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辰
〔摘要〕博物館誕生以后,從小眾擁有、發展到大眾共享經歷了漫長的時間,逐步被人們認識喜愛,通過發展壯大,融入到為公共服務的大范疇之中,在不折不扣保護物的同時,將物蘊藏的博大精深知識向廣大人民群眾進行傳輸,不斷凸顯為公眾服務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博物館公共服務關系作用
博物館的誕生是部分酷愛文化遺產保護的先賢們為收藏保護藝術品而創立的一種特殊機構,在其不斷發展的進程中,由私人收藏欣賞場所跨越到社會公共文化機構,逐步演變為公共服務范疇的一份子,成為人們認識世界、研究歷史、保護文化遺產、傳承文化的獨特平臺,并且越來越顯示出她與公共服務的緊密關系和在公共服務中的重要作用。
一、博物館與公共服務的結緣
1、博物館的誕生
“博物館”原義是指在公元前500年~前450年,喜愛文化遺產的大師們所設立的供奉司藝術與科學的9位繆斯女神的神廟,從此博物館萌芽破土而生,機構也開始與重要的建筑類型聯系在一起,也啟封了茁壯成長之路。
博物館最初還被認為是非常公共性的機構,隨著其不斷發展壯大,涉及范圍越來越寬泛,就逐步演變為用于收集、保存、展示和研究且具有文化傳承責任的機構。初始專家們的簡單收藏被稱為"博物館",也為他們膚淺而凌亂的收藏奠立學術性環境,首先珍貴的繪畫和雕塑作品作為裝飾陳設而被收集和展示,用部分真實內容的記錄詳細地揭示了關于歷史趣味的重要信息,開啟博物館“兼收并蓄”的發展。
伴隨著其社會功能的日益擴大,通過收集和不間斷展覽的變化,縝密研究和考察歷史語境,針對每一個展出主題知識的大量增長要求它們有區別對待,從此"博物館"成為一種經驗知識的框架,通過學者們搜集匯集成果,對混亂的藏品進行分類整理及分析研究,然后這些物品才將被理解和詮釋,同時把這些知識利用博物館舞臺向他人進行充分展示。所以,“博物館也被其創立者理解為大千世界中遙遠的國度與過去歲月的微觀縮影①”。
2、博物館的功能和作用
博物館的功能除了有豐富精美的收藏品、專業扎實的研究以及具有特色的展覽外,更重要的是它肩負著教育服務的光榮使命,并提供給公眾多樣化參與機會,唯有如此,才能不斷彰顯博物館的使命與活力,在不間斷充實、完善和創新中,博物館逐步邁入公益事業單位行列。隨著社會進步,僅僅滿足于盡興參觀的公眾是遠遠不夠的,鑒于博物館館藏內容的日益豐富多彩,展品由種類繁多的藏品中提煉出來,也包含有復仿制品,它們可以代替有限原真品或特殊孤品進行展出。
最重要的是,作為普通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場所,博物館被設想為有可能取代宗教機構,能夠幫助人們樹立保持家庭和睦與社會和諧的價值觀,并在科學發展環境中幸福地享受充滿現實意義的生活。人類社會要實現不斷進步,有賴于通過博物館從過去永恒不滅的知識和真理中吸取營養,成為文化成就感化公眾心靈服務社會穩定的象征。
博物館步入公共服務范疇曾經歷三次影響巨大的革命,使博物館作為一門專業完成了從無到有,從粗糙籠統到精細專業的歷史進程,也使其對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由朦朧發展到日臻完善。
二十世紀以前世界上多數博物館遺留著許多收藏所的痕跡,為使博物館從純粹收藏研究機構和它們所依附機構中解脫出來,變博物館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開放機構,充分發揮其社會功能,世界博物館事業開始了第一次革命,稱為“博物館現代化運動”,作為這場革命的結果,社會逐漸普遍地接受了博物館是一個社會教育機構的觀點,博物館現代化運動和專業化趨勢還推動了博物館共同認知體系的形成。
第二次博物館革命主要體現在對博物館社會教育作用的再認識,也對日后的世界博物館大發展和多元性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一時段博物館事業經歷了腥風血雨的戰火洗禮,國際博物館協會也應運而生,在推動博物館專業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并充分強調了博物館在社會教育和文化行為中的潛在能量。
在世界范圍內,博物館是一個發展迅速的領域。據國際博協統計世界各地博物館總數已經超過30000多座,我國的博物館數量更是突飛猛進,目前已有3800多座。博物館的類型和內容更是多種多樣,幾乎含蓋了人類自然和人文遺產的所有領域,無論是結構、功能,還是運作方式,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紛繁局面,形成了人們關注博物館的認知。博物館業內人士也形成了一個重要共識,博物館不僅關心物,更要關心人,是第三次博物館革命的結果。人的因素成為衡量一個博物館能否實現辦館夙愿的最基本標準,并逐漸成為一種博物館時尚。
3、博物館發展的趨勢
目前,國際博物館界主要顯露出七個方面的主要發展趨勢:那就是以物為中心向以社會為中心的轉移;博物館物的概念的拓寬;原狀聯系性保護思想的發展;博物館非集中化實踐的推廣;博物館專業進一步理性化;博物館經營管理的合理化;文化、商業機構的博物館化。這些方面從不同角度彰顯出博物館自身發展的活力和多樣性,緊扣公共服務主題,勾勒出博物館今后美好的發展前景,也為多角度碰撞人們獲知歷史信息的要求和感知美好未來的憧憬描繪了藍圖。
二、博物館與公共服務的關系
公共服務的起源:公共服務原始社會已經存在,在北京人、山頂洞人等舊石器時代的遺存中這方面開始顯現,當時的公共服務主要體現為人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共同撫養年幼,共同贍養老人、所有財產共同擁有等。人類社會發展進入新石器時代,從大量的河南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材料中,可以看出進一步得到完善,特別是河南鄭州大河村遺址發掘出30多萬平方米的原始村落②,從作坊、房基、水井、墓葬等各類遺跡現象中考察到,公共服務不但存在,而且得到迅速發展。
公共服務的范疇:公共服務是一個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驅動器,也是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是一個社會發展的保障體系,公共服務體系主要分為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數量和服務方式。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對于社會和諧、穩定,對于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國際競爭力的增強,對于節約社會資源、提高服務效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公共服務體系包括教育體系、公共衛生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社會福利體系等。
博物館與公共服務的關系:公共服務體系由多個方面公共服務組成,公共服務可以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分屬于不同的公共服務體系,博物館事業屬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范疇,也賦予有教育體系的內容,它的以物為主的教育方式,是在原有應試教育方式的基礎上,為公眾獲取新知識進行延伸和拓展服務,為在校生已獲知識的鞏固和多元化服務,為其他人群提供休閑娛樂服務,為小朋友提供初期認知及滿足好奇心服務。
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顯示出共享性、公平性、公益性和公眾參與性的特點,是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的公共服務理念必須時常創新,直接或間接為社會公眾提供新鮮的公共文化產品,立足公眾需要,以滿足不同群體學習知識的需求。博物館必須建立各類人才庫,培養各類人才團隊,精心研究和設計不同的展覽形式和寓教于樂模式,把展覽從死辦到活、從無聲到有聲、從單一到故事、從館內到社會,凸現文化公共資源為滿足公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直接提供服務,實現在保護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傳承文明、服務社會教育、愉悅公眾和休閑娛樂的特殊作用。
三、博物館為公共服務提供正能量
1、確立以人為本的公共服務理念
博物館屬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范疇,是傳承華夏優秀文化和弘揚中華文明的窗口,是播撒陽光的事業,唯其服務對象是公眾,所以必須確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在我國古文獻中,除了管仲明確提出“以人為本”之外,大多是講“民為邦本”、“民為貴”、“民者,君之本也。”③,“聞這于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④,“國以民為本”,“民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⑤等等。這說明在我國歷史上存在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思想的本質體現,以民為本是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積極意義的可貴說法;以人為本發展經濟是不斷滿足和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物質生活的基礎和前提,以民為本發展文化是將仁義道德放在物質利益之上;以人為本是要充分發揮廣大群眾的創造性和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⑥。鑒于此,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必將貫穿博物館全部工作的始終,也是辦好博物館的座右銘。
必須把以人為本作為辦館宗旨,管仲提出的"以人為本"應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當今我們既要繼承,還要超越。博物館功能的設定是人們學習、研究、休閑的地方,所以博物館面對的是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對象也是廣大人民群眾。觀眾是博物館存在發展的基礎,沒有觀眾的博物館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所以博物館自誕生以來就成為以人為本進行公共服務的文化場所。堅持以人為本,把以人為本作為博物館事業加速發展的原動力,樹立博物館文化資源屬于人民、博物館文化發展依靠人民、博物館文化成果惠及人民的理念,鼓勵公眾參與博物館事業,維護博物館文化資源共享的公平,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文化家園。
以人為本的教育形式是博物館最終目標,雖然博物館是物的收藏所,是對物進行研究的知識宮,更是人們進行終身教育的第二課堂,但最重要地,博物館人不但是不折不扣的物的保護者,也是將物的博大精深知識面向廣大人民群眾的傳輸者。博物館的物屬于人類,博物館的人是收藏者、又是研究者、教育者,更是將物以其豐富多彩的形式還原成為部分真實完整歷史信息奉獻人類的勞動者,文化惠民工程的養護者。博物館人當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博物館發展觀,堅持服務優先,把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作用作為博物館發展的根本任務,努力創新展示教育傳播的途徑、內容、形式、手段,切實提高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凸現博物館作為公共服務體系做出的貢獻。
2、“三貼近”把公共服務落實到位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博物館為民服務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也是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服務形式之一,從而達到以優秀的展覽鼓舞人為目的。所以“三貼近”不是空洞的政治口號,而是貫徹和落實以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為其核心的科學的方法論,我們必須正確地理解與認識,恪守其規律與科學方法,貫穿其內在聯系。因此,“三貼近”不僅是我們博物館工作中應遵照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更是要堅持的一個方法論,“三貼近”體現了實踐第一的觀點、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以人為本的觀點。博物館踐實“三貼近”,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促使博物館人在了解群眾、引導群眾的過程中服務群眾、宣教群眾。
3、不斷優化博物館公共服務平臺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與實現博物館公益性的社會價值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博物館掌控的公共文化資源,是否在為大眾服務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效能,是衡量博物館成績的重要標準。博物館應深挖潛力,整合資源,以公益性為終極目的,努力為社會貢獻更多優質、鮮活、多元化的高尚展覽元素。
首先是抓好博物館展覽的整改工作,任何事物每時每刻都在發展中,不是一成不變的,當時的合理性迅速可能被打破,所以整改工作不是一勞永逸的,每時每刻需謀劃,時機成熟就整改。特別是展示形式的多樣化和時尚性,及時地更新是對博物館工作的有力促進,只有對原始的行政工作、安全保護工作、藏品保護工作、科學研究工作,特別是陳列設計工作等進行不停頓的整改,才能使博物館的整個管理工作上新臺階,才能使陳展形式新穎別致,才能使人民群眾不斷耳目一新,流連忘返。
其二是做好博物館的完善工作,所有工作只是暫時的滿意,展覽形式只存在臨時的可觀性。要使各項工作時刻趨近實際要求,各項展出活動符合更多公眾的觀展需求,必須隨著時間變遷和社會發展而變化,時時刻刻都需要改進和及時完善,特別是陳列展出工作更要新意頻出,妙招紛呈,方顯博物館活化之本色。
其三是搞好博物館的提升工作,促進展示水平進一步提高,更加接近展出的完美性,博物館展出形式需要不斷改進,展品時常更新,展出手段新招疊出,展出內容日益新穎,聲、光、電使用變化無窮,展出周期縮短,附屬設施及時更換的一個全新過程。
其四拓展博物館的補充工作,注入新鮮血液,實現博物館的藏品的不斷增加,充實藏品體系,完善征集程序,不斷增加藏品數量。加強近現代文物、20世紀遺產、當代遺產實物資料的收藏;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載體和信息載體的收藏;加強自然歷史標本、科技發展物證的收藏;加強當代各門類藝術品的收藏;做好考古發掘文物的依法收藏保護,依法做好對移交文物的收藏:做好對捐贈文物的收藏;創新館際藏品資源交流共享激勵機制,通過依法調撥、交換、借用等方式,完善博物館藏品資源的有效擴容。
博物館的創新工作是充滿活力和昂揚向上發展的必由之路,2013年5月26日李克強總理在參觀愛因斯坦博物館時留言“創新是人類活力的源泉”。所以,博物館必須把握創新發展的關鍵,與時俱進,實現讓全世界文化握手,讓文化精華實現跨越時空的碰撞夢想。充分利用國內外優質博物館文化資源,共享人類文化優秀成果。
建設高素質博物館人員隊伍,明確博物館知識密集型文化教育機構的屬性和定位,樹立為公共服務終身理念,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博物館從業人員隊伍,提高保護利用效率,加強博物館能力建設,創新發展理念和運行模式,使博物館“收集和保護”、“教育和研究”、“開放和服務”三種內在職能統一化、組織化,大幅度提升專業化水準,為優質的公共服務奠定良好基礎。
博物館是項重大的人類文化工程,不但需要博物館人的傾心打造,也需要所有人的參與和關懷,博物館在向公共服務傳送正能量的同時,也同樣需要社會對其注入新鮮血液。社會迅速發展,博物館緊跟時代步伐,把握時代脈搏,今天的物品,就是明天的文化元素,人們今天不在意拋棄的東西,明天在博物館出現時可能會引起驚喜,越來越多的驚喜串聯起來,就形成巨大的文化沖擊魅力,吸引人們有寓意的回味,不但增加知識儲存,也能提升素質和修養,更能給力夢想的實現,幫助人們正確認識世界,了解歷史,傳承文明,成就未來。(責任編輯:曉芳)
注釋:
①《博物館的起源與發展》杰弗瑞.艾布特著李行遠譯
②《考古學報》作者李昌韜。1973年03期
③(《谷梁傳》)
④(賈誼《新書·大政上》)
⑤(唐太宗李世民《民可畏論》)
⑥《理論前沿》2005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