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成瑤


【摘要】單弦拉戲是我國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模仿戲曲唱腔為主,流行于湖北、江蘇及其鄰近地區。文章以2013年筆者作現狀調查時獲取的一手資料為基礎,與筆者搜集到的1982-2013年間的資料相比較,從樂器形制、演奏姿勢、演奏曲目、伴奏形式等四個方面進行比較,對單弦拉戲五十年間的變遷狀況作了初步的研究,進而管窺其變遷情況。
【關鍵詞】湖北;單弦拉戲;歷史;文化變遷
單弦拉戲是我國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為單弦。它是我國民族弓拉弦鳴樂器,在三弦基礎上改革而成,形制古樸、音色柔和醇厚。可用于獨奏和說唱音樂伴奏,流行于湖北、江蘇及其鄰近地區。其主要特點是模仿戲曲唱腔,演出曲目大概有50多個,有京劇、昆曲、楚劇、漢劇等。
一、樂器形制的變遷
表1 樂器形制變遷一覽表
樂器形制的年代變遷 20世紀20-50年代
單弦拉戲創始 20世紀50-90年代
單弦拉戲改革 21世紀-至今
單弦拉戲發展
三弦拉戲
——單弦拉戲 三弦——單弦。 木質琴筒——銅質琴筒 木質琴筒與銅質琴筒兼用
指套按弦——手指按弦。 絲弦——不銹鋼弦 沿用不銹鋼弦
琴弓無樣 琴弓加長 琴弓粗長
琴身加長 琴身縮短 琴頭雕花
從上述表1、圖1中可以看出,在20世紀20年代,顧伯年在跟蘇州藝人玉普春學三弦拉戲時,他認為三弦中的二弦、三弦都是可有可無的,故果斷將其去掉,改用單弦演奏,并將玉普春授其指套按弦改為手指觸弦,單弦拉戲也由此開始得名。20世紀50年代顧伯年之子顧耀宗開始繼承父業,在其多年的演奏實踐中,對單弦進行大膽改革,他將木質琴筒改為銅質琴筒,將絲弦改為不銹鋼弦,琴身加長80至厘米,琴弓加長至85厘米。21世紀初,顧耀宗與其孫女(單弦第三代傳人)對單弦進行了改良發展,單弦逐漸趨于定型,目前使用的單弦有兩種:一種是橢圓型兩面蒙皮的木質琴筒,這種單弦發音細膩柔和,擅長于表現老生、青衣等唱腔;第二種是一面蒙皮的銅質琴筒,這種單弦發音高亢渾厚,長于表現花臉、黑頭等唱腔。單弦在經過幾十年的改良中,逐漸趨于定型,琴弦從松軟不易演奏各種唱腔的絲弦過渡到到今天的不銹鋼弦,由此可見這種不銹鋼弦較之絲弦,更加穩定牢固,音色賦予變化,并且可隨唱腔不同而改變其音色。琴弓依然粗長,琴身縮短,琴頭雕花,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顧氏在注重其音色的同時,更加強調了樂器的美觀,男女都易演奏等因素。
二、演奏姿式的變遷
從表2、圖2可以看出,單弦拉戲在顧氏兩代幾十余年的變遷中,演奏姿勢沒有太多變化,基本都是沿用一弓一弦一指的基本技法,采用坐式夾腿演奏,但到了第三代傳人顧麗敏在演奏形式上有所改進,采用與二胡相同的持琴姿勢,即將單弦放到大腿內側根部。這種持琴方式更加穩定、美觀大方,并且男女都易于演奏。
三、演奏曲目的變遷
從上述列表中可以看出,第一代創始人顧伯年經常演奏的曲目中包含了昆曲1首、傳統京劇5首、現代京劇1首、模仿雞鳴狗叫、人聲等。第二代顧耀宗較其父,擴大了演奏范圍,拓展了演奏曲目,演奏傳統京劇6首、現代京劇3首、地方戲四首:(有黃梅戲、越劇、評劇、粵曲等)民歌7首,流行歌曲2首、昆曲0首、模仿雞鳴狗叫。第三代顧麗敏較其爺與父,保留了人聲的模仿,去掉了雞鳴狗叫的模仿、昆曲0首、傳統京劇2首、現代京劇1首、地方戲2首、民歌2首、流行歌曲3首、原創流行交響音樂1首。由此可以看出,在20世紀50-60年代,顧伯年與其子顧耀宗在那個年代,迫于生計,經常演奏群眾喜歡的模仿雞鳴狗叫聲。除此之外,因為當時的戲曲富有腔調,單弦拉戲主要以拉戲為主,很容易模仿這些腔調。還經常演奏蘇州盛行的昆曲與當地的民歌小調。而到了顧麗敏這代,形式上變得更加豐富,加入了流行歌曲以及原創流行交響音樂演奏的曲目。這說明隨著年輕一代的審美觀與價值觀的改變,昆曲已經逐漸消失,傳統京劇與現代京劇也僅有那么耳熟能詳的幾首還在演奏,民歌與流行歌曲呈增長趨勢。
四、伴奏形式的變遷
首先看看三弦彈戲,當時是無伴奏、自彈自唱的。而到了三弦拉戲,加上了弓子以后,可以演奏戲曲,有了專門的伴奏形式。當時的三弦拉戲只負責拉戲的環節。進入20世紀,逐漸加入了戲曲伴奏、京劇伴奏、人聲伴奏。90年代,顧耀宗這代,更加豐富了這一樂種的伴奏形式。加了揚琴、電子琴、民族樂隊等伴奏。21世紀,隨著時代的不斷前進,又加入了交響樂、MIDI等伴奏形式,這一方面是受到現代傳媒的影響。另一方面,由于流行歌曲、交響樂擁有更多的受眾群體,加入更豐富的伴奏形式自然更能滿足當代聽眾的需要,這也是單弦拉戲適應市場需求的一種手段。
結語:
進入21世紀來,隨著生態環境、經濟狀況、自然環境、人口、社會價值觀、生活方式、科技等諸多因素的改變,單弦拉戲也出現了一些變化。通過以上的粗略考察,在本文所及的諸多變化中,程度也有所不同。目前看來,樂器形制、伴奏形式及演奏曲目這些變化比較大,而演奏姿勢則變化不大。這說明,盡管隨著時代的發展,單弦拉戲也會發生種種變異。但是,演奏姿勢卻保持著相對穩定性。從演奏曲目來看,演奏昆曲的數量逐漸在減少,而演奏流行歌曲、當下傳唱的民歌等卻有著相對增長。從伴奏形式來看,電聲樂隊與原創交響樂有所增長,而之前的京劇團伴奏則有所遞減。這說明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人們群眾審美要求的不斷變化,單弦拉戲也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被老、中、青、少等群體趨于接受,演奏曲目的創新與原創流行交響樂的加入說明單弦拉戲的傳承人在保持傳統的同時,又不乏有創新的精神,彰顯了時代的進步,單弦拉戲正是在這種變遷中發展,發展中變遷,與當地文化、經濟、生活方式深深融合。我們呼吁更多的人能夠靜下心來去學習我們中華民族賦予我們的傳統文化瑰寶,更好的把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
本文系2013年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湖北單弦拉戲的藝術特點及審美價值研究》階段性成果
項目編號為13q112
注釋:
①樂聲著《中華樂器大典》 民族出版社 第368頁
②洪建國 《顧伯年與單弦拉戲》 載于《樂器》1982年12月刊
參考文獻:
[1]樂聲著《中華樂器大典》[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2 368-369
[2]項陽著《中國弓弦樂器史》[M] 北京 國際文化出版社 1999
[3]洪建國 《顧伯年與單弦拉戲》[J]. 載于《樂器》1982.12
[4]劉世斌 《單弦拉戲表演藝術家顧耀宗》[J].載于《武漢文史資料》2003.12
[5]洪建國《單弦的創始于發展》[J].《中國音樂》1987.11
[6]《植被根脈》武漢文史資料 [J].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