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光 戚飛
〔摘要〕模型制作課程是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本文主要對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找到相應的教學改革對策,試圖通過這些改革在提高教學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模型制作教學改革設計創新能力
模型制作是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實踐課,本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在二維平面(圖紙)與三維空間形體之間轉換的理解力、動手能力和創新的能力。學生通過直接的操作對空間體量、成型工藝、材質、比例、色彩等的關系有直觀、親身的體會。模型的設計與制作可以將設計的理念及設計思維以最直觀的形式表現出來,向人們展示設計方案的最終效果,是設計師與客戶,設計師與設計師及施工人員之間溝通的重要橋梁。
一、目前教學方式的相對陳舊
現在模型制作課大多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先由教師介紹常用模型材料、制作技法、制作程序等,分析優秀案例,之后安排學生進行模型制作實踐。這種教學方法雖然行之有效,但是相對陳舊,往往會造成學生學習目的性不明確、被動學習、缺乏創新能力、學習效率較低等一系列問題。
針對此問題,教學方法應該進行必要的調整與改革,可以采用“學做合一,做中學,學中做”的方式,讓學生在制作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通過查找書本資料和教師交流等方式解決問題,這樣既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能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能激發自身的創新能力。通過“學做合一”加強學生的設計能力,使其學會獨自思考,初步具備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
二、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體現不夠
學生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完成知識的理解和轉化,只有學生自己主動去理解和運用知識才能真正的融會貫通。而現實中很難做到學生主體,學生無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更多的是被教師牽著走,被動消極地進行學習,學習效率低下,效果不盡人意。
(1)“提問加分”提高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要改變學生的被動式學習,除了依靠學生學習觀念的轉變之外,還可以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討論。學生一般對教學的分數比較在意和重視,可采用提問加分的方式,鼓勵學生課堂提問,當學生遇到問題或疑惑的時候能積極向教師提問,教師給與解答并對學生的成績給予一定的加分。此外在課后或課外時間學生可以通過email或網絡平臺對教師進行提問等。教師除了加分之外在解答過程中給予學生一定的表揚和肯定,從而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遇到問題積極思考和提問。
(2)“創建情境”形成工作環境。教學中發現學生在設計公司、工作室實習實訓時表現出的主動性和創新性遠高于校內的課堂教學,學生不僅更積極并且更有責任感、使命感與代入感。根據學生這樣的特點,在課程實訓中采用創建情境的方式來增加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可以模擬工作環境,更改教室家具的擺放形式和周圍空間布局的設計使其符合真實的設計工作室,由教師扮演客戶身份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模擬工作中客戶與設計師的日常對話,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感受工作氛圍,在這工作種環境中學生能夠充分擔當“主角”,更好完成課程教學任務培養自身的創新能力。
(3)“小組自治”營造學習氛圍。加強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另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小組自治”的方式,眾所周知設計行業不能“單打獨斗”,更多的設計任務需要的是團隊的合作完成,在真實設計工作中如此,在學習中也是一樣。通過分小組進行合作制作模型,能夠充分發揮小組成員的積極性和自主能動性,學生在團隊中更有學習氛圍,也更加愿意主動去完成自己的任務。學生自由組成學習小組,小組成員民主選出組長,由組長進行模型制作的分工安排和進度計劃,各組員在制作過程中相互幫忙相互監督共同完成任務,能夠提高工作效率和學生的主動創新性。
(4)“展賽教結合”調動積極性。學生的模型作業可以采用“展賽教結合”的方式,通過舉辦課程作品展覽、組織模型制作大賽的方式與課程教學相互結合。學生的辛勤勞動成果能夠被更多的觀眾欣賞,以大賽獲獎的方式得到認可,為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帶來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過于注重結果,教學打分不夠客觀
第一,注重教學過程的評價。教學打分往往只看模型最終的效果,而對模型制作的過程并不夠重視,造成學生的急功近利,只追求最終效果而不在意制作過程中的思維過程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了分數很多同學會買一些現成的家具模型,更有甚者去找“槍手”幫忙制作。針對現狀,在模型制作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過程教學的重要性,提高過程在評分中的比重,更加客觀地對學生的成績進行考核。要求學生主動記錄模型制作的過程,采用拍照和拍視頻等方式記錄制作過程并制作PPT,將學生模型制作的全過程全方位展現出來,進行更加客觀的評價。除了模型之外更加注重學生制作過程中的感悟和思維能力,讓學生盡可能將制作過程中的想法和問題及時記錄下來,通過與老師進行交流從而解決遇到的這些問題,達到真正能力的提高和創新思維的培養。
第二,增加校內多元化的評價。課程評分大多為教師單方面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價和打分,相對會受到主觀成分的影響,所以應該增加學生的相互評價考核,通過小組制作,小組與小組之間相互評價打分,小組內部組員之間相互的評價打分,增加學生之間的互幫互助,相互的激勵,共同進步。學生不再是被動的被評價,而同時也是評價的主體,這種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進行思考和學習,同時也增加打分機制的客觀合理性。
第三,增加校外多元化的評價。教師評價、小組評價和學生評價雖然能夠增加評價的多元性,但還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此應增加校外特別是同類院校等的相互交流和評價機制,除了舉辦展覽等方式之外,鼓勵學生將作品等上傳互聯網,采用微博、微信、QQ等互聯網+的展示平臺增加與外界的交流與溝通,通過學校之外的人員的評價特別是同類院校的評價來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定。
四、課程學時相對不足,理論教學占用過多,課堂實踐不夠充分
模型制作課程相對課時量并不充足,加上課程教學中理論教學又占用了部分課時,導致實踐教學課時不夠,很多學生只能利用課余時間做模型。學生課后制作沒有教師現場指導,嚴重制約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模型設計制作能力的提高。對此,一方面可以適當增加模型制作課的課時量,采用分段式教學保證模型制作的延續性。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視頻和網絡教學增加學生學習途徑和方式的多元化,將一部分或大部分的理論知識放到網絡平臺,學生課前或課后自學為主,充分利用課堂時間進行模型設計與制作的討論和實踐。
此外,還可以將課程教學與課后社團活動充分結合,組織建立模型制作社團,讓學生將課后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學生課余時間能夠在相對固定的模型工作室進行實踐,安排好教師值班,給予課后模型制作的同學相應的指導與幫助,從而保障學生課余時間模型制作的實踐效果。
五、課程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不夠重視
(1)教學重點不應只放在技能的掌握,更應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在模型制作過程中,讓學生不僅僅是模仿或者抄襲已有設計,而是在原有設計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設計和調整,總體為了整個模型最終效果表現得更好。鼓勵學生在模型制作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一些改進設計,并且在課程的設置中加入模型設計的內容和要求,讓學生從模仿設計入手逐步漸進到改進設計再到完全的原創模型設計制作。讓學生知道模型制作的目的并不是模仿而是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在課程的學習中不斷加強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2)模型材料的創新,鼓勵學生廢舊物的回收利用。除了模型制作方案的創新之外,在模型制作過程中鼓勵學生對模型制作的材料可以進行創新,提倡采用日常生活中的廢舊物品進行重新設計利用,運用到模型的制作中,這樣不但可以節省材料縮減費用,也可以將廢物利用回收,變廢為寶,充分利用好廢舊材料的表面色彩和質感為模型的最終效果服務。例如在模型材料選材中鼓勵并引導學生運用一些廢舊的衣服等織物材質等進行墻面和家具等材質的表現,運用一些廢舊易拉罐來表現建筑室內金屬材質等。
結語: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模型制作課程的教學要隨著課程不斷發展而調整與改革,只有我們直面問題,分析問題,進行改革與創新才能真正解決問題。通過教學的改革,學生在模型制作課程中有了明顯的變化與提高,更加主動積極地學習,遇到問題及時與教師交流溝通,團隊的合作精神不斷加強,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在課程中逐步建立,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設計能力和職業素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責任編輯劉小紅)
參考文獻:
[1]郭勇、陳玉霞、涂道伍、劉亞梅.模型設計與制作課程實踐教學的改革與探索.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3)
[2]王曉光.室內設計專業人體工程學的教學改革與課程實踐.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1)
[3]李舒萍.環藝模型制作課程教學與學生設計思維的培養.美與時代(中旬刊),2014,(2)
[4]鄭志穎、華穎、顧韓.風景園林模型制作課程教學改革探討.山西建筑,2014,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