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國度,對于我們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而言,繼承是最好的保護,發展是最深刻的弘揚。要想做到此兩點,如何做好傳統音樂資源的保存工作,也就是活態的傳承與教育,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本文將把傳統戲曲器樂(湘劇、花鼓戲)作為具體切入點,并以花鼓戲《劉海砍樵》的器樂音樂課程設置為具體案例,來對此類教學方式進行闡釋。
【關鍵詞】湘劇;花鼓戲;戲曲器樂;活態保存;活態教學模式
傳統音樂文化,是人類生息行為的符號之一,是民族的歷史創造,是族人集體的記憶和精神寄托,是凸顯民族“身份標示”的重要參數之一。世界民族皆如此。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國度,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傳遞和承遞,為民族血脈的綿延至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華民族在全面進入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一方面。會注意積極吸納人類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開闊視野;另一方面,需和世界民族一樣,注意保持本土文化的獨立性,保護民族的標識性特征,維護人類精神文明的多樣性,倡導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對于國家的經濟、政治、法律等等,都會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響。但凡是一個想要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都會格外重視自己的文化資源、人文環境以及民族素質。對于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而言,繼承是最好的保護,發展是最深刻的弘揚。要想做到此兩點,如何做好傳統音樂資源的保存工作,也就是“活態保存”,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本文亦將針對傳統戲曲器樂(湘劇、花鼓戲)為具體切入點,來進行此類探討。
一、戲曲器樂(湘劇、花鼓戲)的完整性“活態保存”
筆者主要對三個方面進行了考慮:一是對傳統的保存方式提出補充。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以大力發展各種類型的“數據庫”等方式,幫助湘劇、花鼓戲戲曲器樂這一藝術事項得以瞬間凝固,不僅僅將曲譜、文字、圖片之類的“無聲文本”進行保存,更要將音視頻類的“有聲文本”納入其中,為中國傳統音樂留下一些個相對完整、直觀的本貌;二是對湘劇、花鼓戲器樂傳統音樂承載體——“人”的社會維護。眾所周知現代化進程是一個不可避免的事實,那么就要敢于直面以對,認真分析具體情況,大膽加入現代化的進程,參與其中,幫助湘劇、花鼓戲建立新的生存空間,正確維護傳統資源的符號特征,尤其是對傳承載體“人”予以維護;三是針對湘劇、花鼓戲在音樂院校中的“活態教學模式”的實施。在學堂教育已成為當今社會文化教育主流的今天,音樂藝術院校作為專門承載音樂教育職能的單位,事實上已經成為了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的另一個重要陣地。除需重視中國民間音樂的各方面課程設置外,還有一個傳統音樂教學法的研究問題需要我們認真思考,下文將以湖南湘劇、花鼓戲的活態性戲曲器樂教學為例加以具體闡釋。
二、戲曲器樂(湘劇、花鼓戲)的完整性“活態教學模式”
所謂湘劇、花鼓戲的“活態教學”模式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建立湘劇、花鼓戲戲曲器樂演奏的民間式的“活態教學”課堂。這是一個帶有十分明確的實踐性質的教學課堂,通過“活態教學”模式的訓練與培養,幫助受教育者對湘劇、花鼓戲這一戲曲器樂音樂形式在一定范圍內有一定的實際操作能力,在學習和加強演奏技巧的同時,更近距離提升對本土音樂形式的情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責任感。課堂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靈活方式,教學的師資既可以是湘劇、花鼓戲的原生性承載體——民間藝人,也可以是本校或者外校在這方面很有造詣的教師。但我們會要求教師們自身必須不斷加強對中國民間音樂,尤其是湘劇、花鼓戲戲曲音樂的學習,真正懂得其音樂之本源,同時更應對湘劇、花鼓戲器樂演奏與合奏較高的實際操作能力。第二,向世界上一切先進的民族和國家學習,維護民族標志,保存和傳承民族文化信息和記憶,健全中國傳統戲曲音樂湘劇、花鼓戲器樂課程設置。
下面將以花鼓戲優秀傳統劇目《劉海砍樵》的器樂音樂教學為例,具體的對教學設置與內容進行闡述。首先,整體性活態式教學實踐步驟包括:1.尊重原本,悉心整理樂譜;2.各樂器(大筒、嗩吶、笛子、古箏、阮、揚琴、琵琶、鑼鼓打擊樂等)分課堂由專業教師或本地民間團體中的資深藝人交授與習得;3.主要“三大件”(大筒、嗩吶、鑼鼓打擊樂)進行合樂訓練;4.所有樂器進行合樂訓練;5.樂隊與歌唱演員開始合唱腔;6.分場次聯排;7.響排;8.帶妝彩排;9.正式是實踐演出。更重要的是,在教學中,我們每學期會安排一定的課時參與民間花鼓戲社團的音樂活動;參與和觀摩群眾性的演唱大會、比賽以及學術研討會等活動;要求學生利用雙休日參與民間民俗音樂活動;在寒、暑假期間,會由學校組織或自行聯系到民間湘劇、花鼓戲劇團、藝人、傳藝場館等進行專題性的田野考察等。這樣可使學生們能夠真正的掌握和駕馭地道的花鼓戲器樂演奏技巧與風格,也才能夠完整的把民間傳統花鼓戲器樂音樂符號活態式的保存與傳承下來,這是實行“活態教學模式”的重要部分。
其二,除了對花鼓戲器樂的演奏與實踐訓練以外,我們還更應注重對花鼓戲這一音樂文化事項整體性的學習,即特色專業基礎課程教學,也就是對湘劇、花鼓戲的鑼鼓經和經典曲牌的學習,主要包括唱腔課、劇目合排課等課程,這是為了解決學生對花鼓戲音樂文化了解不夠深入,對戲曲知識貧乏等一系列問題,進一步實現整體性活態音樂的教學與文化傳承。具體包括了:對花鼓戲各劇目、各年代、各流派的理論和經典唱腔內容進行學習;對唱腔的創作背景、音樂特征、板式結構等理論知識進行系統學習;重視學生實際操作環節,即花鼓戲唱腔系統的模唱,以配合在專業主課演奏中對其風格韻味的準確把握等等。
可以說,作為教育,作為一個民族的本土文化教育,我們應積極思考對傳統音樂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以活態式的教學與實踐方式,使的當代學子了解和融入到我國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也為后市留下一個相對完整的傳統音樂本貌。
三、目前戲曲器樂(湘劇、花鼓戲)的教學成果舉要
首先,在整體劇目編排與演奏上有諸多優異成績,如2003年,湖南藝術職業學院戲劇系師生創作演出大型歷史新編劇目——湘劇《秦王遣將》,榮獲湖南省首屆戲劇節金獎;2003年湖南藝術職業學院戲劇系師生創作演出大型歷史新編劇目——花鼓戲《玩不羅》,榮獲第六屆全國映山紅戲劇節金獎;2007年,湖南藝術職業學院戲劇系師生創合作音樂劇——《同一個月亮》,榮獲首屆中國校園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并獲得團中央、教育部、文化部舉辦的全國藝術類職業院校優秀劇目展演優秀成果獎;2009年湖南藝術職業學院戲劇系師生創作現代花鼓戲——《五十二家別墅》,榮獲湖南省首屆校園戲劇節特別劇目獎,并獲第二屆中國校園戲劇節優秀劇目獎等等。
其次,由于近二十年來學院尤為重視整體性的活態演出實踐訓練,戲曲器樂專業以戲曲劇目為重點教學,培養了一大擁有多項技能的優秀人才,許多優秀畢業生已在湖南省、市、縣級戲劇(湘劇、花鼓戲)院團擔任司鼓、主弦等樂隊演奏演員。更有諸多學生榮獲國內外獎項,如在2008年至2015年間,喻瑩老師組建的汀月箏樂團多次參加省級、國家級器樂比賽及文藝展演,曾獲得第三屆(香港)國際民族器樂大賽組合銀獎,湖南省第五屆洞庭湖杯民族器樂大賽組合金獎等榮譽,并有多人在省級、國家級重要民族器樂大賽中奪得金獎和銀獎,成果豐碩。
四、小結
作為整體性的中國傳統戲曲湘劇、花鼓戲器樂音樂事項的活態保護與傳承,應當在觀念統一的前提下,有組織的、有計劃的、有系統地付諸實施。可以說,此舉需要有團結、協作的精神,需要倡導寬廣的學術精神,多元的教學設置,并且學科與學科之間更應相互承認對方存在的價值,努力為湘劇、花鼓戲器樂音樂的傳承形成一個相互支撐的良性可持續發展與健康的人文環境和局面,這也正是我們一直以來為之努力的方向與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