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李剛勝
【摘要】在中國舞蹈中一直不乏有展現局部肢體的例子,舞蹈《千手觀音》則在此領域展現了一個極致,是局部肢體舞蹈一個里程碑式的發展。它成功的背后有著諸多的因素,本文從《千手觀音》的創作背景,形象塑造,舞蹈編排及舞臺設計等方面出發,闡述了這樣作品成功的原因,為以后其他相關作品的創作提供借鑒作用。
【關鍵詞】《千手觀音》;形象塑造;舞美設計
一、創作背景
舞蹈是演員們用身體去表演,傳遞感情的藝術,是在舞臺燈光、道具音樂、美工美術的配合下的綜合的藝術,不僅承載著舞者的感情世界,也表達了人們對現實生活的認識及對理想生活的向往。舞蹈作品《千手觀音》能夠成為舞蹈經典,不僅僅是因為演員們深厚的舞蹈功底,精妙絕倫的演出,更在于其將傳統與現代巧妙結合,大膽的創新。它的創作背景緣于宗教文化,承載著佛教文化的普世情懷,選題更能引起觀眾共鳴,但它又超越了宗教文化的藝術形象,從宗教的沉思繼而對作品的欣賞,又將現代的技巧和古典韻律,技巧、編排等方面形式結合起來大膽創新,從構思到表現手法都匠心獨運,敢于獨創,力求在內容上和形式上都有所突破創新,大大提升了整個舞蹈的藝術品味,同時也使它獲得了超越宗教文化的藝術魅力,成為舞蹈經典。
二、經典的舞臺形象塑造
“千手觀音”全名為“千手千眼觀世音”,是佛教中的一個菩薩形象,因其有一千只手,每只手掌中又各有一眼而得名。《千手觀音》正是塑造了端莊而靜謐、微笑而莊嚴的“觀音”這一主題形象,是演繹以善為核心的觀世音文化的藝術新品。在中國的神譜中,觀音菩薩是受中國民眾中敬拜最多的神祗,也是影響最大、結緣最深、信仰最多,對于普通百姓是可親可敬的。觀音文化是民族特色,具有深厚的文化蘊涵,慈悲為懷,普渡眾生,具有相當深厚博大的世俗關懷,“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與一切眾生苦”是這種博愛精神的體現。觀世音在中國是平民接觸比較多的佛教形象之一,因此觀世音的形象具有平民化的感情,中國人對于觀世音也有著特殊的崇拜情節,選擇的這一形象也有利于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能夠讓觀眾懷著一種崇拜的心情去欣賞舞蹈。
《千手觀音》集中在一個觀音大像上,而不是集中在某一個手腕或局部動作上。除了觀音扮演者邰麗華以外的演員“你們的任務就是不要把自己的臉暴露出來”。該舞蹈的很多舞蹈語句都體現在領舞邰麗華端莊肅穆的觀音后面千只手的伸縮、起落、疏密的奇妙無窮的有節奏地變化。正是在觀音后面“千只手”的奇妙莫測的變化,演繹著千手觀音感人傳說的美妙意境。20位舞蹈演員扮演的是“代表千手觀音的千只手”,只展現肢體,但也正因為如此,才能近乎完美地詮釋了“千手觀音”,展現出了佛光籠罩的“千手觀音”形象,符合中國民眾的心里預期,超越了靜態的觀音形象,因而獲得了極大的藝術韻味。
《千手觀音》宣揚了民間觀音文化中的互幫互助的精神,即“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主動伸出手去幫助別人,那么在你自己遇到困難時候同樣也會得到其他人的幫助”。舞蹈在藝術地創造了“眼觀世界、大地生輝、天人合一”這種意境的同時,也弘揚了慈悲為懷的博愛精神,不僅給觀眾們帶來了美的享受,更從心靈上給人以啟迪。舞蹈一方面向觀眾們展現了佛教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選擇了由聾啞舞蹈演員進行演出,舞蹈演員們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對人們同樣也是一種激勵。整個舞蹈過程中聾啞舞者們展現出的從容優雅的氣質,天衣無縫的默契配合,不氣餒不放棄的精神都符合所要塑造的觀音形象,這種形象將會成為一個經典,讓人永遠不能忘記。
三、巧妙的舞蹈編排
舞蹈創作中重要的環節是舞蹈的構思編排,《千手觀音》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整體為豎排隊形,演員們主要通過手上動作的變換來進行縱向演繹。第二部分整體為兩橫排隊形,鋪開形成前后兩排手臂橫向與縱向的同時演繹。第三部分分成三個豎排,最后回歸到原始造型。整個舞蹈并沒有太多復雜的隊形的變換,只是在“手”上做足了文章,三部分都是以手臂動作為核心進行表演,重點通過變幻莫測的“手臂”肢體動作展現無盡張力,展示舞蹈的美。
音樂一響起,21個舞蹈演員的雙手接連不斷地依次伸出,一瞬間,展現在觀眾眼前的是一個金光四射的千手觀音形象。領舞者邰麗華雕像般瞬間靜止的亮相,有力襯托了不變的觀音臉而后面“千只手”的奇妙變化。千手觀音手臂的優美和諧令人拍案叫絕,手臂有時是一側單出,有時是兩側同時出,伴隨著隊形的變換,一會兒單臂輪回,一會兒雙臂輪回,這些動作演員們都能做到干脆利落,整齊劃一,層次分明。舞蹈中運用了多樣統一的法則來調節和補充,因此舞蹈避免因為手臂缺乏變化單調乏味。導演除了在手臂動作的變化上讓人眼花繚亂,在手腕上也下足了心思,靈活的腕部動作與上肢手臂的干脆利落相結合,韻律動感十足,視覺效果非常震撼。也正是因為這種無限的張力,才能引起觀眾無限的崇拜遐想,舞蹈《千手觀音》的“千手”也才能夠具有了普渡眾生的力量。
《千手觀音》最大的特點就是在觀音之“千手千眼”舞蹈編排上達到了藝術的極致性視覺效果,舞蹈演員們手臂的變換動作迅速統一,干脆利落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幾乎可以說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玄機四伏的地步。然而舞姿卻又曼妙優美而不失莊重典雅,音樂古樸如同天籟,華美的金色燈光展現出一片祥和的佛光氛圍,讓觀眾仿佛沐浴在充滿了智慧、善良、美好的佛之禮堂。整場舞蹈欣賞下來,使得觀眾不僅身心愉悅,精神也得到陶冶和升華。
舞蹈中的音樂主要以中國民族樂器為主,鼓、鑼聲、琵琶和笛子等民族樂器在闡發有民族特色的“觀音”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古箏和鐘磬的演奏在特定的舞臺空間中回響著空靈又悠遠的聲音,如同天籟之音,觀眾身心得到更高更深層次的升華。
四、舞臺元素的和諧搭配
為了突出舞蹈主題形象的效果,編導在舞美、燈光、服裝上的設計也下足了功夫,使舞臺形象能夠更好地得到烘托。因其舞蹈內容與佛教文化相關,所以該舞蹈整體所采用的是金黃色色調,背景上熠熠散發出的也是萬丈佛光,演員們的藝術化造型和服裝也是明顯帶有佛教文化的色彩。加上氣勢恢弘、悠遠深長的佛教音樂,給觀眾的不僅僅是強烈的視覺震撼和耳目一新的聽覺沖擊,更讓整個氣氛感動人心。
舞美設計上《千手觀音》用完美而簡練的手法營造出來一種獨特的韻味。整個舞蹈的燈光設計上依然是從佛教文化出發,以佛教文化中的黃色作為主要色調,無論是燈光還是演員的服飾等,舞臺之上處處以這一顏色為基礎。金黃色調的使用為的是在舞臺上打造出一座金光閃閃的佛門以及一尊雍容華貴的“觀音”。隨著鐘聲的響起,萬道金光從佛門中放射而出,投影打出的蔚藍色天空中,金光在其中以變化流動的形式呈現出宇宙中的萬千景象。這就使得觀眾仿佛進了佛的世界,剎那間,觀眾看到的是一個充滿了佛光的境界,不知何為虛,不知何為實。在這萬丈佛光中,21位舞者緩緩走來,張開雙臂自下而上擺出變化萬千的手臂造型,展現出一種天人合一的極致境界。所有的舞美效果都可以概括為“韻”字。
同樣舞臺色彩的運用增強舞蹈的感染力。色彩是構成形式和形式美的重要物質材料,將紅黃藍三種原色的相互調配,這樣就可以構成絢爛多彩的色彩和組合成不同的斑斕畫面。黃色的選用在視覺上讓人覺得溫暖、熱烈,同時也是高貴、富麗的顏色,可以引起觀眾歡快的情感。這些色彩的搭配都符合了觀音在人心中的感覺。此外黃色調服裝為的設計也簡潔大方,采用了露臍背心加魚尾擺長褲的分節式,衣服上同時搭配有古典風格的圖紋、花邊及珠鏈作為點綴,再加上華麗而毫不夸張的頭飾,優美的舞姿,曼妙的身姿,整體展現出一種無與倫比的高貴美。
五、結語
“舞蹈的第一要素是美”,舞蹈是美的,美在它“包孕日月,容納百川”。舞蹈把作品外在美、形體美、感官美繼續升華到觀念美、精神美和人性美的最高層面,真正體現了“詩言其志,歌詠其聲,舞動其容”的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舞蹈《千手觀音》是美和藝術的啟示,同時也是人們的愛和創造力的象征。從構思到表現手法都匠心獨運,敢于獨創,力求在內容上和形式上都有所突破創新。舞蹈《千手觀音》雖來源于佛教文化故事,但通過各種藝術創新這種創造性的發展使其獲得了超越宗教文化的藝術魅力,也使得觀眾從宗教的玄思中進而進入到了藝術的想象中,思想上得到升華。
參考文獻:
[1]劉曉真.《麥芒上的藝術家——與舞蹈〈千手觀音〉編導張繼剛談舞》[J].《藝術評論》,2005,(04).
[2]周春媚.《律、韻、神的完美詮釋——淺談舞蹈〈千手觀音〉之美》[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02).
[3]朱曉榆.《舞蹈〈千手觀音〉的審美啟示》[J].《音樂時空》,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