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摘要】本文從審美視角出發,結合藝術語言等多方面揭示當代中國手風琴音樂創作的全貌。
【關鍵詞】當代;中國手風琴;藝術語言;藝術形象;藝術風格;藝術意蘊
關于當代中國手風琴音樂創作的研究,筆者已通過《當代中國手風琴音樂作品創作特征探析》一文從創作特征的角度對其創作技法展開探討。然而僅僅從創作技法認識當代中國手風琴音樂未免不夠全面。任何藝術作品都要通過其外部呈現的表征,也就是通過藝術語言、藝術形象、藝術風格表現的,而藝術作品的內蘊更能體現藝術作品的深層韻味和意義。一定程度上說,只有全面把握藝術作品的表征及內蘊才能更好地理解、表現或鑒賞藝術作品。
當代中國手風琴音樂作為具有民族氣息且技法新穎的現代音樂,脫離了原有的以歌曲伴奏形式或改編器樂曲形式的手風琴音樂特征,形成了風格多樣、器樂化特征顯著的特點。因此,筆者將從藝術語言、藝術形象、藝術風格、藝術意蘊等幾個方面揭示當代中國手風琴音樂創作的全貌。
一、藝術語言
所謂藝術語言,是指藝術家在創造藝術作品時所采用的表現方式和表現手段①。任何一門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例如,繪畫語言包括線條、色彩、構圖等,音樂語言包括旋律、和聲、節奏等。狹義地說,研究當代音樂作品的作曲技法,就是研究其藝術語言。而藝術語言本身是具有審美價值的,在欣賞或表演藝術作品時,同時也在欣賞或展現藝術家對藝術語言的創造性的運用。當代中國手風琴音樂創作就是將中國民族音樂元素與現代作曲技法相融合的藝術語言巧妙運用,構成了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現代派音樂風格。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當代中國手風琴音樂創作的外部特征是普遍使用了多種現代作曲技法,在此不再贅述②。這些現代技法的運用構成了當代中國手風琴音樂作品直觀的藝術語言。
在運用西方現代技法的同時,當代中國手風琴音樂創作的藝術語言還有一大特征是擅于將中國民族音樂素材融入創作。這種融合不再單一的停留在對民族曲調的引用或改編,而是在作曲技術上增加了難度,開拓了更多現代技法,使音樂無論從音調中還是技法上都透出中國民族音樂的氣息。例如,在作品《小兔子逃脫記》中運用了具有東方民族韻味的五聲音階調式——E大五聲音階與bE去四小音階兩種調式結構。兩個中心音與兩種調式結構形成的雙調性凸顯了現代作曲技法的特征?!蹲砭╋L》則是將京劇唱腔的元素與多調式、泛調式以及大量非三度疊置和聲等創作技巧相融合;《沙雪,三十里》是在引用中國民歌《三十里鋪》的片段的同時,通過變奏、拼貼、并用序列、裁截等創作技法進行發展。此類將民族音樂元素與現代作曲技法相融合的創作還有《京韻》、《印象》、《云南民歌主題變奏曲》等。
二、藝術形象
藝術形象和藝術語言都是藝術作品的有機構成要素,而藝術語言最主要的作用是塑造藝術形象。有了豐富生動的藝術形象,藝術家內在的心靈體驗和審美意識才得以充分展示,藝術作品才能夠吸引、感染和感動欣賞者,藝術語言潛在的情感內涵和價值意義才能得以有效顯示。
藝術形象總是具體可感的,它是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的統一,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也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作為音樂作品,其藝術形象主要是指聽覺形象,這也是音樂藝術區別于其他藝術門類的根本特點。同時,由于音樂是通過音響在時間上的流動,再通過樂音有規律的變化和組合,最終構成聽覺感官能夠直接感受到的藝術形象。因此,音樂的藝術形象具有空靈性、朦朧性、多義性、象征性等多種特點,這既為音樂藝術描摹客觀物象的可能性設定了障礙,也為欣賞者和表演者的聽覺聯想、藝術想象和情感體驗留下了更多的自由空間。
1、藝術形象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
任何藝術作品的形象都是具體的、感性的,也都體現著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的有機統一③。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畫家所畫的,雕塑家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張畫,一個雕像,其實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現”④。可以說,每一位藝術家都會將其本身對藝術的渴望全部凝聚在藝術作品當中。在當代中國手風琴音樂創作中,《青春祭》、《舞蹈的風采》等作品從標題上看仿佛是用音樂描摹青春與激情、活力與張揚,但實則傳達了作者對生命中青春年華的回憶,無論歡笑與痛苦,都應保持對生活的希望與奮發的精神狀態,透出了作者的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再比如《陜北情韻》和《沙雪,三十里》兩首作品,看似對陜北等地域江川河山的音樂描述,實際上是歌頌了情真意切的愛情,表現出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贊美。
2、藝術形象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任何作品離不開形式,但更離不開內容。真正優秀的藝術作品應該是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完美的形式來體現。同時,藝術的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統一,是需要藝術家進行創造性的勞動。當代中國手風琴音樂作品《暴雨將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曲作者運用了三種樂器(小提琴、手風琴、顫音琴)進行極具探索性的組合,充分挖掘了這三種樂器不同的音響效果和情緒對比:小提琴象征人的情感;手風琴酷似風琴音色,象征著宗教;顫音琴的音色則顯得冰冷而透明,三種音響的混合加之現代作曲技法的運用使整個作品新穎而獨特,但最終傳達出的卻是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與敬畏,以及對戰爭的憎惡。
同樣,作品《聽風》中作者充分挖掘演奏樂器巴揚的發聲方法,通過嘗試利用下滑音、刮鍵、巴揚放氣孔裝置的運用來模仿大自然中風的各種形態,惟妙惟肖,良好的呼應了作品的主題形象,從而也展現出作者敏感的觀察力,能夠洞察到自然界中萬物的靈性,更表現出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以及對生活的熱愛。
再比如作品《游擊隊歌小變奏曲》和《紅梅贊》都通過對歌曲旋律的變奏加工后形成了具有自由低音手風琴特征的兩首獨奏曲,并充分利用抖風箱等符合手風琴演奏特征的演奏技法展現了作者對抗日革命英雄的崇敬之情和作者本身具有的正義之氣節與堅貞不屈的傲骨。
3、藝術形象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
任何藝術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個性,但與此同時獨一無二的藝術形象又應該具有普遍性和共性。凡是優秀的藝術形象,無不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個性,同時又具有廣泛而豐富的社會概括性。作品《京韻》就模仿戲曲中的“武場戲”鑼鼓镲的典型節奏,同時在主導動機中運用京劇的“曲牌”、“過門”等曲調再現了京劇中的武場戲的場景,這個性化的技法特征很好地展現了中國國粹京劇的特殊魅力,形成了獨特而鮮明的藝術特色。同時該作品還運用西方現代和聲、復調等創作技巧,使整部作品成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現代派作品。
在當代中國手風琴作品中,《行當》、《閩南隨想》、《蘭亭》、《醉京風》、《沙雪,三十里》等作品均通過不同的民族音樂曲調的運用,展現多地域、多內涵的民族音樂風貌,獨具個性;同時各作品又普遍結合西方現代作曲技法進行創作,使當代中國手風琴音樂創作形成具有民族風格與現代派音樂風格特征集一身的共性。
三、藝術風格
藝術風格是指藝術家在創作總體上表現出來的獨特創作個性與鮮明的藝術特色,其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兩個特征。中外藝術史上,我們可以看到,每個民族的藝術總是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形成藝術的民族風格??梢哉f每個民族它的風格都有自己的特點。
我國手風琴音樂創作自50年代至今一直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特征,但其間卻表現出不同的民族風格特點。5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國手風琴音樂創作由于創作技法和觀念的局限,大部分手風琴器樂曲來自對地方樂曲或歌曲的改編,音樂民族風格特征的顯現僅停留在對民族音調的直接引用。90年代后,當代中國手風琴音樂作品同樣具有民族風格特征,但其特征的顯現早已脫離了對民族音調的簡單引用,而是通過加大技術難度,運用具有東方韻味的調式與和聲來展現其含蓄蘊藉的民族風格特征。例如作品《行當》、《京韻》就是通過運用具有東方韻味的空五度和弦以及二度和弦、音叢式和弦的特殊音響效果,凸顯作者用京劇素材創作的初衷。同樣,作品《小兔子逃脫記》也巧妙地運用了去四七小音階和大五聲音階等五聲調式來強調該作品的中國民族音樂特性。
藝術風格的時代特色,是指同一時代的藝術作品常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體現出這個時代占主導地位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追求。當代中國手風琴音樂作品的時代特色是擅于運用西方現代作曲技法以及符合手風琴樂器特征的技法進行創作,形成具有手風琴器樂曲特征的現代音樂風格。作品《聽風》、《印象》等多部作品中運用了符合手風琴鍵鈕排列特征的高疊和弦、四度和弦、抖風箱、滑音等技法凸顯了當代中國手風琴音樂創作的現代派風格。
四、藝術意蘊
藝術意蘊是指深藏在藝術作品內的含義或意味,其體現為一種哲理、詩情或神韻,經常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需要欣賞者反復領會。這也是藝術作品具有魅力的根本原因。在當代中國手風琴音樂作品中《空間三部曲》通過三個樂章塑造了三個獨特的的音樂場景。這三個場景分別表達了作者的內心獨白,從中能夠感受到其迷茫、徘徊的心情,以及在自我否定與肯定中尋找出路的精神。但就整個作品而言,三個樂章塑造的音樂場景又是一個整體,其最終超越了單個音樂場景所表達的有限意境,構造出無限的虛景——作者對人生命運的感悟和審視,對新生活的憧憬與信心。這就是音樂藝術通過音樂語言和整體的音樂形象呈現出音樂藝術本身內在的情感、靈魂和精神,也正是音樂藝術意蘊之所在。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當代中國手風琴音樂創作已進入一個跨越的時代,無論從作曲技法還是審美視角來看,當代中國手風琴音樂作品正在向成熟、現代、更具中國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征的音樂創作邁進。
注釋:
①潘紅著《藝術概論》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②詳情參見筆者《當代中國手風琴創作特征探析》。
③彭吉象 張瑞麟《藝術概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④《魯迅全集》第1劵,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參考文獻:
[1] 王次炤.音樂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2] (美) 庫斯特卡. 20世紀音樂的素材與技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