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
〔摘要〕歌劇《以青山的名義》中,主人公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有趣動人的情節描寫,大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郴州本土、具有濃郁生活情趣的民族民間音樂,加之二度創作對藝術結構、音樂風格及表演樣式的準確把握,調動了各種藝術手段,使劇中人物既貼近生活原型、血肉豐滿,又藝術地再現,平凡可信。
〔關鍵詞〕歌劇以青山的名義劉真茂大山衛士
大型歌劇《以青山的名義》是以2015年“全國道德模范”、郴州市宜章縣長策鄉退伍軍人劉真茂為生活原型創作的。藝術貴在創新,一切成功的藝術作品無論從形式到內容,總是具有時代的新鮮感,我想這正是此劇能夠得到國內眾多藝術家的關注和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最終晉軍“第二屆中國歌劇藝術節”演出并獲得成功的原因所在。
該劇講述“大山衛士”劉真茂30多年義務守護獅子口大山的感人故事。主人公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有趣動人的情節描寫,大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郴州本土、具有濃郁生活情趣的民族民間音樂,加之二度創作對藝術結構、音樂風格及表演樣式的準確把握,調動了各種藝術手段,使劇中人物既貼近生活原型、血肉豐滿,又藝術地再現,平凡可信!所有這些,無疑給此劇注入了新鮮血液和豐富的藝術元素,使此劇在藝術風格和藝術品味上更加完美,也增加了它的真實性、教育性、藝術性、觀賞性和時代感,滿足當下人們對歌劇的精神需求和審美取向。
第一幕劉真茂作為退伍老兵,退伍不退色,他始終以一個軍人的生活原則、行為邏輯和價值觀念要求、約束自己。初春時節,乍暖還寒,“護林隊”因故解散回家,劉真茂毅然決定孤身留守獅子口大山,與將要下山回家過年的護林隊員真情惜別,與隊員的幾段宣敘調,表現了劉真茂有人情味又堅持原則理想:守大山不為貪圖回報,惟愿綠水青山年年載載……自此,一場曠日持久、三十多年如一日的苦樂人生,將續寫“護林人”的喜怒哀樂和理想追求,折射出人物的精神境界和人性光輝!全劇開篇在輕盈舒緩,如傾如訴的(護林隊員合唱)音樂中拉開了序幕:“獅子口的山路太險了,野鹿走過也會摔斷脊梁,獅子口的山風太大了,崖鷹飛過也會折了翅。獅子口的雨雪太猛了,滿目是令人心悸的凄涼,獅子口的日子太苦了,摧垮了護林人一腔熱望。我們走了,帶著對大山的敬畏與恓惶,我們走了,帶著對明天的忐忑與期望……”
第二幕英雄的成長決非一蹴而就,常在于尋常生活之常情常理中,在特定形勢下自然表現出來。時已入夏,草長風高,山風助山火,劉真茂為了阻止村民燒山殃及鄰村和大山林木,連夜趕下山,卻未曾回家與常年不見的妻子堯臣香見上一面,家門外,劉真茂忐忑糾結的內心獨白(唱):“敲不開的門,喚不醒的人,恩恩怨怨不了情,纏纏繞繞阻心音,誰人離家不想家,你問清風問白云,敢向天地表真意,念家思親總在晨與昏,如今身在家門外,聲聲喚不醒閉鎖的心……”劉真茂對于妻子、家人的愧疚,以及他們所付出的代價,讓我們似乎見到了“大禹治水”三過家門不入。無情未必真丈夫,人民利益至上,深明大義的高尚情操,使主人公超越自我的境界又一次得到升華。
第三幕全劇的核心和高潮部分,集中突出體現劉真茂人生觀、價值觀的當然是在這一場。“山神來了,山神來了,像一聲驚雷,像一道閃電……”劉真茂急切地跨馬揮鞭上,(唱)“槍聲陣陣急,斧鋸震山巒,獅子口千年大林海,蘊育著生生不息的生命奇觀,……殘殺與毀滅涂炭生靈,荒廢了青山,干涸了山泉,我喝令你們住手,惟愿子孫后代常有綠水青山……”盜獵者依仗人多勢眾、豈肯罷休,音樂情緒的鋪墊與疊加,迸發出更加激烈對峙的宣敘調:“靠水吃水,靠山吃山,今日相逢莫逞狠,大路朝天各走一邊,槍彈不認人,砍刀不長眼……”劉真茂(唱):“住手吧,住手吧!我已在獅子口找好了墓地,身殘命盡無悔無怨!”面對窮兇極惡的盜獵分子,劉真茂不畏強敵、毫不猶豫地以身相擋,其浩然正氣,氣貫長虹,成功阻止了一次偷獵盜伐活動。此時,一聲清脆的暗槍,與他并肩戰斗抵御強敵的黑駿馬應聲倒地。在內心情感受到強烈的沖擊下,緊接一大段暢快淋漓血脈噴張的詠嘆調:“我的兄弟,我的戰友,我的黑駿馬,我的兄弟,我的戰友,我的黑駿馬,你和我相依相助共度苦樂年華,如今你去海角還是天涯,成了我永遠的牽掛……”宣泄出劉真茂對黑駿馬的依戀和守護大山的堅強信念。最終,劉真茂以一人只身與盜獵分子展開斗爭,犧牲了與自己朝夕相處的黑駿馬,維護了法律的尊嚴,捍衛了這片青山綠水,這是一種無法用金錢換取的價值。這是一場氣勢如宏,憾人心魂的斗爭,圍繞著這一事件展開矛盾沖突,觀眾亦由此見出劉真茂大無畏的精神風貌,退伍軍人護衛大山生靈的藝術形象血肉豐滿地樹立起來。
作為劇中人物劉真茂的扮演者,深知表演和演唱對于一部歌劇的重要性,主要角色的表演和演唱直接決定歌劇的成功與否。側重于表演的民族歌劇,舞臺的特定情境中,由于劇情發展的需要,劇作者賦予主人公大段唱腔,在情緒跌宕起伏、全情投入、舞臺調度頻繁的同時,要求演員完整準確且盡善盡美地表現出劇中人物,這對演員的體能、演唱基本功和應變調整能力各方面都是嚴酷的極限考驗,因為支撐表演氣息和歌唱氣息兩者之間是矛盾的、是既對抗又統一的,因表演過程中體位變化和共鳴腔體的變化,舞臺布景又多為斜坡和臺階,所以,氣息的支點和共鳴腔也會隨機不斷變化。
第四幕“今夜無眠,今夜無眠,沉沉黑暗輕消散,今宵又是不夜……夜已深、情寄遠,尤待明朝清夢圓,今夜無眠,今夜無眠……”溫婉的幕后女聲伴唱,自然地引領現場觀眾進入第四場的規定情境。劉真茂,一個老兵,常年廝守在遠離家人、條件艱苦的獅子口,那里與現代生活幾乎隔絕。他在思索,難道眼睜睜地看著綠寶石般美麗的原始森林從這里消逝嗎?30年的山間歲月勾勒了他滄桑堅毅的臉龐,他的步伐依舊矯健,身板仍然筆挺,他的眼神依然深邃而堅定。在他憨厚、寡言少語的外相下,飽含的是一顆滾燙熱烈的心,他一直默默地堅守這一份對大山的承諾與感情,執拗的劉真茂就像一棵千年紅豆杉,把根深深植于大山的泥土里。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大山里峰巒疊嶂、郁郁蔥蔥,山石花草,山溪邊的小鹿、娃娃魚、穿山甲都是他傾訴交流的對象。當得知兒子結婚的消息,情不自禁地對著紅豆杉,對著石頭、小花等喃喃自語:“我兒子今天,結婚啦!”“(作手勢)噓———保密!保密,嚴格保密!這山上的一切就都托付給你們了!拜托啊哈哈哈……!”劇作者利用夸張、超越現實的表現手法,奇妙地將劉真茂常年孤寂的豐富的內在情感寄情物外,籍以達到藝術感染力。
第五幕全劇結尾。大山的守望者———以雷鋒為人生導師,數十年來他既是這樣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劉真茂的行為是樸實而具體的、可信的,他的奉獻和犧牲精神,他用生命之光兌現上山時許下的誓言,契合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時代楷模,其人性光輝和誠實守信的精神風貌能穿越數重高山!劇作者以抒情的藝術筆觸,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在導演巧妙運用舞臺蒙太奇的時空里,百獸精靈齊聚臺上,夫妻、父子之間的情感、境界再一次高度重合與升華。“老兵護林,護林老兵!”父子兩代老兵矗立臺中,莊嚴敬禮,緊接“人間春常在,青山永蓬勃,我愛青山,青山愛我,我與青山共魂魄!……”的主旋律音樂如狂飆突進,激昂壯烈,催人奮進。主題音樂的重現,是劇作者、曲作家、導演三者的匠心獨運,既撫平現場觀眾跌宕起伏的情緒,同時又給予了該劇的完美收官。“山路彎彎,山路彎彎,在跋涉中蜿蜒,在追尋中伸展。啊……連天的草木把你遮掩,你在我的心頭閃現,山路彎彎,山路彎彎……”
結語
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結構轉型,讓很多人的精神變得沒有依托,而民族與國家,需要充滿正能量的軟實力,國家的強大富裕,不僅是豐衣足食,還包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劉真茂舍棄小家,堅守著獅子口的那片青山綠水,在他身上彰顯著愚公移山的精神與精衛填海的毅力,他的坦誠和真情直抵人的心靈,這正是劉真茂精神實質之所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道德模范是道德實踐的榜樣!”劉真茂之所以能在生死攸關之時、義利交戰之際作出正確選擇,也是源于他一個軍人的生活原則、行為邏輯和價值觀念。因此,劉真茂身上那種甘于清貧、堅守理想的品質就顯得尤為稀缺和寶貴。
將劉真茂精神和其感人的事跡通過舞臺藝術傳揚出去,是一個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神圣使命!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當下,文藝的春天正向我們走來,我們要謹記習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唱主旋律,努力踐行、傳承發揚民族歌劇,做中國民族歌劇的堅守者!(責任編輯: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