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文化的變遷,四川揚琴作為盛行于當時大街小巷的說唱藝術,在多種藝術文化競艷的今天,普通大眾特別是青少年對于這項傳統民間藝術形式缺乏基本的認識。同時,由于現代多媒體的影響,可供欣賞和研究的藝術形式多樣,都給四川揚琴藝術的發展帶來局限性,致使這種盛行百年的民間藝術逐漸衰退,本文從當今藝術市場的角度來闡述四川揚琴的根失狀態。
【關鍵詞】四川揚琴;發展瓶頸;根失緣由
四川揚琴是發源于四川地區的一種以民間故事和傳統劇目為題材的說唱曲種,它以訴說故事為主,通過戲曲形式的清唱,將散文與韻文相結合作為唱詞。通常戲的開始和結尾用第三人稱進行敘述,中間按不同的角色用第一人稱自敘或者對話。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
發展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它作為中國四大說唱藝術之一,在2006年8月被評為“四川省省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8年進入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誕生和成長在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土地上的四川揚琴藝術對精神文明建設和巴蜀文化的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們發現,人類從語言的出現到文字的形成經歷了十萬年的時間,而從文字傳播到印刷術的出現大概是四千年左右,邁進電訊傳播歷時一千二百年,再進入傳播互動只有一百多年,從電子媒介的迅速發展到如今的網絡快速傳播,僅經歷了幾十年。我們不難看到其中的發展呈現出容量和集合度越來越高,但間隔卻越來越短的趨勢。在此期間,傳統文化賴以生存的傳播手段被淘汰,許多傳統文化物種被迫迅速的邊緣化。如果我們按照這種自然淘汰法,在不久的將來,很多寶貴的傳統文化將不復存在。而這些傳統根基的流失,也將深深的制約著現代文明的發展和繁榮。近年來,在全國現存13種揚琴藝術形式中獨一無二的四川揚琴,也出現了創作演出上的停滯和難掩的市場低迷。那么,四川揚琴現狀如何?為什么會出現發展瓶頸?以下是本人關于這些問題的一些思考和想法。
盛行于當時大街小巷的四川揚琴,如今在成都也只有華興街的“悅來茶社”、文殊坊的“李伯清書坊”這兩家茶館還有演出。但每周僅一次專場,聽眾也不多,冬夏季時更少,演員一場的報酬較低,如今的揚琴傳人也一年比一年少,更有一些演員已不再從事該專業。正如其他的傳統藝術一樣,四川揚琴正在經受著“快餐文化”的強烈沖擊,其現狀是人才、作品的匱乏,媒體關注度較低,在研人員也不多。近年來,國內的專家和學者進行了如下的調查和研究:就四川揚琴在國內的發展現狀而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老藝人徐述在光明日報上的談話錄中說道:“揚琴是苦苦奮斗在墳墓邊的藝術”。據研究人員賴武在《四川揚琴:聽一回,少一回》中的統計數據,現如今能夠固定演出的就2個團體,一個是原錦江曲藝團的一幫演員,另一個是蜀聲琴社。排除可能停演的因素,每年大概70場左右的演出,固定觀眾60人左右,且觀眾呈老齡化,演員報酬不多,甚至有時是在貼錢堅持演出。文中還提到如今的相關部門雖然把不少演出門類作為重點保護對象,但沒有什么具體的措施。在《四川曲劇:困難與希望同在》等文章和調查中反映到,隨著各種現代藝術形式大量出現,傳統的藝術普遍受到沖擊,四川揚琴藝術同樣面臨重重困難,比如:四川揚琴的老藝人大多逝世或年事已高;專業人員和業余愛好者都缺少展示平臺等。這些都直接影響到這門藝術的生存和發展。此外,舊的體制和運營方式也讓四川揚琴在如今迅速發展的文化娛樂市場下落后于時代,停滯不前。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超快的信息更新速度,海量的信息傳輸交流,讓當代人應接不暇,多數藝術已成“快餐文化”。當下市場,流行音樂占據主體,交響樂也在復蘇,那么是什么因素讓四川揚琴的發展處于瓶頸狀態?首先,從四川揚琴本身傳統演出形式來看在當今多元化的市場下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在樂隊的編制和表演形式方面,仍然拘泥于傳統四川揚琴的五方人坐唱形式,即:揚琴居中,三弦居左前,二胡居左后,盆鼓(包括檀板、木魚或小竹鼓)居右前,京胡居右后。并且,不管是旦角還是生角都由男演員演唱,不化妝,不加表演,完全用聲腔來表達感情。直到建國初期隨著女演員的加入,有的主攻旦角,有的主攻生角兼老旦,才開始化妝。在這種演出模式和音響配置下,對比當下商業演出華麗的舞美設計、精良高標準化的電聲光手段、豐富多元化舞臺形式和高端的銀幕LED背景等現代科技設備,四川揚琴的傳統演出形式顯然不大符合當下的審美情趣和取向。其次,四川揚琴演出場所的缺失。傳統四川揚琴一般只是在書場、茶樓、酒肆等消閑場所演出。早在新中國成立時,大批曲藝藝人被收編,傳統的茶樓、書場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關閉。有人認為,四川揚琴從此就走向了衰弱,也是所有制的改變而導致的結果。但大多數人卻認為,其更直接的原因是演出場地的喪失。隨著改革開放和政策的改變,當今的茶館也迅速發展起來,但是卻是被另一種休閑方式占領——麻將。麻將在茶館里的蔓延速度不但侵占了傳統表演藝術的市場,還消解了原有的觀眾群體,四川揚琴被再一次邊緣化。再者,人才和作品的匱乏。四川揚琴傳承至今,是歷代藝術家們不斷創新與繼承的結果,人才和作品是四川揚琴發展的關鍵所在。但是就目前來說,能夠演出四川揚琴的專業團體不多,全川還能夠演出的藝術團體有:四川省曲藝團、成都市藝術劇院曲藝話劇聯合團、南充市曲劇團、自貢市曲藝劇團。且在編人員也有限,具有高級職稱的演員甚少,現有的骨干演員僅有胡云霞、曾潔、吳瑕等,大多數演員轉唱通俗或進入其他行業。揚琴作品排除可演的傳統曲目外,新創作的除了《霸王別姬》和《情懷》,基本上沒有其他新的貼合時代背景的作品。演出人才的青黃不接和作品創作的滯后影響了四川揚琴的發展。最后,市場經濟與管理體制等因素的影響。當今的市場經濟作為意識形態的核心理念引導著文化的消費觀,各種形態的藝術形式進入文化市場,無論是運營、投資方式還是人力資源的配置都是符合當今市場規律的。在這種形式下,對四川揚琴無疑是很大的挑戰。就現在專業演出團體的出演情況來講,正在逐年下降,從八十年代每年三百場、九十年代末的一百場,到現在的七十場。其中還包括了蜀聲琴社和悅來茶館等。而當今市場影響的另外一種“假唱”的流行,更成為四川揚琴發展的硬傷。像這種先在錄音棚里錄好合成后配合演員動作在同步在臺上進行演出的方式,本是個別團體為了保證在大型演出中的效果而做出的無奈選擇,但是卻成了某些團體的一些“捷徑”。這樣的演出效果,缺乏現場的感情融入和激情的發揮,沒有聲情并茂的演唱,只有裝腔作勢的感覺,在目前演出市場原本就不景氣的情況下,讓青年演員們失去真正意義鍛煉進步的機會,對新一代演員的培養與發展造成很不好的影響。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新一代演員對于四川揚琴的投入也跟她們的收入有一定的關系。當下這些劇團的經濟來源是依靠政府的70%差額撥款,且還存在“大鍋飯”的現象,這在當代的高消費狀態下,除了老一輩藝術家愿意貼錢來演繹傳承他們所熱愛的傳統藝術外,新一代演員們的積極性在收入的壓力下無疑受到了相當大的影響。在調查過程中,大多數在編人員都希望能有跟市場經濟相配套的劇團管理制度,以期從根本上改變四川揚琴的現狀。
四川揚琴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國曲藝的一員,它有著自己專屬的個性。從古至今,四川揚琴是誕生在民間的小農經濟基礎上,它與那種特定的社會經濟形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隨著時代的變遷,這樣的聯系愈加脆弱,四川揚琴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嚴峻,高爾基曾經說過:“一個民間藝人的逝世,相當于一座小型博物館的毀滅”。如果不及時做出決策或是調整傳承的方式,遲早會被時代所遺忘。傳統民間文化不能丟,承載著巴蜀文化并有著特殊意義的四川揚琴是其他文化形態無法取代的,四川揚琴其獨特的藝術形式是不能消亡的。在此呼吁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到四川揚琴的傳承工作中來,相信四川揚琴這門藝術瑰寶將會再現光芒。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5年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研究中心”青年項目 項目名稱:《非遺文化中的四川曲藝保護開發及校園傳承研究》 項目編號:JY2015C01
參考文獻:
[1] 沙地 四川曲?。豪щy與希望同在--四川民間戲劇現狀及保護發展
調研報告之三 四川戲劇 2005(4)
[2] 陳昀. 從流行到“小眾”———四川揚琴的歷史回顧與現狀調查:以蜀聲琴社為例[J]. 四川戲劇. 2010(4)總第136期;
[3]代梓又. 四川揚琴史稿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6;
[4] 洪霞 四川曲藝的根失狀態與對策思考--對四川曲藝部分唱曲藝術及其相關曲種的調查報告 四川戲劇 2006(1)
[5]張強 四川揚琴的歷史溯源及傳承思考 芒種 2015(11)
[6] 張強 四川揚琴中揚琴的運用與演奏藝術 大舞臺 2015(11)
[7]彭科偉 淺論四川曲藝的保護和傳承 中國音樂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