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眾多的民間音樂中,河南民間音樂作為一個奇葩而散發著獨特的光輝。隨著現代音樂的發展,包括河南民間音樂在內的眾多民間音樂遇到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呈現出了一定的發展困境。本文旨在探索河南民間音樂發展區域和途徑上,分析河南民間音樂在中華文化傳播中的作用,為河南民間音樂的發展開拓出新的空間和舞臺。
【關鍵詞】河南民間音樂;中華文化;傳播作用
民族民間音樂是一切音樂藝術的基礎,承載著濃郁的民族氣息,放射著燦爛的光芒,是一個民族精神的真實寫照。河南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發源地,有著源遠流長的中原文化、河洛文化、三商文化等文化發展史,同時,河南也被譽為“中國民歌的海洋”,“中國戲曲的搖籃”,在中國民間音樂的發展史上,河南民間音樂真可謂獨樹一幟,資源繁多且博大深厚,富有活力和感染力、滲透力,它產自于中原本土,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河南幾千年生產和生活發展和文化結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魅力,是傳統音樂文化中鮮活而又濃重的一筆,深刻凸顯了中原文化的精髓,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如何在文化發展的潮流中,保持河南音樂文化獨特的魅力,克服發展的困難,顯得尤為重要。
一、簡述河南民間音樂的歷史和發展趨勢
考古學研究結果證明,河南民間音樂萌芽可以推至“新石器時代”,假如單從河南舞陽賈湖出土的“骨笛”(古老樂器)推斷的話,河南民間音樂已經流傳了大約有8000年歷史。這些扎根于中原人民豐富的生活,辛勤的勞作活動的民間文化獲得人民普遍喜歡,它的形式不一,包括了戲曲、樂舞、說唱及樂器演奏等音樂形式,由于它與河南民間文化緊密關聯,因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歷史上河南因政治原因,文化一度達到鼎盛時期,極大的促進了河南民間音樂的發展。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人民對于音樂的審美觀也發生著變化,很多傳統的民間音樂發展遇到瓶頸期,比如河洛音樂文化,洛陽海神作為河南民間音樂的一種形式,極具有古代色彩,洛陽海神源于西周,武王伐紂大業成功之后于洛陽大封天下諸侯,四海之神,洛陽海神就是宮廷每年舉行祭海活動而產生的音樂。而一度在“隋唐時期”享有“國樂”盛譽的洛陽海神在建國初期至如今,幾乎瀕臨滅絕,發展前景令人堪憂。
二、河南民間音樂的現代發展面臨的主要困境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機械化時代的到來,代替了傳統的農業勞作方式,也改變了民間音樂的傳播方式,由人民的口口相傳到新的音樂載體和媒介的廣泛使用,那個階段民間音樂的熱度仍然很高,然而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在新音樂形式的不斷沖擊以及各國音樂之間的交流和碰撞中,這種古老而傳統的音樂逐漸被流行音樂取代,尤其是在年輕人的群體里,傳統民間音樂的影子幾乎消失的無影無蹤,因此拯救文化瑰寶,迫在眉睫,針對河南民間音樂發展現狀,發展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生存空間狹小,傳承遇到瓶頸。傳統的民間音樂起源于農村,形式內容簡樸自然,如歌舞隊、鼓樂隊等,除了在特殊時節如春節期間歡迎程度較高之外,其余時間都比較冷清,最重要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年輕人極少有人愿意學習這些無法維生的音樂,傳承是最大的問題。
二是文化環境破壞,民風民俗味淡。伍國棟先生曾說過,“民族的民間音樂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稱之為民俗音樂”,極具特色的民風民俗會形成特殊魅力的民間音樂文化,然而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滋養民間音樂的民風民俗和文化生態環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民間音樂發展困難重重。
三是經濟基礎薄弱,傳統樂器滅絕。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支撐,經濟是促進文化發展的物質基礎,然而,就河南民間音樂的發展來說,當地的政府在關于民間文化的保護和發展上缺乏政策和經濟上的保護和支持,使傳統文化的發展舉步維艱。除此之外,民間音樂所用的道具都比較特殊,由于不能得到及時的更新和維修,樂器是音樂的載體,好的樂器更是決定音樂的靈魂和意境的重要媒介,因此,拯救民間音樂的任務十分艱巨,需要全民的努力和參與,政府的支持和幫助,才能獲得成功。
三、河南民間音樂順應網絡時代下的發展形式
網絡時代的到來,隨著新媒體新技術的涌現,國外音樂文化的引入,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對我國傳統民間音樂產生了很大的沖擊。為了滿足社會的發展對文化的需求,在繼承的基礎上,保持民間傳統音樂文化特色和魅力,發展富有時代特色的民間音樂,保持民間音樂的與時俱進和創新。河南民間音樂為了適應新時代的發展,作了不少的努力和改變,具體表現在:
一是音樂填詞和曲調風格的改變。部分民間音樂通過改變和創新音樂填詞來改變原有音樂的風格,填了新詞的老曲,不僅是一次對詞曲的創新,而且極大的豐富了詞曲的內容。音樂是情感的凝聚,生活的結晶,經過創新的新曲,不僅融入了現代音樂的風格,而同時又保持了傳統音樂的質感,使音樂帶給聽眾不同的感受,也就是所謂的“老歌新唱”,這種音樂形式的傳播和流唱,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成功。除此之外,就是音樂曲調的創新,就是把一些經典的歌曲的曲調經過改編,讓它以一個新的形式展現新的生命和魅力。如河南省以女高音著名的歌唱家黃慧慧新編的歌曲《編花籃》就是改編曲調成功的典型例子,這首歌原本在河南本土家喻戶曉,具有濃郁的河南地方特色,黃慧慧在原有曲調的基礎上,不僅改編了曲調結構,豐富了曲詞的內容,而且在樂曲的框架上也做了相應的調整,賦予了《編花籃》嶄新的生命力,令聽眾感到耳目一新,取得了比較好的響應,因此,要想民間音樂在社會發展的潮流中不被冷落和遺忘,一定要學會在繼承的前提下,有所創新。
二是民間音樂歌手走向舞臺。“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作為20世紀80年代中國文化的發展的標語,給民間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帶來了極大的創新,從此,民間音樂不再局限于民間田頭和村口,和中國的外交政策一樣,堅持著“引進來,走出去”的政策,農民開始搭起了唱戲的舞臺,把唱歌的愛好進一步發展為致富的手段極大的鼓舞了廣大農民的熱情,民間歌手應運而生,為各種商業活動助演,甚至參加電視臺各種選秀活動,逐漸讓民間歌手嶄露頭角,組成我國歌手陣營的重要一部分。例如歌手付大坤的作品《栽秧歌》、《車水歌》等,就是民間歌手成功的影子,這種形式的興盛為民間音樂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礎。
四、傳承與發展河南民間音樂的建議
文化,按照廣義,通俗的理解,就是指人類的創造,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音樂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具體形態,它必然也是物質、制度、觀念的綜合體。從歷史的,文化人類學的全部觀點來看,審美價值是音樂文化多種價值中的一種,而不是其全部價值或唯一價值。因此,不能夠僅僅從意識的,藝術的,審美的層面去看待一個國家的音樂文化,更要結合著物質的,制度的,觀念的層面去看待一個國家的音樂文化。民族音樂的發展離不開民族的文化,更不能割斷歷史,任何時代的音樂都離不開對音樂傳統的繼承。如何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包括河南民間音樂在內的傳統民間音樂,是當前形勢下,急需要我們去完成的歷史使命。結合現代音樂文化的發展趨勢,立足于我國民間音樂的發展實際,筆者認為,要做到河南地區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需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提高和強化群眾對于民間音樂的保護意識。民風和民俗給養了民間音樂,人民群眾不僅是民間音樂的創造者,也是民間音樂的傾聽者,那我們就要讓人民群眾成為民間音樂的受益者,要加大宣傳的力度,教育的力度,重視的程度,才能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保護意識。除此之外,政府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通過獎勵和鼓勵對民間音樂做出貢獻的人民群眾,樹立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二是加強民間音樂的課堂教育。為了避免傳統民間音樂出現“后繼無人”的現象,將民間音樂引入學校,帶進課堂,通過老師或音樂傳承人的精彩演繹,讓年輕一代人對傳統民間音樂有一個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培養他們對于傳統民間音樂的興趣,同時通過充滿活力年輕一代的新的定義和演繹,為傳統民間音樂注入新的活力,不僅有益于大學生的人才素質的提高和培養,更有益于傳統民間音樂的極大發展和深入人心。
三是創新民間音樂發展的媒體和載體。為了促進民間音樂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通過新媒體和新音樂載體的應用傳播和發展民間音樂顯得尤為重要,比如電視,電腦等普及的科技產品,眾多音樂節目的流行,都是民間音樂發展的新方向。
四是實現民間音樂的產業化發展。產業化是指某種產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以實現效益為目標,依靠專業服務和質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要將民間音樂發展成一項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產業,不僅是保護民間傳統音樂的需要,更是發展民族精神的動力之一,能在保護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和進步。除此之外,地方文化的發展,會形成一個發展性的產業鏈,比如,通過河南的文化來宣傳和發展河南的旅游事業,河南本身就是一個古都,文化遺跡繁若星辰,這種產業互相帶動,共同發展的模式真是實現傳統民間音樂發展的重要途徑。
五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實現全民發展。政府在繼承和發炸民間音樂乃至民間傳統文化的道路上始終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只有在政府的正確引導下,進行廣泛的全民教育,提供資金和物質上、精神上、思想上的大力支持,才能確保這條文化復興之路走得越來越好。因此,政府有關部門人員,必須制定長遠的發展規劃,善于走到人民群眾中去,深入了解民間音樂的發展需要,手機和整理相關的資料,認真的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最大程度的給予資金和物質的保障,鼓勵廣大群眾積極的投身到地方文化的建設中去。除此之外,政府部門還應積極引入投資,實現地方民間音樂文化與外界的良性接軌,促進民間音樂事業的全面發展。
五、結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的高度發達,人們的生活節奏、思想觀念等發生了巨大改變,一些民族音樂在某種程度上不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要,但是,民族音樂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一種凝聚和標志,是弘揚國民精神的不朽旗幟。因此,我們要堅定信念,不論復興民族音樂的道路多么艱辛,我們都要將它作為歷史使命,代代相傳,輩輩努力,為建設中國特色文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基金項目: 2015年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河南民間音樂在中華文化傳播中的作用研究——以漢語國際教育為例”(編號15240041009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藍雪霏.從“生態”文化角度切入高校民族民間音樂課堂[J].中國音樂,2012,(01):43-46.
[2]王文靜.民間音樂文化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作用[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03):67-69.
[3]郭建紅.民族民間音樂的保護、傳承和發展[J].民族音樂,2012,(02):32-35.
[4]鄭警.談在地方高校引入本土音樂教育的意義[J].教育文化論壇,2012,(03):49-52.
作者:
張曉慧,女,河南商城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音樂學,傳統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