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雄
〔摘要〕舞美藝術是一門涉獵多門類的藝術表現形式,它與化、服、道、效既是有機的結合,又是有機的對比,舞美藝術是心靈表現的直接載體,心有多大舞美就有多大。
〔關鍵詞〕文化元素旅游元素靈與肉虛與實綠葉與鮮花
“中華歷史千年悠悠,一曲山歌八方來和,奇妙地與時間倒走,來到古老的盡頭。三苗古國璀璨神州,一城之美醉是歌喉,自南向北一路牽手,把山歌浸染到漫江碧透?!?015中國湖南(南山)六月六山歌節開幕式暨“南山牧業杯”首屆全國山歌大賽頒獎晚會,讓我們又一次歡聚在民俗璀璨、山水奇秀的湘西南邊陲———大美城步。聆聽著來自雅魯藏布江的高歌,跟著黃河雄渾激蕩的節奏,隨著珠江婉約柔情的吟唱,我們在這古老民族雄起的前奏里,化為一個個音符,伴著時代高潮永遠演奏。
晚會以發展湘西南區域文化旅游為重心,以弘揚少數民族文化為特點,以促進民族文化和生態旅游的融合發展為目的,以“一路山歌上南山”為主題,旨在突出“山歌”這一文化元素,突出“南山”這一旅游元素。在這樣一個命題中,晚會的舞美表現形式自然就以如何呈現“民族文化”和“生態旅游”為重點。“六月六山歌節”是一次全國性的大型活動,因此頒獎晚會要求時尚大氣,且符合民族特色,同時,又要具備較高的觀賞性和藝術性。
晚會選址湖南邵陽城步民族文化體育中心。這是一個新近落成的帶有濃厚民族特色的體育場。整個體育場被一個風雨橋式造型的建筑群包裹著,北面群山比肩,南面樓宇點陣,真可謂“半城山水半城樓”!距城步縣城西南80公里處有座奇山,位于雪峰山脈南段,綿延80余里,平均海拔1760米,像一塊碧綠的翡翠嵌鑲在湘桂邊陲。她得天獨厚,48坪———坪坪芳草茵茵,48溪———溪溪清流涓涓;她兼北國草原的蒼茫雄渾與江南山水的靈秀神奇,坐擁23萬畝被譽為“南方的呼倫貝爾”的集中連片的草山草坡,建有南國最大的現代化山地牧場。她就是我們這場晚會設計的主角———“八十里大南山”。
千百年來,民族文化符號的誕生與發展其實就是源于自然,源自于生活。有感于此,我把目光投向自然。希望能在保持與傳統民族文化緊密聯系的同時,尋求符合當下電視舞臺美學走向的可能,并從舞美表現上尋求新的變化。
一、虛與實的結合
出于對南山牧場的濃厚興趣,我在舞臺設計中以“山”與“田”的結合為主要元素,同時在造型上選擇了不是山的山———LED屏幕,此為“虛”。于是舞臺正中便有了一塊長18米、高9米的矩形LED屏幕,再結合變向思維從實際出發,考慮到演員的串場以及其他舞臺設備的安放與調度,在它兩邊分別設計三塊寬3米、高9米的束狀LED屏幕。由大小不一的塊面(LED屏幕)組合成高低起伏的南山與南山草原。再融進線條的變化———自然而然三層梯田式的舞臺基礎依山而現,此為“實”。虛實的變化、線面的結合,便是此次舞美設計的表現形式。當LED屏幕出現的是南山和南山草原時,呈現在眼前的便是一幅層層梯田包裹下的南山草原;當LED屏幕上出現的是夕陽水景時,它呈現在眼前的便是一幅漁歌晚唱的絕美畫面;當LED屏幕上出現高樓林立、車水馬龍時,它呈現在眼前的又是一幅現代化都市的美好藍圖……凡此種種,它就是一幅畫,時而寫實,時而寫意的人文風景畫。一個好的創意,應該就是一副囊括寫實與寫意于的一體立體空間畫,有時間,有空間,而且這時間、空間是隨著節目的需要隨時變化的,既快捷又便利。回想以往場景的變化都是靠實物場景的,更換耗時費力不說,每每長時間的大型場景變換都要放在廣告時段,造成本不應該出現的曲目因為換景的時間問題而不得不放在這一時段,而且也大大制約了大型場景變化的次數。LED屏幕在舞臺上的運用極大地解決了這一耗時費力的場景變化,也增加了場景變化的次數。
二、靈與肉的碰撞
演員與舞臺的互動,就好比魚與水、山與海、靈魂與肉體的碰撞,他們既可擦出火花,又是相輔相成的有機統一體,缺一不可。如果能讓演員可以在山中、山前、山后自由呈現,那便解決了互動的最核心的問題。創意之初,在梯田舞臺的兩側設計了四座高4米長10-15米不等的寫實的南山山坡,由泡沫雕刻而成。經過仔細斟酌,考慮到這個形式的局限性太大,倘若不想表現南山風光,它便如跗骨之蛆般讓畫面惡心,且避無可避,我便果斷舍棄了這種實體的呈現方式,最終選擇包容性較大的LED屏幕做為基礎載體。有人曾說,LED屏幕最大的優勢便是它可以自由播放不同的畫面,呈現不同的場景,唯一的缺陷便是它如電視機般只能呈現二維空間,無法直觀呈現三維空間。我不同意這樣的觀點,其實在不同的運用中LED屏幕恰好是表現三維空間的最佳方式之一,就看你如何用它來切割空間,組合空間了,當然僅僅只是把它放在一個橫軸面上,那它是無法實現三維呈現的,而一旦掌握了層次的運用,能夠將它的擺放進行前后錯落的有致調整,并且在形狀上、大小上敢于打散重組,那么它就會給你一個非常巧妙而且靈動的三維空間,甚至是四維空間。原理上很像房屋裝修的墻紙、建筑施工的外墻磚的功能。于是,我將山形實體景變為通用屏幕,并在這4組高2———2.5米、長12———14米的長條狀LED屏幕后面設置了寬2.5米的表演平臺,這樣一來,大大增加了舞臺空間的包容度。當演員登上平臺時一如踏著青青草原而來,二如婉轉在田田荷葉之中的歌者;當演員走到平臺后面時,又恰如竹海中的樵夫;而走在它前面時,既是主持人很好的單個背景畫面,又是舞臺上下場通道的屏風,起到上下場轉換口的一切功能。
“線面”即“血肉”,“點”即“靈魂”。“點、線、面”的構成賦予了設計“靈與肉”的碰撞,營造了意與實的三維空間,也給觀眾創造了強烈的視覺沖擊。這不正是藝術創作所追求的嗎?
三、綠葉與鮮花的有機互動與變化
舞臺藝術是“綠葉”的藝術,同時也是“鮮花”的藝術。一個好的舞美必須服務于晚會,給導演以充分的表現空間和多樣的可選擇手段,做好陪襯的同時有時往往又要有超出陪襯的覺悟。
像“城步吊龍”、“竹海傳說”等這一類演員、道具眾多的表演節目,舞美背景就要呈現一些具象或者是抽象的空靈大畫面,就要做好“綠葉”的本分。以開場歌舞“城步吊龍”為例。“城步吊龍”,本身是中國龍舞種類之一,是集手工藝術、繪畫、布藝、剪紙、貼花、文學、光學、表演、音樂、武術以及巫儺文化、梅山文化、禮儀習俗等綜合為一體的古老藝術,從中可以探究苗族人民的精神信仰、文化生活和手工技藝。每條龍由15人操作,每段龍骨架皆由剪紙燈籠組合而成,夜晚觀看就如發光的真龍一樣,披著彩衣穿梭在無盡天地,美輪美奐。這時的舞美背景應該呈現為繁星點點的夜空,再加上部分翻滾的祥云,以烘托出光龍飛舞的形態,如若不然,舞美背景比光龍還要搶眼,還要亮的話,那么龍的發光體就表現不出來了。又比如“竹海傳說”這樣的節目。“竹海傳說”,是由30多位瑤族男女拿著高矮粗細不一的竹梆,舉于胸前互擊發聲,其中最高的竹梆達到了4.7米,舞蹈沒有任何配樂,僅通過村民唱、說、喊、敲匯合成音樂,讓人振奮的敲梆節奏,仿佛敲出了瑤族人千百年來生生不息、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那么舞美背景就應該呈現為一望無際的竹海,與舞蹈道具融為一體,形成層林盡染、碧綠處處有竹林的一派壯觀場景。
一個成熟的舞美作品應該充分考慮到做好一個藝術晚會“綠葉”的功能,也要做好隨時成為“鮮花”的準備。比如,其中的歌王展演“家鄉是個好地方”和“纖夫號子”這類舞群比較少的獨唱曲目,就需要舞美背景極大地來渲染意境。根據音樂的旋律變換不同的場景,根據歌詞大意表達直觀或抽象的意境,讓歌者融入到背景中,讓觀者聞聲有畫,從而產生視、聽、覺一體的心靈共鳴,聽出畫面、看出歌意、覺出時空的變換。
舞美藝術是一門涉獵多門類的藝術表現形式,它與化、服、道、效既是有機的結合,又是有機的對比,舞美藝術是心靈表現的直接載體,它是傳載電影藝術、電視藝術、曲藝藝術的最好墊腳石,心有多大舞美就有多大。(責任編輯:劉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