夢,但夢亦現實所有,寫來不蹈空,又何背于唯物主義?!杜麗娘出死入生,亦只是夢的夸張,不作唯識論解釋,則所得結論與主觀唯心論無涉也。
讀本日《光明日報·哲學》第七十七期,因想到《牡丹亭》的一些問題。
往師大授課,講《驚夢》折。
三月八日至四月七日
夢禎字開之,秀水人,萬歷丁丑會元,選庶吉士,除編修,與同年進士沈懋學、屠隆以文章意氣相豪。時相不悅,左官外謫,移南京國子司業,歷右庶子,拜南國子祭酒,為南曹郎,劾免,遂不復出。筑室孤山之麓,家藏《快雪時晴貼》,名其堂為快雪。為紫柏可公幅巾弟子,鉗錘評唱,究竟第一義,蒲團接席,漉囊倚戶,四方學者日進。身執經卷,朱黃甲乙,禪燈文室,清歌洞房,海內望以之為仙真洞府。歸田九年而卒,年五十有八。有《真實居士集》若干卷。為詩文疏朗通脫,不以刻鏤求功,而佛乘之文,憨大師極推之,以為宋金華之后一人也。(《列朝詩集·丁十五·馮祭酒夢禎》)馮《五十篇序》云:“今歲丁酉八月二十二日,余五十縣弧之辰。”丁酉為萬歷二十五年,其年湯顯祖四十八歲。則馮比湯長二歲。馮歸田九年而卒,年五十有八,則其年為萬歷三十三年乙巳。其年湯顯祖五十六歲,達觀(即真可和尚,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湯顯祖好友)死萬歷三十一年癸丑,比馮死早二年。又《五十篇序》云:“昔人云,五十之年,忽焉已至,悲始衰也。今年丁酉八月二十二日,余五十縣弧之辰,鑒止足之分,傷流光之駛,有懷家園,思投簪笏,乃賦斯篇。”則其時仍在南祭酒也。《野獲編·卷二十六》云:“頃歲丁酉,馮開之年伯為南祭酒,東南名士云集金陵,時屠長卿年伯久廢,新奉,恩詔復冠帶,亦作寓公。《五十篇》云:“縣弧睠秋辰,稱觴來故知。”則屠等當亦在座也。又萬歷三十一年癸卯三月,達觀與《馮開之書》云:“客歲沈訒卿看馮琢庵脈后,謂貧道曰:琢老若不速回去,則應酬不減,靜機無繇,恐入春大命難保。今年琢庵果死。噫!琢庵死而先生頑然不驚且痛,則先生死期亦不遠矣。”陸符《法仞識》云:“師以萬歷癸卯蠟月滅度,是歲與先生書,尤加痛切。甚以死機不遠折其游湖高情。乃大師既逝,而先生亦不久旋殤,若夙照而預讖者。”(《紫柏尊者別集·卷三》)達觀比馮早死僅二年,可復按之。
梅鼎祚,字禹金,宣城人,云南參政守德之子。禹金舞象時,陳鳴埜、王仲房皆其父客,故禹金少即稱詩,長而與沈君典齊名。君典取上第,禹金即棄舉子業,肆力詩文,撰述甚富。萬歷末年六十七,賦詩說偈(偈,佛經中的唱詞)而逝。有《鹿裘集》六十五卷。禹金于學博而不精,為詩宗法李何,雖游獵漢魏三唐,終不出近代風調。七言今體步趨李于鱗,又其靡也。秋減葉聲中,五字擅場,雖千章萬句亦何以加。禹金好聚書,嘗與焦弱侯、馮開之暨虞山趙玄度訂約搜訪。期三年一會于金陵,各出所得異書逸典互相讎寫,事雖未就,其志尚可以千古矣。(《列朝詩集丁十五·梅太學鼎祚》)
《三醉龍使君帳中歌》:清霜初報湖中客,陰云出鬼如蟠石。今朝又入郇家廚,一旬三醉龍君席。龍君豪飲卷白波,食單事事敵韋何。漬密遂夷(兩字左有魚傍)那可賞,飲乳蒸豚未足多。更看蒲葉傳新菜,別有櫻桃字饆饠。平生最愛寒消粉,此地新煎熱洛河。野夫飽食兼大醉,龍嘶醒眼雄相視,直邀玉女對投壺,催復鐵騎橫鐃吹。一官從左祿從微,好向文君問典衣。有酒且開北海座,無粟仍守東方饑。滴滴蓮花漏欲盡,天河漸涸殘星隕。難辭猶泊孝廉船,來朝再就丹陽尹。(《列朝詩集丁十五·梅太學鼎祚下》)(頁邊記:龍君陽之廚傳)
守箕字季豹,宣城人,禹金之叔也。秀才不第,潦倒自放,與歌姬妮好,伺其登場彷徨侍立,移日分夜,必尾其后而歸。流寓十年,貧不能糊口,死于白下,詩不能今體。(《列朝詩集丁十五·梅太學守箕下》)(頁邊記:白下歌姬登場,當時士大夫風流,湯顯祖亦難獨免。)
希言字簡棲,少遇家難,辟地之吳門。博覽好學,刻意為聲詩。王百谷見其詩曰:后來第一流也。力為延譽,遂有聲于諸公間。薄游浙東、荊南、豫章,屠長卿、湯若士諸公皆稱之。人以為秦川貴公子。不屑持行卷,飾竿牘,追風望塵,仆仆于貴人之門,而又不能無所干謁。稍不當意,矢口漫罵,其或形之筆牘,多所詆諆,人爭苦而避之。以是游道益困,卒以窮死。(《列朝詩集丁十五·錢山人希言》)
大師諱德清,字澄印,全椒人,族姓蔡氏。年十二,辭親入報恩寺,與雪浪恩公并事無極法師。內江趙文肅公摩其頂曰:“兒他日人天師也。”師以江南習氣軟暖,宜入春冰夏雪苦寒不可耐之地,以痛自磨礪。飄然北邁,參偏融、笑巖二老,偕妙峰登公棲北臺之龍門,老屋數椽,在萬山冰雪中,日尋綠溪,橫約危坐其上,忽然忘身,眾籟闃寂,身心湛然,如大圓鏡,大事既徹,光明四炤。慈圣皇太后建祈儲道場于五臺,師與妙峰實主其事。光宗應期降誕,師乃棲東海牢之山。慈圣遣使再征不能致,布金造寺,賜額曰海印。居十三年而黃冠之難作,飛章逮系,拷掠備至,按慈圣前后所賜帑金以數十萬計。師從容仰對,謂當體圣孝,存國體,且振饑三千金,有內府薄籍可考,乃坐私造寺院遣戍雷陽,以丙申二月抵戍所。厲饑三年,白骨蔽野,如坐尸陀林中。居五年,住錫曹溪,大鑒之道,勃焉中興。甲寅,慈圣賓天,詔至,乃慟哭,披剃初返服。于是東游吳越,赴紫柏之葬于雙徑,吊蓮池于云棲,結庵廬山五峰下。居四年,復往曹溪。示微疾,危坐而逝。天啟三年之十月也。(《列朝詩集·潤三·憨山大師清公》)
贄(李贄)字宏甫,晉江人,授教官,歷南京刑部主事,出為姚安太守。政令清簡,公座或與禪衲俱,簿書之間,時與參論,又輒至伽籃判了公事。逾年入雞足山,閱藏不出。御史劉維奇其人,疏令致仕。與黃安耿子庸善,罷郡,遂客黃安。子庸死,遂至麻城龍潭湖上,閉門下,日以讀書為事。一日,惡頭癢,倦于梳櫛,遂去其發,禿而加巾。卓吾所著書,于上下數千年之間別出手眼,而其掊擊道學,抉摘情偽,與耿天臺往復書累萬萬言,胥天下之為偽學者,莫不張膽心動,惡其害己。于是咸以為妖,噪而逐。馬御史經綸迎之于通州,尋以妖人,逮下詔獄,獄詞上,勒還原籍。卓吾曰:“我年七十有六,死耳。何以歸為?”遂奪雉發刀自剄,兩日而死。御史收葬之通州北門外,焦竑題其石曰:“李卓吾先生墓”。過者皆吊焉。袁小修嘗語余曰:“卓老多病寡欲。妻莊夫人生一女。莊歿后,不近女色,其戒行,老禪和不復是過也。”平生痛惡偽學,每入書院講堂,峨冠大帶,執經請問,輒奮袖曰:“此時正不如攜歌姬舞女,淺斟低唱。”諸生有挾妓女者,見之,或破顏微笑曰:“也強似與道學先生為伴。”于是麻黃之間,登壇講學者銜恨次骨,遂有宣淫敗俗之謗。(《列朝詩集·閏三·卓吾先生李贄》)
李贄有《贈西人利西泰》云:“逍遙下北溟,迤邐向南征。剎剎標名姓,山山記水程。回頭十萬里,舉目九重城.觀國之光未,中天日正明。”(同上)
鄒迪光,字彥吉,無錫人。萬歷甲戍進士,官至副使,提學湖廣,罷官時年才及強。以其間疏泉架壑,征歌度曲,卜筑惠錫之下,極園亭歌舞之盛,賓朋滿座,觴詠窮日,享山林之樂,幾三十載,年七十余乃卒。愚公亡,而江左風流盡矣。前、后集三百余卷,連篇累牘,煩縟醲艷,無如其骨氣猥弱,不堪采擷,其文又不必置喙矣。隆(慶)萬(歷)間,王弇州(即王世貞,明代文學大家)主文章之盟,海內奔走歙服。弇州歿,云杜回翔棲宦,由拳潦倒,薄游臨川,疏跡江外。于是彥吉與云間馮元戎乘間而起,思狎主晉楚之盟。長卿(屠隆)游戲推之,義仍(湯顯祖)亦漫浪應之,二公互相推長,有唐公見推之喜。彥吉沾沾自負,累見于詞章,而又排詆公安,并撼眉山,力為弇州護法,蓋欲堅其壇墠,以自為后山瓣香之地,則尤可一笑也。長卿通脫,多可而少怪。義仍孤峭,心薄王李,鄙其尸盟,次睢之社,朱弓之祥,歸于不知何人,頷之而已,非其所屑意也。二公晚交于予,然義仍亦有微詞相聞,并及云杜,詞壇爭長,等如蠻觸,今皆成往劫事矣。彥吉之詩,優于元戎,點綴風雅,亦得可觀。(《列朝詩集丁十六·鄒提學迪光》)
鳳翼字伯起,長洲人。與其弟獻翼幼于、燕翼叔貽并有才名。吳人語曰:“前有四皇,后有三張。”伯起、叔貽皆舉鄉薦,幼于困國學。叔貽蚤死,而伯起老于公車,年八十余乃終。伯起善書,晚年不事干請,鬻書以自給。好度曲,為新聲,所著《紅拂妓》,梨園子弟皆歌之。伯起與余從祖春池府君同舉嘉靖甲子。余弱冠與二三少年沖酒闌入其家宴,酒闌燭炧,伯起具賓主,身行酒炙,執手問訊,其言藹如。先進風流,至今猶可思也。(《列朝詩集丁八·張舉人鳳翼》)
《列朝詩集丁七·梅主簿蕃祚下》:“蕃祚字子馬,宣城人,禹金之從弟也。以上舍為寧鄉主簿,遷滋陽縣丞,貧而有傲骨,與曲中馬湘蘭(秦淮八大名妓之一)善,每出游困乏,馬(湘蘭)輒解囊資助之。”
四月八日
《聽李節彈箏和文文水韻》:“汩汩寒泉瀉玉箏,泠泠標格映清冰,愁中為鼓秋風曲,不負移家往秣陵。”注云:“教坊李節《箏歌》,何元朗(戲曲家,蓄有家班)品為第一,盛仲交有《元朗席上聽彈箏》詩,諸公皆和之。金陵全盛時,東橋每宴集,必用教坊樂,以箏琶佐觴。武宗(明正德皇帝)南巡,樂工頓仁隨駕至北京,在教坊學得金元人雜劇詞,何元朗家小環盡傳之。老頓言,此曲懷之五十年,今供筵所唱,皆是時曲,此等詞并無人問及,不意垂老遇知音也。”(《列朝詩集丁七·何孔目良俊下》)
又乙卯八月,余觴客清江之上,座有《李節鳴箏》、《質山詠》二絕句,次其韻。(同上)詩題中的乙卯,乃嘉靖三十四年。又詩題云:“研山中翰許歌者李生以名香,久不見至,書此戲之。”則李節男樂工也。(同上)又黃姬水《贈歌者李節》云:“弦上歌珠字字清,乍歡還怨不勝情。當筵醉殺新豐客,十四樓中第一聲。”(丁七·黃秀才姬水下)彈箏樂工乃有歌者之稱.又黃《聽查八十彈琵琶歌》:“壽州鐘郎善琵琶,國工斂手咸咨嗟。阮朱絕藝那能續,不惜千金傳一曲。八十從師蘆子城,五年技盡六彈成。抑揚按捻擅奇妙,從此人稱第一聲。”(同上)查八十琵琶傳自壽州鐘郎。沈德符《顧曲雜言》云:“而吳中以北曲擅場者,僅張野塘一人,故壽州產也。”琵琶傳自壽州,北曲亦傳自壽州,則壽州為北曲南來重鎮。又金鑾在衡《聽胡琴》云:“悲語發哀弦,聲聲道野仙,誰將胡地樂,留作漢人傳。”(《丁七·金山人鑾》)《少室山房筆叢》云:“張進士新勿善也,乃以(魏)良輔校本,出青于藍,偕趙瞻云、雷敷明與其叔小泉翁,踏月郵亭,往來唱和,謂之南馬頭曲”。張大復《梁辰魚傳》云:“嘗除夕遇大雪,既寢不寐,忽令侍者遍邀諸少年,載酒放歌,繞城一匝而后就睡。”《少室山房筆叢》云:“梁伯龍作江東《白苧(記)》、《浣紗(記)》諸曲,與鄭思笠精研音理,唐少虞、鄭梅泉、王七輩雜傳之。”當時所重蓋在音樂與曲詞,南北曲無不然。頓仁所傳,何家小環所唱,查八十所彈,亦皆此類。何元朗有《春日皇甫司勛見過》、《余出小環以箏琶侑觴》、《司勛為賦》三絕句、《率爾奉答詩題》,附皇甫子循原作。(《列朝詩集丁七·何下》)皇甫詩第二絕:“不妨歌舞借人看”何詩第一絕云:“燈下曾觀舞麗華,小庭亦復沸箏琶。”則皆歌舞并舉。此時戲曲這小庭宴集所用,故重音樂曲調。李節能箏,而有歌者之稱,當屬此類。張祐《聽查八十琵琶》詩注:“查曾應詔教內人,如唐之賀老.晚年流落江湖,人多題贈,亦如開元之感也。”(《列朝詩集丁九·張祐下》。注云:詩見李子田《藝圃集》)梅禹金《頓姬坐追談正德(明武宗)南巡事》詩,注云:“頓之先有頓仁彈琵琶,及角妓王寶奴,俱見幸。”李節彈箏乃又有歌者之稱,頓仁
學得金元雜劇詞,乃又云彈琵琶。何家小環以箏琶侑觴,而云歌舞雜劇。查八十琵琶學自壽州,乃與野塘鄉里同是一地,知學琵琶即將學北曲。查曾為正德供奉,與頓仁地位同。
穎陶兄云:壽州有蔡狀元,其母守節不下樓,作煙斗出賣,以繩縋于樓下而售之。撫子成狀元。恥其業賤,徙家安慶石排,乃攜壽州藝人來石排,安慶腔之導源以此。但壽州并無狀元姓蔡者,或出于傳言也。
四月九日至四月三十日
岳岱東伯《悼樂工劉淮》云:“曾隨正德年中駕,親見昭陽殿里花。燕趙悲歌何處覓,旅魂飄泊楚在涯”(《列朝詩集丁八·岳山人岱下》)所云“燕趙悲歌”,蓋指北曲而言。
梁太學辰魚《贈王卿》云:“絳羅裙軟醉榴花,午夜高樓月倍嘉。曲罷暗香人不識,半槽余暖在琵琶。”(《列朝詩集丁八》)亦琵琶妓也。
(阮)自華字堅之,懷寧人,萬歷戊戌進士,除福州府推官,大計坐謫,累遷至戶部郎,出知慶陽府,謫補邵武,崇禎三年罷歸。未幾卒。父鶚事永陵,總督征倭,失事下獄死。堅之起,覆巢完卵,感慨力學。少為歌詩,多疾讒畏禍,魁壘用壯之思。為人跌宕疏放,好從學佛者游,嗜酒為長夜之飲,為理官時,直指行部,扶酒入謁,甫下拜,咯嘔狼籍,噴污直指衫袖,遂致露章。晚為郡守,不視吏事,賓客滿堂,分簡賦詩,遨游山水間,稱風流太守。嘗大會詞客于凌霄臺,推屠長卿為祭酒,絲竹殷地,列炬薰天,宴集之盛,傳播海內,復為直指所糾而罷。(《列朝詩集丁十六·阮邵武自華》)湯(顯祖)《答阮堅之》云:“達觀于章門舟中道我法中猛持,異日有堅之”。則阮與達觀交誼亦厚。
自華戊戌進士。其年冬,達觀來臨川。達觀章門舟中語,蓋明年己亥語也。
(鄧)渼字遠游,新城人。萬歷戊戌進士,除浦江知縣,調秀水,召為河南道御史,巡按云南,出為山東副使。歷參政、按察使,以僉都御使巡撫順天,天啟乙丑為逆閹(魏忠賢)所惡,遣戍貴州。崇禎初赦還,未及用而卒。有《留夷館》、《南中》、《紅泉》諸集。其自序謂十歲喜誦唐人詩,年十五始學詩,生長寒素,衣食多累。三十成進士,州縣為勞。征拜御使,需次邸舍,朝請多暇,謝絕人徒,悉取毛詩、楚騷,下逮三唐,細閱而深思之,神明默識,霍然悟汗。乃知我明諸公之學古人,都在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遠。王李既廢,流派各別,狂瞽奔逐,實繁有徒。孝豐吳家竳,詞林老宿,見楚人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予厲聲訶禁乃止。遠游當王李末流,楚人崛起之會,欲箴砭兩家之病而集其所長,其志則大矣。……(《列朝詩集丁十六·鄧僉都渼》)
鄧遠游有《春日述懷寄湯義仍四十韻》,乃巡按云南時作。詩云:“漢城春陰盡,蒼山旅病淹。”又云:“五尺秦通道,單車即瘴炎。”似由河南經漢中由川入滇。詩又云:“以予嬰世網,念子獨淵潛。”則其時湯已經家居。鄧萬歷戊戌進士,即湯上計西歸之年,蓋晚交也。湯有《答鄧遠游侍御》書,鄧曾往臨川見湯,蓋自秀水令召為河南道御使,便道過臨川也。書云:“承問大計事。”則此書之作,距辛丑當不遠。
(陳)繼儒字仲醇,華亭人.少為高才生,與董玄宰、王辰玉齊名。年未三十,取儒衣冠焚棄之。與徐生益孫結隱于小昆山。仲醇為人重然諾,饒智略,精心深衷,妙得老子陰符之學。婁東四王公雅重仲醇,兩家子弟如云,爭與仲醇為友,惟恐不得當也。玄宰久居詞館,書畫妙天下,推仲醇不去口,海內以為董公所推也,咸歸仲醇,而仲醇又能招延吳越間窮儒老宿,隱約饑寒者,使之尋章摘句,族分部居,刺取其瑣言僻事,薈蕞成書,流傳遠邇。欵啟寡聞者,爭購為枕中之秘。于是眉公之名,傾動環宇。遠而夷酋土司,咸丐其詞章;近而酒樓茶館,悉懸其畫像;甚至窮鄉小邑,鬻粔籹(一種油炸面食),市鹽豉者,胥被以眉公之名,無得免焉。直指使者行部,薦舉無虛牘。天子亦聞其名,屢奉詔征用。年八十余,卒于茶山之精舍。(《列朝詩集丁十六·陳征士繼儒》)
(屠)隆字長卿(劇作家,有《紫毫記》、《曇花記》諸作),鄞縣人,萬歷丁酉進士,除穎上知縣,調青浦,升禮部主客主事,歷儀制郎中。長卿令青浦,延接吳越間名士沈嘉則、馮開之之流,泛舟置酒,青簾白舫,縱浪泖浦間,以仙令自許。在郎署日放詩酒,西寧宋小侯(世恩),少年好聲詩,相得歡甚,兩家肆筵曲宴,男女雜坐,絕纓滅燭之語,喧傳都下,中白簡罷官。壯年不自聊,縱游關塞,思得一當。歸而談空覈玄,自詭出世,晚年一無所遇,為大言以自慰而已。吳人孫榮祖挾乩仙,稱慧虛子,長卿篤信之,病革猶扶床凝望,幾慧虛飚輪迎我,悵怏而卒。長卿既不仕,遨游吳越間,尋山訪道,嘯傲賦詩。晚年出盱江,登武夷,窮八閩之勝。阮堅之司李晉安,以癸卯中秋大會詞人于烏石山東之凌霄臺,名士宴集者七十余人,而長卿為祭酒。梨園數部,觀者如堵。酒闌樂罷,長卿幅巾白納,奮袖作《魚陽摻》(擊鼓)。鼓聲一作,廣場無人,山云怒飛,海水起立。林茂之少年下坐,長卿起,執其手曰:“子當為撾鼓歌以贈屠生,快哉,此夕午古矣。”歸而游吳,涉江,留連虞山狼五間,判年始還,未幾而卒。長卿雖為吏,家無余貲,好交游,畜聲妓,不耐岑寂,不能不出游人間,自謂采真者十之三,乞食者十之七,蓋實錄也。(《列朝詩集丁十六·屠儀部隆》)屠隆有《劉御使歌》。歌云:“何人殺孔融,何人殺臧洪,男兒出身報天子,俛首屈死蓬蒿中。”又云:“誰當迎御史,上帝特遣關龍逢(夏代末年大臣,忠諫被殺)。”又云:“游戲白玉堂,消遙黃金牖,椒山青霞亦公友。”對劉臺備極推崇。詩成于劉臺雪冤后也。
(李)維禎字本寧,京山人,隆慶戊辰進士,選翰林庶吉士,除編修,進修撰,出為陜西參議,浮湛外僚幾三十年。稍遷南太常,拜南京禮部侍郎,升尚書,致仕,年八十卒。本寧在史館,博聞強記,與新安許文穆齊名。同館為之語曰:“記不得問老許,做不得問小李。”自詞林左遷,海內謁文者如市,洪裁艷詞,援筆撣灑,又能骫骳曲隨,以屬厭求者之意。其詩文身價騰涌,而品格漸下。為人樂易闊達,交游猥雜,有背負者,窮而來歸,遇之反益厚。(《列朝詩集》丁六·李尚書維禎)
(帥)機字惟審,臨川人。隆慶戊辰進士,為南膳部郎,謫彰德同知。萬歷甲午,進《平西夏頌》,詔付史館。稍遷南刑部郎,移疾歸。進《兩京賦》,出知思南府,論劾免官。惟審與湯義仍為友,長于義仍十余歲。惟審為郎,義入南成均,晨夕過從,故有“著官須訪戴,脫冠須訪帥”之詩。惟審罷思南卒,其子從龍事義(仍)甚謹。義(仍)長子殤于南都,哭之,詩曰:“泉臺帥伯堪依止,為道從龍一片心。”兩家交誼可知也。惟審有《臨川四雋》詩,為湯孝廉顯祖、謝秀才友可、曾秀才粵祥、吳公子拾之。湯詩則以惟審為首。惟審多讀古文奇字,好詞賦,擬古二京(即《兩京賦》)及諸篇什,僅存營魄。要為淹雅名士。曾、吳詩皆不傳。友可名庭諒,與其弟曰可名庭贊,皆舉進士。宦皆不達。義仍晚年以詞賦傾海內,而二謝(庭諒、庭贊)著作庸猥,為時所輕。友可心不能平,嘗語予曰:“湯生少游賤兄弟間,賤兄弟讀《文選》,湯生亦讀《文選》。”余笑應之曰:“詞人讀《文選》,正如秀才讀《四書》,看作手如何耳。”余姚孫鑛論近代文章家,稱能為六朝者,曰湯某、謝某。世人耳食如此。無怪乎友可之自負,剌剌不休也。(《列朝詩集丁十二·帥思南機》)
謀墛字郁儀,以中尉攝石城王府事,理藩政一十年。貫串經史,博覽群籍,通曉本朝掌故,著書百有十二種,皆手自繕寫,稿至數易,未嘗假手小胥(手下小吏)。辯論古今,傾倒腹笥。黃貞父為進賢令,投謁抗禮,劇談久之,逡巡改席。次日遂北面稱弟子。易簀之前,猶與諸子說《易》,分夜不倦。越二日而逝。南州之人私謚曰貞靜先生。(《列朝詩集閏五·寧藩貞靜先生謀墛》)
湯有《丁未上巳同丁右武參知,王孫孔陽、郁儀、圖南、侍張師相杏花樓小集,莆中藍翰卿適至,分韻得樓字》詩。丁未,萬歷三十五年,當湯五十八歲時也。又有《上巳前一日永寧寺同莆中藍翰卿、宗侯郁儀、孔陽、孝廉鄧太素》,則丁未上巳前一日也。詩云:“發春如有期,扁舟一游此。”指翰卿來南昌也。又云:“同聲百年內,朱門二三子,零落在茲辰,留連及芳齒。”指當時游侶也。又云:“且就聲聞醉,將妨語言綺。”又云:“所幸無俗物,吳謳稍清耳。蕭條隨曲終,局促非愿始。”則永寧寺之集,乃有昆曲佐觴,而湯則對昆曲有貶詞。當時寺中集會多演劇,蓋就寺中戲臺歟?又云:“上巳即晨游,明湖恣清泚。”則指杏花樓小集也。
湯《答藍翰卿莆中詩序》:“立秋周仲先明府過此,而后括蒼生葉幹至,始得翰卿所贄詩草稿并良書千言,情詩三首。循之奧博精麗,蓮岳不足為其峭深,蜃市不足為其光怪,昔人睹靈光而罷賦,讀雌霓而盱衡,異時翰卿以之矣。”序中對藍詩備極贊揚。后云:“如此退居弟子,誰是先醒,使人慚愧,雖然,必有以報。九日一問龍沙,取道麻源可也.”其時湯家居苦岑寂,周仲先,葉幹介、藍翰卿,投贄于湯,湯深贊其文,乃約其來臨川相見。詩云:“五十今有余,百歲苦無一。榮華凄后雕,朋儕感先暱。初傷文賦情,久臥煙霞疾。所期動蒼莽,此意成蕭瑟。不謂嶺海內,乃有淵云出。玉瘁悲秋九,枚壯觀濤七。勢與觚稜厲,風兼羽陵逸。靈光嶷以存,鮫珠淚猶溢。運往有生慮,情來無竭筆。望遠漸空虛,才難懼超軼。桑陰殊未語,蘭期忍相失。為恭或師友,謬引真憐匹。我家銅陵下,寒煙生桂桔。麻源動清淺,沙城凈微密。有客時過門,無人相入室。笙歌幔亭外,登高共云日。離居恨伊始,長聞見方畢。將子尚能來,風斤試靈質。”此詩當成于戊申秋,即丁未前一年,此可見湯之獎掖后進也。湯又有《澹臺祠下別翰卿,有懷余德父、用晦王孫》,則為別藍之作。詩云:“上巳長林臥,寒食青煙起。凄涼江楚路,留連二三子。王孫良可游,交情及生死。遠意夕陽外,素謁寒花里。翰卿莆中來,風義三千里。含情瀟湘素,候氣關門紫。追趨苦言別,興屬詎能已。”則上巳后作,湯至此乃自居于師也。《列朝詩集閏五·奉國將軍多炡下》云:“多炡字貞吉,寧獻王之孫,貞吉之從兄用晦,與南昌余德甫為詩友,因而入七子之社。王元美作《續五子》詩,用晦與焉。德甫名曰德,附七子壇坫之末,其詩靡靡不觀。”
《列朝詩集·閏五·豫章王孫謀臸(下有日字)下》,有《三十初度答宗兄郁儀先生見贈》、《冬日尋圖南兄山居》二詩,則圖南、郁儀為同輩。謀臸(下有日字)字公退,初字康侯,寧藩王之王孫也。又,多炡詩有《酬從侄郁儀元長德操》。則貞吉、用晦為郁儀、圖南伯叔輩。多炡詩有《同趙汝邁、膝中甫二太史宿張明成司業東郊別墅,賦分四章》及《同張明成司業飲管子安使君舟中申旦而別》各賦一詩二詩,張位抑授南京國子監司業為萬歷七年事,其時或稍后已與寧藩諸王孫有交。
龍沙在新建縣(南昌府)城北帶江,亦曰龍岡。《水經注》:贛水北經南昌縣城西,又北經龍沙,沙甚潔白,高峻逶迤若龍形,連四十里,舊為九月登高處。郡志:沙居府城之背,面臨章江,環亙五里,居人時見龍跡于沙上。沙南有豫章臺,明太祖破陳友諒,駐蹕南昌,朝父老于此,亦名龍沙臺。《列朝詩集》:豫章王孫謀臸(下有日字),字公退,初字康侯,寧藩之王孫也.。讀書修辭,踵郁儀之后塵,結廬蛟溪,在龍沙之北。郁儀有《贈康侯弟》、《訪康侯弟郊園》二詩,則康侯與郁儀為兄弟輩。多炡有龍沙詩云:“龍沙駐蹕地,皇祖紀南征。草昧君臣定,壺漿父老迎。平臨章貢水,遠視灌嬰城。今古雄圖在,低徊落照明。”
鄧渼遠游《寄郁儀宗侯》云:“自向朱門啟薜蘿,白云叢桂倚婆娑。親裁同姓諸王表,家習中山孺子歌。腹有三壬寧論貴,胸藏二酉不言多。生兒且喜生隆準,勝帶皆鳴九子珂。”見《列朝詩集丁十六·鄧僉都渼》。郁儀撰《藩獻記》,所謂親裁同姓諸王表也。家習中山孺子歌,則郁儀當有家樂。
《列朝詩集·寧藩王孫謀堚下》云:“謀堚貞吉之子,效其父變姓名為來鯤,字子魚,出游三湘吳楚間,有集行世,湯若士為敘”。又《奉國將軍多炡》下云:“多征字貞吉,嘗輕裝出游,變姓名為來相如,遠覽山水,縱跡遍吳楚之間。”
王孫謀瑋,字郁儀,以中尉攝石城王府事,權埒郡王。然秉性端向,造次必于禮教。墐戶讀書,絕粉白絲竹綺紈鮮腆之奉。尤喜延接四方士,以聲氣相悅慕者,歲無虛日。與人交,久愈篤。理藩政積三十年,人以寧一。著書百有二十種,皆手自繕寫,稿至數易,未嘗假手書傭。易簀前二日,猶與諸公子說《易》,指示詩文崇尚。越二日而公逝,南州人士私謚之曰貞靜先生。有子八人,世謂遠過荀氏八龍。(明·信州鄭仲夔胄師《耳新一·令德》)朱郁儀博綜多聞,著述之富,百倍中壘。而謙抑好士,不欲以所有加人。每館閣中遇故事隱僻者,貽書相問,輒裁答如響。(《耳新二·博瞻》)
余以戊申秋,始交費文孫云仍,乃至丁巳冬,凡十年而文孫卒。以己酉冬交汪恭仲路(左有木旁),至丙辰冬,凡八年而恭仲卒。以乙卯春,友程圃嗣康棐,至癸亥秋,凡九年而輔嗣卒。以乙卯友郁儀、王孫謀墛,至甲子夏,凡十年而郁儀卒。(《耳新五·同聲》)
鄧太素刺史文明,南昌人。家藏周時銅尺,又有劉青田所用羅經,皆先朝法物也。余以丁卯秋過刺史宿云亭,出二物以視。(《耳新八·寶遺》)
湯《過貞湖王孫問疾》:“帝子閣中寧獻王,神仙開國多文章。龍孫斗西實宗老,一時貞吉還宗良。宗良一生稱長者,古色煢煢澹瀟灑。朝論幾回擇宗正,名流是處酬風雅。十數年中余一人,七十老翁余半身。尚有天機出文賦,深堂見客隨車輪。三年別君常忽忽,視目相看怕蕪沒。后來作者知何人,世亦不復貴此物。我來雨雪病經旬,久矣相忘世外春。偶欲向君舒一笑,會見龍沙出勝人。”鎮國中尉多貴(左有火旁),字宗良,博雅好修,詞賦典麗。始與多煃齊名,晚益折節虛己,獎掖后雋,草書茂美,有晉法。給事中張應登薦堪宗正者于南昌,則首舉貴(左有火旁)。后病萎,不廢吟諷。談藝者并宗尚之。(《藩獻記》卷二)
湯《沉角寄宗良王孫。王孫肢節并廢,而韻思轉清》:“好逐王孫桂苑風,水盤煙燼博山紅。由來一葉天香傳,總在枯心斷節中”。
湯有《重過用晦王孫斗西春院作》、《諷瀑泉王孫四游》詩。
五月一日
參加了天安門左臺觀禮。今年五一節大游行是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精神下舉行的,政治要求提得非常具體。雖然有伏洛希洛夫主席和毛主席同站在天安門上,但游行口號卻只有“毛主席萬歲”一句是極主要的。左臺觀禮人員十之六七是邦人士、少數民族和華僑,會場秩序比往年好,維持秩序也更有辦法,因顯得很嚴肅。游行隊伍是秩序和藝術的結晶,從人民的服裝看出生活的繁榮,從體育大隊看出人民體格的增進,從少年先鋒隊看出新生一代的成長力。
五月二日
午后二時,往文聯大禮堂看電影《移山填海》,與法國五彩紀錄片《靜靜的世界》。《移山填海》系修筑鷹廈鐵路紀錄片。《靜靜的世界》系指某一漁船水手入海尋求海中魚類的事。片中紀錄海底珊瑚、海藻及海魚種類,大小魚群,五光十色,尤以鯊魚群之捕取,更為驚險。
五月三日
午后一時,往文聯大禮堂看潮、瓊、漢劇赴京匯報演出團演出潮劇《掃窗會》、《鬧釵》、《楊令婆頂本》。《掃窗會》即《珍珠記》故事。高文舉愛人名王金真,乃傳說之歧異。《鬧釵》即《胡連辨釵》,釵之來源乃胡連在妓女張蓮處取來,落在龍生門首,自己拾得,乃疑為妹所遺物。《掃窗會》疑高腔戲,體局靜好,則或為海鹽一派。合三戲作初步推論,則行腔緩慢,做派細密,低動作多,系從紅氍毹發展而來,與高臺演出有異。《頂本》為楊宗保鎮守三關時事。戲中潘洪掛青須,不但戲有粵劇風味,人物扮裝之自由亦如之。今日所演為潮劇,演出者為廣東潮劇團。
五月六日
晚,廣東省潮、瓊、漢劇赴應試匯報演出團在大眾劇場演出漢劇《三打王英》、《店別》、《百里奚認妻》三劇。演出者為廣東漢劇團。《三打王英》與長沙湘劇同。王英由二花扮,即長沙湘劇之少臉。聞王芷章同志云:京劇《王英下山》,王英由武生扮。《雙帶箭》之王伯當,長沙湘戲由二花扮,京劇亦由武生扮。推之《白良關》尉遲寶林,京劇由武生扮,長沙湘戲由二花扮,皆一例也。嗓子不亮,做派老到,飾姚剛之李義添,頗具功力。飾王英者為范思湘,口力不強,其唱腔乃似小生。《店別》系《烤火下山》后之《落店》,劇名《少華山》,戲中小生名白簡,不名倪俊,小旦名韓玉蓮,婢則名秋香也。鄭舜老在場看戲,云漢戲與長沙湘戲之漢戲,戲味全同。予亦深為所醉,有故鄉之思。《百里奚認妻》,黃麟傳飾百里奚,乃漢戲之標準老生,韻味做工,比之長沙湘戲前輩老生,亦無多讓。黃桂珠飾杜氏,唱做亦均見造詣。予為唱腔所迷,入京后乃第一次,蓋耳熟則易入也。黃麟傳、黃桂珠皆大埔民聲漢劇社之發起人,社即國營廣東漢劇團之前身也。
五月十日
午后往中和戲院觀張家口市晉劇團演出《殺狗》、《空城計》、《清風亭》、《斬單通》。《殺狗》由劉玉蟬飾曹安妻。《空城計》由劉寶山(十二紅)飾孔明。《清風亭》由楊丹卿飾李三娘。《斬單通》由郭壽山飾單通。楊藝名筱桂桃,郭藝名金鈴黑。
《空城計》司馬懿勾紅臉。《斬單通》(單通即單雄信)兩次擒單通與斬單通者均為羅成。據云羅成心偏狹,故短命也。單通臨刑飲尉遲恭酒,欲以愧瓦崗弟兄;更飲程咬金酒,則與程交情獨厚。長沙湘戲,單通獨飲咬金酒,而斬單者為尉遲恭,則與瓦崗存體統也。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斯大林時代》第一章,有“人民的意志”這個名稱。她認為“存在人們甘愿為它們而死的某些目的,特別是在緊急的時刻。這些目的是和集體的需要、國家的利益,或者和為孩子爭取的更美好的將來相一致的。這樣的目標叫‘人民的意志,比‘我的選擇是更為強烈的東西。”這便也是古人的舍生取義。單通雖不是沒有缺點,但人民都愛好單通,因為瓦崗義氣是民間的集體需要,是農民革命所不能少的。
五月十一日
午前整風小組討論,并往師大授課。……午后開始寫《湯顯祖年譜》,進度極微。
五月十六日
張末元同志午后來訪,談及宋元戲裝。明應王殿元壁畫,旁持團扇及刀者,所服為盤領窄袖袍,雖曰唐制,但宋元仍有此服制,故仍為宋元之物。中立者所服,為展紫圓領,此物初為大領,圓領亦金元制,宋名博袍,所謂襆頭公服者是。
其側二人所服為襖子,亦金元通行服制。后立男裝,所戴冠名缽笠,冠下垂肩之紅色物名比肩,所服為腰線襖,邊線裙,為元代通服,伶工亦正服此。又云,唐刀柄有環,后乃如今所制。又云,鶴敞衣晉后即無可考,今道禮斗所服乃宋以后制。偏帶亦宋制。
五月十七日
晚,北京市戲曲編導委員會、北京市京劇基本藝術研究社主辦京劇晚會,在新僑飯店演出《馬思遠》,于連泉(著名京劇男旦,藝名小翠花.擅演潑辣旦,著有《京劇花旦表演藝術》一書)飾趙玉,名劇也。飾王龍江、馬思遠為于永利,飾賈明、崔四爺為田喜秀,飾甘子千為王福山,飾漢都爺為雷喜秀,飾舒明德為李洪春。此劇只《茶館》一場略見精彩。《海慧寺》與《殺夫》兩場有節略,不能見好,蓋有名無實之戲。陽友鶴(川劇著名男旦)同志同往觀劇,謂于連泉眼神、做派有工夫,但表情時有中斷,性格表現不能貫徹到底。其他演員只是做作,硬向觀眾要好,不能把握感情,取得彩聲,皆中京劇流弊。此劇除淫殺毒素外,只是敷衍故事。故事比《蔡鳴鳳》簡單,則好之者仍不在此而在彼也。在戲場見曹聚仁及其夫人。
五月十八日
譚彼岸午后來訪,言唐代士大夫好尚,不當從雜劇一面考察。如斗雞、打波羅球、潑寒(即潑水)、拔河、爬竿、胡旋、劍器等,亦當同樣重視。故唐代士大夫好尚雜劇不能與明代等量齊觀。又云,唐代貴家種牡丹,民間以牡丹皮為藥,牡丹竿為薪,唐牡丹非一般人之所好。宋洛陽牡丹極一時之盛,揚州牡丹、芍藥花圃廣至十余畝,花開時,男婦在花下游觀,花落始已。磁瓶、緙絲、墓碑花紋多作牡丹,不但繪畫為然。宋代種牡丹,非分根,乃接枝,新種一花有值五百斤米者。有人往洛陽,士大夫必托彼物色牡丹新種,蓋年年有新種也。范仲淹有《接花歌》,即道牡丹接種事。又延佑六年重修明應王(元明時山西趙城等地著名水神。其廟多戲曲壁畫)碑記云:不幸至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日夜地震,河東本縣尤重,靡有孑遺。彼岸云:元代陜甘晉地震時見,為當時一大事也。
彼岸曾以數書相告:(一)、陳受頤《趙氏孤兒》,見《嶺南學報》。(二)、陳寅恪《元白詩箋證》,三聯(書店)版。(三)、羅香林《唐代文化史研究》,商務(印書館)版。(四)、向達《馬可波羅所見元代杭州工商業概況》。《東方雜志》“國學論文索引”可覓得期數。(五)、《福建師范學院學報》有論湯顯祖文。
五月十九日
《新觀察》一九五七年第十期,有裕容齡《清宮瑣記》。裕五十四年前曾任清廷御前女官,所紀為光緒末年事。記云:“宮內有一個戲班,稱為南府,都是男角,唱高腔。宮內沒有人喜歡,但因為這是祖宗傳下來的,所以不能取消,也不能改。因此,宮中演戲,除必有南府的節目外,主要是京戲。京戲演員主要是外面找來的。”又說:“中午十一點鐘開飯,戲一直不停,慈禧吃過飯,乘轎回樂壽堂休息,這時差不多是正午,戲臺上正演南府的戲。因為南府的戲沒人愛看,所以總是排在中午休息的時候。”又說:“慈禧喜歡聽昆曲,不但愛聽,而且自己曾經研究過。戲臺上演出昆曲的時候,她一邊看著腳本,一邊以手按拍,稍一唱錯,她便能發覺。”
五月二十日
寫《湯顯祖年譜》,作《紫簫》、《紫釵》寫作年代及紅線館之考證。
五月二十一日
晚往中和戲院觀張家口市晉劇團《鍘判官》演出。情節和京劇不同,整個故事線路操縱在地藏王座前韋護手中。包拯往地藏庵降香,認韋護乃周朝一將,己乃宋朝一相,地位相等,不與施禮。韋護嗔心起,命風神將包拯轎頂吹落金水橋下,并將吳蘭英一家沖散,因引起以后情節發展。韋護似《封神傳》之女媧,《封神傳》一書脈絡操縱在劫數注定的封神榜,也操縱在鬼使神差的女媧手里,兩者在《封神傳》里乃是一種矛盾。希臘神話因神的嗔恨,引起破壞毀滅,引起人的毅力與神的嗔怒的斗爭。人的悲劇終場,適成為人的毅力獲勝。如《白蛇傳》之白素貞。《鍘判官》之韋護,使包拯錯斷案情,屈死人命,卒因包拯再下陰曹,訪明真相,適造成包拯勝利結局。此次演出,王桂蘭飾閻查三(即顏查散),南定銀飾吳啟仁,劉玉蟬飾吳蘭英,吉鳳貞飾白氏,郭壽山飾包拯,筱桂桃飾繼業,劉勝忠飾判官,楊萬順飾韋護。
五月二十二日
晚往天橋丹桂劇院看北京群聲河北梆子劇團演出《殺子報》。入門時有人在入門處大宣傳百花齊放,并畫有《殺子報》宣傳廣告。此劇與《馬思遠》均盛于清末,《楊三姐告狀》亦盛于清末。劇情以淫殺為重點,蓋反映清末腐化政治下之沒落情調。此等戲原不必演,聞北京市干部鼓勵藝人演出,殊難索解。
五月二十三日
本日午前寫《湯顯祖年譜》。午后參加整風領導干部會。
五月二十四日
午前,參加張家口晉劇團招待座談會。午后參加整風領導干部會。戲的正確估價當問藝人與觀眾,如《殺子報》演出后當問天橋市民。干部對一出戲首當問情節的感受,對情節的分析當把握這個關節,方能與觀眾、藝人共呼吸。專著重人物故事的思想性,卻難免主觀教條,不但觀眾不愛看,藝人演出也感到勉強。干部需深入觀眾與藝人,作用乃在此。戲曲觀眾主要是農民、工人與兵士,多自農村來,其次為都市市民。戲曲在都市演出,雖不能不顧及市民好尚,但這種好尚比之農民好尚畢竟是不健康的。干部首當與農民打交道,也因為戲曲中所表現的感情性格,十之九是農民的。健康的感情性格也十之九是農民的。不了解這一些,你知道的還只能是馬列教條,而不是戲曲情節。劉寶山在會散后曾說干部不了解上場、下場、打上、打下和戲中撿場人的規律和作用,因而取消上下場與撿場人,對演出的完整性乃是一種損失。又云干部不許藝人走大路,卻要他爬山過嶺。岔路是可以走的,走出來卻不對方向。
午后參加整風領導干部會,聽院內同志各言其志的匯報。
五月二十五日
午前往隆福寺,購得朱郁儀撰《藩獻記》。郁儀與湯顯祖、丁右武、帥惟審、謝友可兄弟交好,于《年譜》為難得之資料,乃于無意中費一元得之。
午后參加整風領導干部會。……晚,新中華河北梆子劇團第二班學員在第八中學演出,全家均往觀。我在家看護岳母。晚天轉陰。
五月二十六日
晚與黎新同志談,擬比較《單刀會》元曲本、《綴白裘》本、近演昆曲本、高腔本,與元曲、南戲覓一通路。周貽白云,元雜劇在明初即已消亡,說不足據。
五月二十九日
劇協、研究院、藝術局在文聯大樓三樓會議室聯合召開座談,招待廣東省匯報演出團。午前九時到會,與蘇怡同志相遇。午食于東安市場豆汗店,購得《李贄年譜》及《戲劇理論譯文集》。
潮劇《胡連鬧釵》,小丑學木人戲、皮影戲動作。問之藝人同志,則云老戲即如此,非新創也。小丑耍扇極純熟。前在上海見昆劇演出,小丑耍扇乃不及潮劇。張院長(張庚,時為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云,川丑亦能耍扇。非潮劇仿自昆劇,乃從弋陽腔來。但潮劇似海鹽,非弋腔也。
午后大風起,有雨意。晚觀晉劇,未成行。
六月五日
浙江臨海有亂彈戲,和紹興亂彈不同。劇目有《活捉史文恭》等。臨海、黃巖的人把縣里的婺劇團和亂彈劇團都叫徽班。亂彈重武打,臨海西鄉黃沙重武術,中武舉者甚多,農民練拳術,舞獅有名全縣。更有詞調,大半為坐唱,以《斷橋》為有名。無專業藝人。有人認為臺州地方戲,有人認為由昆曲演化,有人認為是一種灘黃(章林春來函)。大概亂彈戲是婺劇的徽調,詞調是江西的南詞。午后往人民劇場觀閆世善演《百草山》。第一次看《百草山》,第一次看閆的武旦戲,比看《無底洞》更滿意。又有《徐延昭斬子》,原是梆子腔戲。
六月六日至七月十九日
與朱棟蒼同志看《一論南北朝民歌》的著作,并著手寫戲曲史爭鳴論文。
午前往文聯大樓禮堂,聽程(程硯秋,時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院長為戲曲音樂工作座談會作報告。他說戲曲音樂只是幫助表演的工具。他談到“四功”(唱做念打)“五法”(口手身眼步)。他說“唱”和“口”居“四功五法”之首,但又只居其一。他說皮黃的唱和昆劇有別,昆劇的唱被工尺(即工尺譜,舊時唱腔記譜法)所束,皮黃唱腔長短因情調而異。皮黃藝人唱昆劇省力,昆劇藝人唱皮黃費力。皮黃音放,昆曲音斂。昆曲開口音不顯,不如皮黃每字都唱得清楚。他說以前京劇樂隊只有七人,如演《文姬歸漢》、《梅妃》等戲,就感到單調不夠,所以主張戲曲音樂加工。但認為音樂家譜昆曲有辦法,譜皮黃散板沒有辦法。他說,戲曲音樂須顧到演員,并須在舊的基礎上慢慢發展,使觀眾容易接受。他說皮黃調很簡單,旦唱只學到《彩樓配》(西皮)、《二進宮》(二黃)、《祭塔》(反二黃)已經打下基礎。如按原來舊腔發展新腔,卻應當大同小異,不能夠生吞活剝。即是說要保存舊腔的原有風格,將新腔融入在舊腔里面。他說如掌握了這個原則,非但昆劇、梆子各腔,即小生、花臉各種唱腔都能吸收。他舉譚(譚鑫培)腔巧唱為例,說譚腔里吸收了青衣的腔。最后,他分從靠攏戲情、了解字音、適當運用、支配得法四要點,舉《玉堂春》為例,說明唱腔加工。
七月二十日
蘇聯專家斯特拉塔諾維奇帶來蘇聯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編寫之《東亞民族志》初稿,書中中國的戲劇部分,由劇協準備意見。劇協聯絡科章妙英同志,星期三日約與面談,本日午前九時往劇協,在秘書長室與斯氏談話。中國的戲劇部分執筆人為姆·弗明娜,采用一些舊說,如將康衢戲釋為街頭戲,乃楊紹萱(戲劇家、教授。曾任延安平劇院院長,主持京劇《逼上梁山》的創作)說。清代演員在戲臺上穿中國古裝演戲,乃對滿族統治一種反抗,乃馬彥祥說。富貴衣(戲曲舞臺上窮生所穿補丁衣服,戲班稱之為富貴衣)說明角色由天生才干和幸運,早晚成為富人與名流,乃從戲班一般說法。材料譯述人亦不甚了了。如將《西廂記》譯作《庵堂相會》,直譯作《廟中的愛情》。更譯蘇郎中(唐代樂舞節目,一說為《踏謠娘》中之男角)為蘇寶璧,則不知何所取義。
七月二十一日至九月二十六日
倪復賢、王開富來函,倪在研究《長生殿》,從曲牌、集曲、襯字展開研究。王在研究《李逵負荊》雜劇。指導人為錢南揚(著名戲曲史家)先生。
與阿甲同志談戲曲史問題。中國戲曲說唱與做派同樣重要,有時說唱重于做派,有時做派重于說唱,但說唱仍是主要的。中國戲的做派跟著說唱走,由曲辭支配做派,如《小宴》的【南撲燈蛾】;由說白支配做派,如演員在臺上說動作。西洋戲的一幕支配在一種“三一律”里,景幕能約束一幕中的故事進展、演員唱做表情。中國戲的一幕實一場戲,以故事進展作唱做的基準,由唱結合做,由唱做表現景物,故景與幕乃為多余。
九月二十七日
有的同志說,胡允立的藝術思想、藝術理論是煙幕彈,是為了要轉移目標。從這兩天辯論會的發展看來是很對的。但胡允立的藝術思想,藝術理論卻有他的一整套,而這種思想,這種理論的本質是右派的藝術思想、藝術理論。即是說和×××的藝術思想、藝術理論如出一轍。如只認為是煙幕彈,輕輕放過去,也不大好的。
胡允立的思想、理論可分做四點看:
第一、反對搞理論。說唱做念打就是表演一切;唱做念打以外可以不管;穿靴子、行頭上臺演,就是戲。因此他的研究就單搞“形式問題”。
第二、反對搞新的。說新的非中國戲本身所有。反對搞創作方法、搞美學。他認為中國戲只能在原地踏步,永遠都是這樣。因此他反對學習蘇聯,不樂意聽蘇聯專家的講。
第三、認為京戲比旁的戲好。因此,他搞唱做念打,就只搞京戲的唱做念打。他認為我們的戲曲研究只是京戲研究,研究京戲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就能解決一切劇種的所有問題。
第四、認為戲曲表演形式,武生和凈行就是一切。搞京戲的武生和凈行就能精通一切表演形式。只愿訪侯喜瑞,不愿學青衣,不樂意訪蕭長華(名丑)。認為旦、丑兩行沒有什么表演形式可學。
胡允立的整套思想理論,就是不要理論,不要新的,不要蘇聯,中國戲要永遠在原地踏步。戲曲研究就是要研究京戲,研究京戲只研究武生和凈,其他行當都可不管。
胡允立開口閉口唱做念打,經常在人前賣弄,認為這些程式,離開思想感情也真能是表演的一切。老藝人用舊時代的思想感情支配他們的唱做念打,如譚鑫培等。他們的成名是不是單靠這些程式,且不說它。就胡允立所最佩服的裘盛戎說,他在富連成所學的也只是唱做念打,他單有這些程式,沒有新的思想感情,他的姚期,又怎能為現代觀眾欣賞?梅(梅蘭芳,時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院長說,八年來他的藝術無時不在前進,就是說,八年來他的唱做念打無時不和新的思想感情緊密結合。難道說不要理論單講形式,唱做念打就能夠發揮它的作用了么?
梅院長對《杜麗娘》、《楊貴妃》,隨時都在創造,隨時都在苦心孤詣地創作、審美、推陳出新。他扮演的人物,隨時都用新的面貌、時代的面貌和觀眾相見。梅院長很熟悉蘇聯,蘇聯的名導演是他的好朋友,他扮演的人物里,具備新藝術的成分是一件很顯然的事。又何能說新的和中國戲的本身格格不入,不會為它所有?
胡允立想搞贛劇、婺劇,這是鬼話。對川劇、湘劇都不能客觀的人,對贛劇、婺劇更只有批否。胡允立把自己畫在主觀的小圈子里,真是井底之蛙。胡允立甘心死在京戲的小圈子里,也即是甘心死在原地踏步的小圈子里。他反對蘇聯和反對地方戲,精神是一貫的,即是說,京戲一點不能動,京戲的原地踏步即戲曲的一切一切。還說什么是百花齊放,毛主席的方針是不對頭的。
胡允立認武生和凈是戲曲表演的一切,他是由守舊觀點更走向個人興趣觀點。大爺愛這個調調,就只有這個調調要得。他批否一切地方戲,進一步批否旦丑兩行。他不是搞戲曲運動,是在鬧少爺脾氣。因此,他認為梅院長、程院長、蕭(蕭長華)先生的表演都不算是表演。
當前的路只有兩條:還是要戲曲走社會主義建設的路,還是把戲曲拉回到舊的封建主義的路;還是讓戲曲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還是讓戲曲為胡二少爺的個人興趣服務;還是讓黨來領導戲曲運動,還是讓胡二少爺的調調兒來領導戲曲運動;還是服從黨的領導和文化部、本院的方針政策,還是服從胡二少爺的唱做念打;還是服從社會主義的藝術思想、藝術理論,還是服從不要這種理論的胡允立的右派理論。
中國戲在牢固穩定的封建社會也隨時隨地的變。我們說每三十年一變,即在三十年內也時刻有小的變化。現在是一日千里的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時代,中國戲為社會主義偉大建設服務,對廣大人民進行教育,難道說應當不要理論,不要新,要原地踏步,只要唱做念打,不管方針政策?
我們要掌握中國戲老的規律,但這只是一面;另一面卻要掌握新的規律,如史坦尼(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規律,這是時代的使命,要在老規律里運用新的規律,使中國戲的民族形式面貌一新,使中國戲能擔起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任務,成為它的生力軍。
午前參加胡允立辯論會,曾作發言,錄出發言底稿。
(責任編輯:鄒世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